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人物、知名人物、重要人物、特殊人物等去世,这也是新闻,一般说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他们逝世何时公开报道?做法却不尽相同。我认为,应该死后即报。其消息可云:某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于某地去世。因为,这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应尽快让人们知道。至于其它情况,可另作报道。现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经常有死讯迟到的消息。例如,某省一位名人9月15日逝世,当地的报纸到11月23日才公开报道,时隔两个月零八天。再如,有一位老干部于11月9日逝世,该省的报纸到第二年1月6日才报道,晚了两个月。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读报人看了这样的“死”新闻,会作何感想呢?  相似文献   

2.
讣闻报道是美国几乎所有报纸的常规内容。但在我国,只有那些名人或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去世,才有可能以新闻的形式见诸报端。2005年3月29日,我国也出现了刊发普通人逝世新闻的版面——《新京报》的“逝者(OBITUARIES)”版。据了解,“逝者”版是中国大陆传媒第一个专门定期做整版的讣闻版。就此而言,“逝者”版的推出,可说是中国讣闻报道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3.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4.
读报随感     
(一)读报的异化曾几何时,读报的兴味改变了,过去读报总是先新闻版再看副刊,然而现在习惯拿起报纸先翻副刊再读新闻版.究其原因,大约与近年来新闻版上少新闻或新闻版上内容太枯燥、乏味有关.相比之下,副刊上文章虽不是新闻,但多少有新意,可读、耐读、耐咀嚼,有使人赏心悦目之处,也有使人留连忘返之笔.所以先看副刊再翻读新闻版,不也是一种读报方法的变化么?!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读报遇到了两个不是谜语的“谜语”。《石河子报》1985年9月30日二版《“看准了就不回头!”》的文章写得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命读者猜“谜”。这篇通讯从李从钧种瓜发财的诀窍“胆大心细”上下功夫,一个字引出一个段落,形式新颖,版面活泼,效果颇好。但是,细读这篇通讯后,发现它有个致命弱点:事实缺乏出处。真实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6.
今日新闻,明天历史,使我们常把新闻报道称作“易碎品”。的确,有些新闻作品连同它们所报道的事物一起,常被无情的岁月长河所吞噬。但不可否认,也有许多重大的新闻事件,经过编采人员的艰辛努力,善于史海钩沉,多少年后依然让它再次闪烁出绚丽的光彩,成为一个时代的不朽见证。我写此言,是有缘屡读了刊发在《华商报》2000年7月1日第6版上的人物特写一《寂寞身  相似文献   

7.
大人物、知名人物、重要人物、特殊人物等去世,这也是新闻,一般说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他们逝世何时公开报道?做法却不尽相同。我认为,应该死后即报。其消息可云:某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于某地去世。因为,这是  相似文献   

8.
办报难,办报难,难在办一版,难在办“要闻”。多难?说“难于上青天”是夸张,但算个“老大难”,怕没有一个搞新闻的会持异议。这让人头晕脑胀又叫人魂牵梦萦的“要闻”呵! “要闻”之难者多矣,大略言之,不外会议消息多,领导人一般性活动的消息多,讲话和大块文章多,空话套话多,如此等等。因了这几多,便有老百姓读报“从报屁股读起”之类的讥议。副刊、后几个版上的专刊文章乃至新闻,离生活近,离基层近,离老百姓近,近则“可读,可信,可亲”,有亲和力,于是离“进”庶几近矣。换言之,我们不少报纸,是靠后几版走进我们的受众之中的。  相似文献   

9.
读报,是笔者每日的必修科目之一,但读后,每每想起电视剧《渴望》里的一句歌词:“欲说当年好困惑。”改动两个字,就能表达我的感觉:欲说新闻好困惑。这“困惑”之一,便是新闻的贬值。有例为证。在所谓的经济新闻中,常能看到“××厂半年时间完成全年任务”的消息。笔者还曾读过一篇“××商店一个月完成全年利润指标”的奇文。眼明人一看就明白这是大马拉小车现象,居然成了“新闻”。难怪有读者称这种现象是“武松打狗”、“张飞抓鸡”。写个体户,内容无外乎守法经营、照章纳税、买卖公平、从不宰客等等。试想,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这不是一个公民起码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么?怎么成了“新闻”?宣传劳模,常常是一年干了3年的  相似文献   

10.
康长富 《视听界》2011,(3):58-60
背景板上写着“计划竣工日期6月8日”,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一面醒目的硬纸板墙将编播人员与正在动工的改造工程相隔开来,这是2011年的3月中旬。  相似文献   

