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也会越走越宽。但看我们身边的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还十分普遍。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树立了大语文观,但总是把课堂泛语文化,给予学生太少的语言文字材料和情感的积累,不能很好地处理大语文与教学成绩之间的矛盾,遗留下了太多的纠结和困惑。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2010,(1):1-1
职校语文教师的科研热情长久不衰.但一直少有发表和交流的专门园地。《语文学习》一直追求与“生活外延”等宽的“语文外延”.这是至理名言.惜乎固守“普教”地盘.从未越“界”而行,恕我直言.是在“外延”上打了折扣的.  相似文献   

3.
读《语文学习》2011年11期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的标准(《语文学科知识概论》).大受启发。我认为.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还必须有另外两项基本的标准,一是具备阅读的习惯.二是具备写作的能力。缺少了阅读和写作的意识和能力,一个语文教师还有什么呢?放眼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只通过网络资源或现成的教案,进行亦步亦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不断涌现。然而,语文教学中花里胡哨的东西太多,语文教师越教越复杂,越教越迷惘。语文教学缺失了自身应有的情趣、意趣和理趣。造成语文教学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全面、深刻的领会。我认为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和  相似文献   

5.
常常听到我们身边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行抱怨:教了那么多年语文,有时真是感到越教越不会教了。其实,这些同行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困境。每当为完不成学校下达的"任务"而烦恼时,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抱怨的?抱怨归抱怨,我们还得面对现实,找到走出困境的正确方法。从我们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方法就是要"跳出语文教语文"。"跳出语文教语文",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能从思想上跳得出来。  相似文献   

6.
1.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越改越让人感到困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要经历多少次的教学改革很难有个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天经地义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确是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真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啊,越走越窄。  相似文献   

7.
实在——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然而,静心思忖,便会发现浮华背后是浅薄,热闹背后是躁动。现今的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是不尽如人意的,语文仍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其他任务,有太多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去完成,越教越复杂,越教越迷惘。语文已经丧失了它的本真和个性,语文教学也缺失了自身应有的情趣、意趣和理趣。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对此进行一番深层次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再也容不得花样翻新和技巧演绎式的折腾了,必…  相似文献   

8.
杨应学 《陕西教育》2011,(12):43-43
“语文难学”是农村小学生共有的感受.“语文难教”又是困扰不少语文教师的大难题.“语文谁都会教”更让语文教师尴尬。那么如何改变这些看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一门艺术.使学生在愉快之中乐学、会学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越来越觉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乐学、会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历来争论较多.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对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认识.而且动不动就横加指责.导致我们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异常之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密切相关.语文学科的学习,主要分为字、词、句、阅读理解、文言文、作文这几部分.而且与我们的汉语密切相关。这其中,最让学生和我们教师感到需要重视的环节,就是作文部分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误区,部分教师把语文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目标要全面覆盖,知识要面面俱到,不断肢解,越教越琐碎,越练越复杂,甚至最后变成不断机械重复所谓"要考部分"的枯燥无味。其实,我们应将语文教学变得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11.
构建大语文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了,写作水平低了,其实,根源主要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常有的情景是。或是为语文而教语文,见书不见人;或是为对付考试而教语文,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整天带着学生围着几篇课文转圈子。这种教学只会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  相似文献   

12.
语文审美有其自足的审美空间.也有其自足的审美逻辑。在现代语文及其教学中,语文教材往往被看作是静态的——虽然从现代解释学角度来看它是动态的。如果我们姑且将其看作是静态的、稳定的,那么在语文审美循环中将只剩下两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但后者往往被看作是受动者。这样一来,在语文审美循环中就只剩下一个极为灵活的环节——教师。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粗略看出.语文教师在语文审美中是至关紧要的:他是联结点和出发点、也是反馈点和激发点。  相似文献   

13.
汤池新 《学语文》2011,(6):35-36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酿造语文状态: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喜欢读并且能够读懂有品位的文学作品,进而喜欢写并且能够写好自己的生活感悟。为实现这一目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链接相关内容,并利用这些内容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读懂文本、丰富语言和思想、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链接的范围越广泛,激活的内容越厚重,创新的成就就越突出。  相似文献   

14.
长期坚持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语文难教,学生厌学。实际上广大语文教师为了上好课,花了大量时间,费了很多心思备课,然而并不投学生所好,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学反而越低,因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都是“以教师讲析为主”.老师在小小讲台上大包大揽.就象演独角戏.有时学生连观众也不想当.常常出现“老师讲累.学生想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蔡志永 《学周刊C版》2011,(11):111-111
一般认为.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的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语文考试中重点的考查内容。这固然不错.但我们认为.最核心的是这四种能力应当有一个核心能力.那就是思考能力。之所以学生语文成绩很难提高.我们觉得跟语文教学中忽视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关。可以这样说.听说读写思是语文的不可或缺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改从起步到现在快要十年了。这十年.我们语文教学第一线教师们的艰难辛苦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时至今日,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逐步一致起来.但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借此机会和同行切磋切磋。  相似文献   

17.
裴淑丽 《甘肃教育》2011,(18):61-6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状况是,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甚至有的学生把语文打人“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教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几十年.但是纵观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感觉步子并不大。虽然我们倡导教师要个性化地教.学生也要个性化地阅读.但总觉语文教学未能根本改变。一篇篇美文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兴趣不浓厚且各种能力提升较慢.教师用课时不少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是我们的眼光只是面向眼前,面向考试的多.却较少思考学生如何适应时代与未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周晓芬 《考试周刊》2010,(25):51-51
很早就听说专家在大声疾呼: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出浓浓语文味。但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很理解专家的话.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语文味”。听课时总觉得那些越煽情越令人感动的公开课便是好课。王崧舟老师这样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高三语文复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败。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效率问题一直是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我们在复习课上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实际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面对一轮轮模拟考的检验,教师仍觉得心中没底,学生也感到投入大收获小,而且成绩波动大,语文复习的"性价比"太低,划不来。久之,学生对语文复习丧失热情。放眼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教师分析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