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人文精神失落,原有的纲常秩序大乱.<镜花缘>的创作宗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智追求.这种追求是对作者所生活的封建末世道德沦丧、世风浇薄的丑恶现实的有力的针砭和反拨.  相似文献   

2.
《绿野仙踪》从儒家文化的本源上映照出现实的荒谬 ,从其思想核心、思想基础、政治理想三个层面暴露了儒家文化的变异衰微 ,已失去其原有的治世活力。小说写到部分儒士的暂时成功是在修道成仙者冷于冰的帮助下获得的 ,揭示了儒家文化的理想已彻底失落  相似文献   

3.
<正> 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引起了人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一深刻变化,又自然地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作一番新的审视:现代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大学生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等。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现代化与儒家文化 首先肯定,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不同于欧美的现代化,也不同于前  相似文献   

4.
帕慕克的作品中,充满着忧伤的情绪,甚至已成为他自身创作的一种习惯。他的忧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说,他的忧伤来自于“失落的集体记忆”,来自于土耳其在西化过程中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屠杀;而从个人角度来讲,他的忧伤又来自于中心感的丧失,由奥斯曼帝国文化衰微而滋生的中心感的失落,又衍生了自我中心感的失落,这二者交缠盘错,探寻自我中心的失落使其更加缅怀帝国的兴盛,而对帝国兴盛不复存在的慨叹,又加深了自我失落的伤痕。因此,在审视自己的伤痕后,帕慕克将文学,特别是苏菲文学,视为一种探寻中心,走出失落的尝试途径。沿着上述脉络,就帕慕克数部作品中忧伤情绪的发展和走向,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韩国属于儒家文化圈,又称为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始于中国,但在韩国最为昌盛,成为韩国人教育和生活的基本依据。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语言记录文化的变迁史。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而日常用的普通词汇是基本材料特性的集中体现。韩语普通词汇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通过剖析这些普通词汇的儒家文化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韩语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妈妈的视线     
“宝贝,想学钢琴吗?妈妈教你好不好?”“嗯!”我兴奋地答应了。当妈妈掀开我们家那个又大又黑的“大东西”的盖子时,我看见里面尽是些单调的黑白色条,心里顿时有些失落。对这个黑乎乎的“大家伙”不感兴趣的我,总在妈妈作示范的时候傻乎乎地望着她。而妈妈的视线却是落在那一格一格的黑白琴键上,很认真地弹奏。看着妈妈,我笑了,觉得她好用心。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是否有亲合的一面,围绕这个问题自近代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而争论的焦点又在于儒家文化是否有工具理性的成份。文章认为,儒家文化有两个分属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即精英儒家文化和世俗儒家文化,二者中都有工具理性的成分,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没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逐步展开,儒家文化的工具理性已渐渐凸显出来。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对它进行挖掘与改造,儒家文化将会像韦伯所论及的新教伦理一样,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揭示了作家对待传统儒家文化的复杂态度:在认同和赞颂的同时,冷静地描述其负面影响;揭示了在现代历史变革进程中不可避免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又流露出难以割舍的恋情;清醒地认识到沿袭传统文化是一条绝路,但又认为背离传统不仅不应该,也不可能。作家主张剔除儒家文化的负面性,提炼、转化其合理因素,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但又没有提出具体的办法。因此,《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只是反映了作家的深刻困惑。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思想家,从儒家文化中汲取精华并用之于革命实践活动,其思想既闪烁着儒家文化的光芒,也有以儒家文化建构其思想体系的特征,从而将他的革命理论根植于儒家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使儒学在服务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自身也充满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通过城中村装台人顺子一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心灵震痛与精神裂变,表现城中村居民主体性觉醒的艰难过程,文本拓展了当代文学的叙事空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文化范式的转化和城中村居民因文化堕距而形成的精神迷茫与失落,瞿团和顺子分别代表着儒家文化的知识形态与民间形态,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精神的糅合,作者将人类审美救赎的希望寄托在艺术上,认为艺术能使人心灵净化,进而实现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2.
该文阐述了儒家精髓与现代荣辱观的关系,即儒家文化中的八个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忠、勤、俭”完全可以对“八荣八耻”进行恰如其分的精辟概括和浓缩。“八荣八耻”又正好对儒家“八德”做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新诠释,使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得到了又一次展现。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校体育始终在人文失落的困境中徘徊,并以此为基点衍生出诸多问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学校体育的人文发展历程作以总结、反思,并对学校体育人文失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旨在为理性地认识、分析、解决当前改革面临的困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信任关系表现为显著的情感导向。建立在伦理、忠诚、恩义、血缘、婚姻基础的信任关系,在民营企业成长历程中,不但表现为差序格局的人类学特征,更加表现出现实性、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文化倾向。推进公司治理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既具有传统家族化组织的特性,又必须适应现代化公司组织的发展需要,受到中国儒家文化信任关系与现代商业专业理性的双重影响,根源在于制度性信任条件的缺失与理性商业价值观的失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需要突破儒家家族文化带来的内外有别、情感导向的信任机制局限,在现代商业理性和企业发展利益诉求之间,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育需要文化熏陶。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儒家文化中挖掘大学生德育内涵,既能发扬传统文化,又能改善大学生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本文从儒家文化与大学德育的紧密联系入手,从五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目前教师教育情感的失落作了简要描述,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王梅  张统宣 《华章》2008,(17):140-141
小说<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价值立场是矛盾的,既对传统儒家人格给予了高度赞扬,又写出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性,这些都在白嘉轩的塑造上集中体现出来,他是由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共同铸就的文化实体,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全部复杂性,既有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中国家族文化的全部的反动、僵滞、顽固、保守.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分析《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形象化地展示了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但是展示的毕竟是儒家文化的过去,至于如何由过去走向未来,《白鹿原》没有明确的回答,它只是一面镜子,引起我们对现实的深深思考,如果勉强说它给我们重建文化指出一条道路的话,那就是我们只能从传统文化中走来,但我们又必须从传统文化中走出。  相似文献   

19.
埃兹拉·庞德是二十世纪英美诗歌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诗人,对中国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他的代表作《诗章》,时常引用自己儒学翻译作品的片段,列举中国古代儒家圣人君子典范,使用具有儒家文化意蕴的汉字,表达了他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独特理解。在《诗章》中,庞德结合自身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阐释,将中国儒家文化视觉化地呈现了出来,充分体现了其希冀以中国儒家文化医治西方社会弊端的社会理想。《诗章》中儒家文化的视觉化,由表及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汉字的图像结构与画面效果及其表意功能,实现儒家思想的表征;二是提炼中国古典诗歌语法结构,从英语诗体格上对儒家文化进行视觉审美处理;三是儒家文化视觉场景与视觉事件的并置与展示,呈现视觉化的儒家文化情景。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的异化到人性的回归--文化与人性演变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失落。中国儒家文化自汉代发生异化而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由这一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必然是片面的人性和单向度发展的人。人性的回归需要文化的增殖,现代化将实现文化和人性价值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