11.
何地,是新闻的五要素之一。可是读报中常见有地名之误。今年元旦后的一个多月中,仅笔者就发现多例(依先后顺序): “河南省高城县人”(1月5日西安晚报四版讣告)。我国无“高城县”名,疑为商城县。因“商”与“高”二字貌似。“甘肃城县人”(1月6日陕西日报四版讣告)。我国无“城县”:应为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人物新闻,即以消息的体裁报道人物的新闻,也可以说它是以写人的活动、事迹、思想为内容的消息。现在,从全国性日报到省市晚报,从综合性大报到专业性小报,刊登的人物新闻越来越多。有的报纸半年之内在一版发表一百多条人物新闻。有的报纸通过人物新闻一年中报道上千名人物。在这样众多的人物新闻中,不单报道了那些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如党政领导人、社会活动家、学者名流以及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突出贡献者,还有各行各业大量的平凡人物也宣传出来了。由于这些人物新闻具有篇幅短小、新闻性强、文字简洁和报道迅速等优点,许多报纸刊登人物新闻不仅数量多,而且对具  相似文献   

13.
读报的学问     
读报的学问是很深的。学会阅读报纸,是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记者杰克·伦敦曾经向他的学生发出过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这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会”。通讯员应当具有政治灵敏。首先,应该在读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特异功能——新闻鼻。提高发现新闻线索的观察力。经常听到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叫苦:“没有什么东西写呀!”他们时时都有“线索危机感”。我想问题可能在于他们不会读报。你说他们不会读报,也有点儿冤枉。因为,他们天天都读报,而且还抱着合订本读。只是他们读的方法和一般读者并无两样。这样读报能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个新世界吗?能了解新的报道思想和洞察新闻舆论导向吗?显然是不行的。编辑方针,报道思想,舆论导向,往往深藏在一些新闻的  相似文献   

14.
一家报社来信称:“你来信讲本报一稿将邵阳县误为‘韶阳县’,经查是作者之误,我们已让他写了检查。”又读报载一文(《陕西邮电报》2月28日第四版《奇中奇邮票》),内称:1653年,山东一  相似文献   

15.
近日,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李大钊年谱编写组在搜集整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方面的资料时,从北京《晨报》上发现一九二二年二月十四日第三版上刊登的一条新闻,其中报道了“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徐宝璜、胡适、李大钊均到会讲演”。消息只有二百五十个字,三位教授的演说词依次附在后面,占去了近半个版的篇幅。徐宝璜的演说很简短,五百多字,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作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作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加在法.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是作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结合.老体上看是符合报纸这件大众传媒的办报方向的。三是晚报有自己的材色栏目与版面.如上海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版、文化新闻版、体育新闻版、副刊被称为该报的四大支柱,确实都有自己的特色.能吸引住广大读者.并长A不…  相似文献   

17.
五个“W”,是指新闻的五要素。“W”是五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这是新闻报道最起码的条件,是新闻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但写  相似文献   

18.
《平顶山矿工报》的“人物写真”栏多次受到省评读委员会的好评,说这些人物写得活、立得起、有深度、有高度,把报道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人物写真”栏是《平顶山矿工报》新闻版的固定专栏,今年推出以来,已报道30多个典型人物。作为版面编辑,我在约稿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新闻细节”。细节是新闻作品中使用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体也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事实。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一、新闻细节在人物写真中的作用第一,彰显人物特…  相似文献   

19.
(一)“俄”,还是“白俄”? 读报中常发现某些编辑作题时用心良苦,能省的字尽量省,但有些字不该省的时候,就不应省,否则“以辞害意”,就得不偿失了. 比如2011年12月1日上海的《新闻晚报》有一新闻,题为“俄地铁爆炸案两被告被判死刑”,报道“白饿罗斯最高法院11月30日”的一次判决,文中明明写的是“白俄罗斯”,标题上却是“俄”(俄罗斯的缩写),显然容易使人读题时产生错觉,认为此案发生在俄罗斯.其实,整个案件以及判决都发生在“白俄罗斯”.  相似文献   

20.
平时读报,发现一些有关法制宣传的报道成文章中,出现一些违背法律常识的提法,深感新闻工作者要学习一点法律知识。仅举几例: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首都一家大报第四版关于检察干部王保凌执法犯法被处死刑的消息,加了个这样的标题:“检察干部执法犯法,徐州市鼓楼区检察院原检察员王保凌利用办案强奸妇女被判处死刑”。但在新闻内容里,清楚地写着王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