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线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逃课的情况。我校“中学生逃课状况调查分析”课题组在我县进行了一次调查,对中学生逃课情况的特点和逃课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河北省2013级民族预科生英语听说课堂“隐性逃课”现象进行了问卷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SPSS分析,通过此项调查掌握了民族预科生英语听说课堂上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民族预科生英语听说课堂“隐性逃课”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学生对“隐性逃课”现象的看法,为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逃课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使教育质量下降。对此,各高校奇招不断,有的固定学号座位,有的随机抽查,有的采取签到方式,有的检查“学生听课证”,等等。虽然,“显性逃课”现象有所减少,但“隐性逃课”却日趋严重。课堂秩序作为将师生联系在一起的平台,如果能够对它进行有效地建设,那么势必能对减少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对于“显性逃课”的“隐性逃课”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学质量,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探讨信息化时代高校隐形逃课的原因,并寻找对策,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堂“沉默症”与“逃课热”攻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课堂“沉默症”与“逃课热”为时已久,似乎戍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丑陋的现象反映了我国高校教风不正,学风低下的严酷现实,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高校的威望,而且严重影响了高校培养目标的落实,是与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到了非下工夫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文章从分析导致高校课堂“沉默症”与“逃课热”的关键因素入手,提出了攻克高校课堂“沉默症”与“逃课热”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大学生逃课谈“两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逃课已是校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使“两课”成为逃课的首选时段。通过分析“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两课”教学改革,从深层次提出应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来说,逃课一直都是很敏感的话题。在老师、家长们的眼里,逃课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逃课者也自然地被归入“坏孩子”之列。然而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逃课已不再是顽劣学生的专用名词,它作为大学里的常见现象被形形色色的学子们赋予了新的内容。本期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这个群体,我们姑且叫他们“新逃课族”。  相似文献   

8.
Gossip in Class     
Dialogue 你有过逃课的经历吗?相信中学生朋友都能做到按时到校,不过在大学里,逃课就比较普遍了。一旦考试临近,“逃课族”就要喊头疼了!  相似文献   

9.
“替课”的前世就是逃课,由于大多高校将学生课堂出勤率与其学期成绩挂钩,有意逃课 的学生便找人“替课”。自此,逃课升级为“替课”。“替课”是学校、学生、“商家”等合力催生与滋养的c “它”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让圣洁的大学染上了铜臭味,更为要命的是诚信这一应有的道德品 质与学生渐行渐远。如何有效治理“替课”现象,大学应该采取前治后理的策略。比如,前期采取严加 管理与相关技术手段“先遏制“替课”现象蔓延“然后再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与改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线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逃课的情况。2008年,我校“中学生逃课状况调查分析”课题组在我县进行了一次调查,对中学生逃课情况的特点和逃课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课题组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学生的考勤制度;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培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以减少中学生逃课现象。  相似文献   

11.
“隐性逃课”在当前的高职课堂中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本文旨在找出形成“隐性逃课”现象的主要成因,并力图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层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小读者》2013,(3):60-60
为了让学生少逃课,日本的神奈川工科大学采用了一种叫“手机学生证”的防逃课系统,非常有效地阻止了学生逃课。手机学生证是什么所谓手机学生证,是指将学生的所有信息都输入手机中,手机再与学校电子网络系统联结。这样,学生只要拿着手机,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高校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据最新数据统计表明,中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达到20%,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就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时,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们却出现了“逃课”现象,而且越来越普遍。其实大学生“逃课”,现今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它从出现到成为“热点”,再到成为一种“现象”也不过只是五六年的时间,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一、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大学生逃课好不好?无论是学生和学校以及社…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隐性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教育体制都难辞其咎。但是,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惟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方能从根上消除“隐性逃课”。  相似文献   

15.
唐浩 《现代教育》2014,(8):72-72
大学生逃课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新大学三门必修课:谈恋爱、逃课、重修”,“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等校园调侃流行语不但说明大学生逃课问题严重,而且还逃得理直气壮。那么大学生为什么要逃课?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将责任归咎于学生,认为是学生不好好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甚至还有厌学情绪;一种解释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认为是教师不好好教,教的内容陈旧、方式传统、缺乏激情和互动,甚至还有厌教情绪。这两种解释不能说错,但远远不能令人信服。为什么大学生不好好学?为什么大学教师不好好教?本文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逃课似乎已成为当前高校存在的一个共同现象,据一组来自《21世纪人才报》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逃课率在25%左右,至于哲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高达50%。大学生厌学、逃课现象正日益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各高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前不久,某些高校还大张旗鼓地组织了“拒绝逃课”的签名活动。这无疑告诉我们,大学生逃课已开始受到社会以及高校本身的重视。笔者选择了长沙市几所高校对当日的所有公共课学生到课情况作了一次分组调查。调查时间分上午第一、…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逃课族”现象日益加剧,严重冲击着高校现有的和谐教学秩序,危害着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结合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通过调查“逃课族”群体现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从服务态度、管理制度、人格培养等方面提出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隐性逃课”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隐性逃课”在性别、课程类型、表现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师课堂教学、完善评价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逃课归因多种,更多关注逃课本身,而没有从逃课机制上进行归类总结,缺少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的反思,并需要回应“钱学森之问”。文章采用分层抽样法、访谈法、数据检验等分析造成我校大学生逃课的主要问题,将其归结为专业设置、选课机制不完善、课程自身、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原因。针对逃课现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勾勒分类型的逃课机理,提出我校本科生逃课的教学改进、学生制衡措施。从大学生逃课现象引发教育反思,认为:(1)在新生入学时要抓住入学教育,使其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2)治理学生逃课的根本不在学生而在教师。(3)一定要加强校园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20.
摘要:“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逃课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另类的潮流,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给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大学生逃课现象亟待研究和解决。在对江苏开放大学的几百名大学生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本文试从认知行为理论视角探讨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和外在控制不到位,并从改变学生认知观念、矫正行为两方面来讨论降低逃课率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