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定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以多种角度组合在一起,在多个文本交融的品读过程中,最终实现主题意义的构建。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主题阅读",从"文本激发‘主题阅读’的兴趣、单元主题拓展‘主题阅读’材料、现实生活升华‘主题阅读’感悟"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发掘语文教学资源,改进语文书文字资料匮乏的"薄"的缺陷,让语文书"厚"起来,让语文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厚"实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求快、重量、轻质的问题。文章从“拓展思维空间,在‘慢’阅读中静思默想”“激活真实感悟,在‘慢’阅读中涵泳品味”“推进创意解读,在‘慢’阅读中潜心会意”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自由、适切的语文阅读时空,努力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发展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真正实现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取书本中的知识,帮助他们在课外时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共同解决的课题,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与‘学’的有效结合"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太赛,我听了四十多节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严重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影视欣赏课”“主持人比赛课”“口头辨论大赛课”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文本解读”的缺席。这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不禁令人感  相似文献   

6.
吴红 《湖南教育》2022,(2):66-67
<正>小说阅读是一种偏叙事性的文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钟爱的语文风格。教师要借助小说阅读文本的这种优势,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学习。在株洲中考语文中,小说阅读常考的一个考点是“情节梳理”,通常出现在阅读的第一道大题。从历届中考试卷中,笔者梳理出关于“情节梳理题”的类型大致有三种:“流程图题型”“表格图题型”“‘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题型”。下面从这三种题型入手,结合教材和部分中考语文试题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付守爱 《教师》2023,(11):27-29
思辨性阅读能力是学生开展深层次阅读的能力基础,学生只有具备思辨性阅读能力,才可更为深入、更为透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主题等。基于此,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围绕此诉求,文章作者从统整教材内容、分析培养要求两个层面,明确语文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让学生能够在想象、质疑、预测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思辨性阅读能力,转而挖掘阅读文本中的深层信息,达成深度阅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许蕾 《小学语文》2023,(2):81-84
依托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快乐读书吧”,优化、创新阅读方式,落实深度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以四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为例,从单元联系、能力进阶、项目整合角度出发,设计文本阅读与科普展览融合的动态阅读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充分的阅读体验,还能够帮助他们将书读“活”、读“厚”。  相似文献   

9.
黄金甜 《教师》2023,(10):18-20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之一为“双线组元”,将同一主题的课文编排在同一个单元中,使其构成了系统化的阅读资源体系。对此,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细研课标、解读教材、紧扣主题、自主体验等角度,对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让学生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将不同的文本串联起来,使其领会文本中蕴藏的人文情怀、人生哲理、个人情感等,促使学生从浅表化阅读过渡到深层次阅读,提升其深度思考和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1.
朱春涛 《考试周刊》2012,(39):27-27
作者围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题,从“激发阅读兴趣,激活学习思维”,“激发想象能力,拓展阅读思维”,“传授读书方法.发展延伸阅读”等五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12.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呢?几年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立足于教材文本阅读.然后再拓展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中的阅读材料,达到了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梳理出以下比较有效的“悦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段天喜 《甘肃教育》2013,(22):31-31
“以一带多”的“阅读语文”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读书感悟、塑造心灵的过程。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写的,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也是学生的一个智慧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单元主题扩展、整合、生成教材和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4.
姚培鉴 《湖北教育》2023,(10):53-54
<正>“语文主题学习”是教师围绕某个阅读主题,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阅读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多个文本共同承载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实现课堂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性学习活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主题学习”呢?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4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读了王君老师《安恩与奶牛》的教学实录,我曾撰文(见《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围绕“咬文嚼字”谈论其得失:王老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表达.充分调动自己的体验去“咬文嚼字”.以打磨语感的教学策略和功夫.让我们欣赏到“有语文”的语文课,所得极丰:但她“删削”文本,直线、单一地将主题归结于“万物为一”的做法,最终损害了“咬文嚼字”.减损了小说阅读与小说阅读教学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所“失”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16.
<正>“1+X”群文阅读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指师生以现行统编语文教材的学习为宗旨,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它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有助于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文本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许多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就是不让学生多看文本。若要想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多看文本。老师也要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看文本,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导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这一主题,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导下,从整合的内容重组策略、真实的情境创设策略、关联的任务驱动策略、主体的自主实践策略、资源的系列统整策略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此将理念转变、策略探索等融入其中,旨在说明让育人的价值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让语文教育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主题教学指围绕一定的主题,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入境”。再通过对重点(最好是经典的)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魅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纪亚妮 《天津教育》2021,(11):183-184
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单元主题来组织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力至关重要。“阅读力”是指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靠“单元主题”这株“藤”,培育“文本阅读、课外阅读”这些“瓜”,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