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惩罚反思     
肖跃春 《湖南教育》2004,(21):14-14
“肖老师,您好,好久不见了。”我正昏昏沉沉下得车来,却见眼前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正对着我说话。咦!这位如此大方而又彬彬有礼的小伙子会是谁呢?我正想问个明白时,他却抢先自个儿介绍起来了:“我是刘招俊,您的学生,龚爱华老师的小儿子呀。”招俊?会是他?”我一边赶紧翻记忆里的  相似文献   

2.
今天是钢琴考级的日子,而我却怎么也不肯弹琴。妈妈对我说, 要是能考个优秀,就给我买一只小狗。我兴奋“死”了。  相似文献   

3.
有些朋友经常为我的安全担心。而我本人,也许由于中国的宿命论还残留在我心上的缘故,却把这类问题置之度外。我的死期临近时,总是要到来的。一天凌晨,当时我正在“南京”轮船上,一个人走进我的舱房。“孙,”他说,“我是一个穷人,我有妻子儿女。”“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有人出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偏瘦的高个子女孩,有个特别好玩的名字,叫“沁羽”。说它好玩,并不是说好笑,只是我至今未懂得它的含义,为什么要叫“沁羽”呢?我时常在心里琢磨,却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名字,我已经用了12年。我还有个名字,已经用了快18年了,虽非从一出生就被这样喊着,却的确是使用得很久了。这个名字不太好听,女孩子尤其忌讳,说出来你们或许要笑,因为它叫“胖胖”。可我却一点也不忌讳。现在这两个名字我都喜欢,“沁羽”是我在学校的名字,是户口簿上的名字,是老师、同学对我的称呼;而“胖胖”则是我在家中的昵称。说句心里话,我不但不嫌弃,反而更偏爱…  相似文献   

5.
十年前,因为一首《做个小孩不容易》的歌竹子认识了我。十年后,因为一个“童心里的歌”的网站我认识了竹子。我是《做个小孩不容易》的词作者,而竹子则是“童心里的歌”的网站的版主。我大出竹子整整两倍的年龄,可我们却因为儿童音乐而成为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6.
<正>期中英语测试,我和同桌何华两人,又成了垫底生,一个55分,一个58分。英语老师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瞥向我俩,却没说“请家长来一趟”之类的话。下课后,我因为逃脱了“请家长”的厄运而大舒一口气,何华却愁眉不展,拍拍我的胳膊道:“陈铭,你说老师是不是对我俩特别失望,认为我们是烂泥扶不上墙了?”  相似文献   

7.
从前常为深度近视而烦恼,后来遇见一个同样近视的女孩,便向她倒苦水。她却耸耸肩,微微一笑:“有什么要紧?我眼中是个独特的世界。” 也曾遇见一个总是在笑却不怎么美丽的女孩,她自信地说:“我可是独一无二的。” 我并未和那两个女孩深交,却记住了她们的话,记住了她们的智慧。 生活总是充满矛盾,事物也总是双刃剑,没有什么会完美无瑕。你可以选择为美好而欢呼,也可以选择为丑陋而失落。正如那个著名的“半个饼”的故事,乐观的人快乐:“还有半个饼呢。”悲观的人失望:“只剩半个饼了。”而两个女孩的聪明之处,正在于她们找到了事物的美好之处,而不是一味因不足而悲哀。  相似文献   

8.
者笑     
每当有人问起我干哪一行时,我就窘态毕露、满面通红,结巴不已,而原本人家都觉得我是个挺镇定的人的。我很羡慕那些能说“我是个泥水匠”的人,我羡慕理发师、记账员与作家所有这些可以直截了当有所招认的人,因为他们的职业不言自明,无需冗言解释,而叫我回答这类问题,却感到十分局促:我是个笑者。一旦招认了,我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你是这样谋生的吗”时,又得老老实实地再招认一次:“是的。”  相似文献   

9.
一、“生亦我所欲”的“亦”我们一接触《鱼我所欲也》章,首先要碰到的问题,就是“亦”。开头的三个“亦”,都可作“也(是)”讲;一到“生亦我所欲”的“亦”,要按“也(是)”讲就再也无法讲通了。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看,前三个“亦”都是表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类同关系,它在一个分句中,说明它和另一个分句是并列的;而“生亦我所欲”,却和下一分句构成另一种关系。揣摩“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意思,可知它的前面省略了转折连词。而  相似文献   

10.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抓篇章结构,然而篇章结构不能离开字词句段而孤立存在。那么如何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词语教学?下面是我的几点浅见。一、准确理解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如《在仙台》第一段中有两个“却”字:“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好意难却”,一比较学生就懂了,前者表示“转折”,后者是“推却”。二、三段中三处写到“讲义”:“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前两个指讲课的内容,后者指听课笔记。如果泛泛而谈,学生的印象就不深刻,只有通过  相似文献   

11.
责任     
“孩子,你知道什么叫责任吗?”“哦,您是东史郎爷爷?”“我只是一个罪人,一个民族的罪人……”“哦,责任?我知道,比如说:我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我的责任!对吗?”小女孩自豪地说。白发老人眼中流动着令人捉摸不透的色彩:“孩子,日本是我的祖国,我也很爱她,可我却曾因为爱她而伤害了别人。”“东史郎爷爷,你会因此而不爱自己的祖国吗?”  相似文献   

12.
橘子人生     
曹卫华 《小读者》2013,(5):28-28
斯坦福大学的罗林卡恩教授拿来两个桶子,一个橘子大而酸,一个橘子小而甜。他把大而酸的橘子给第一个小孩,小而甜的橘子给第二个小孩。结果,第一个小孩抱怨酸,十分不高兴,第二个小孩却欢呼雀跃。问为啥,小孩笑着说:“我的橘子虽小,但它是甜的。”随后,罗林卡恩把分给小孩的橘子调换了一下,结果第一个小孩仍旧苦着脸,抱怨橘子大小了。而第二个小孩还是异常兴奋,再次问为啥,他笑得更欢,说:“我的橘子虽然变酸了,但它却比原来那个大得多了。”  相似文献   

13.
在参加工作的第7年,领导安排我当班长。我既激动又兴奋,在暑假期间就规划好了自己的“宏伟蓝图”,决心“大干一场”。然而,在上任的第一个月我班便出现了“沟沟坎坎”,而我却全然不知,直到一年后,我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4.
感恩     
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概念。“恩人”者,乃于己有大恩大德者。而这次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味。那是在洛杉矶郊县一所旅馆的早晨,我正在大堂的餐厅里就餐时,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三个黑人孩子  相似文献   

15.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小伍都在为中考忙碌着。小伍是我多年来的同学、朋友和知己,一个聪明顽皮的男孩,他的成绩不太好,我的成绩却名列前茅。中考临近,小伍整天闷闷不乐,我问他怎么了,他叹了口气说:“我恐怕考不上,我们就要因此而分手了。”为了安慰小伍,我随口说:“我们一起落榜不就得了。”小伍听了,感动地抱着我,哽咽地说:“我知道你不会离开我的。”后来公布成绩,小伍果然落榜了,而我却被一所重点中学录取了。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同学和老师都向我祝贺,可我丝毫高兴不起来——不敢面对小伍,我逃离了学校。  相似文献   

16.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透过二楼玻璃窗向外塑去,红桃绿柳、微风细雨,真是春意烂漫,景致美不胜收。但我却无心欣赏,手里拿着“黑名单”,看着面前那十余个低着头、脸上满是惊慌又不以为然的“好汉”,一股无名之火油然而生。“学校三令五申,不准到山上去捉蝎子,而你们却当成了耳旁风……”我不禁开始歇斯底里地咆哮。他们在我“连珠炮”的攻击下,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17.
舌头和牙齿     
舌头和牙齿都住在温暖的口腔里,一个很柔软,一个很坚硬。骄傲的牙齿看不起舌头,常常奚落它。“你有我硬吗?舌头!”牙齿傲慢地问。“当然没有你硬,牙齿兄弟。”谦虚的舌头回答。“你知道就好,懦弱的东西!”牙齿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说。“我确实没有你硬,但并不是懦弱。”舌头争辩说,“主人吃东西的时候用你也要用我,而说话的时候用我却不用你。再说……”“住嘴!”牙齿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我洁白光滑,坚硬无比,你软软的,一点儿力度都没有。我要咬你不费吹灰之力,而你却拿我无可奈何!”“何必这样说呢?”舌头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但我却拿了一回“外快”。下面,请你听我慢慢地给你讲吧。我的这一笔“外快”是“捡”来的。周末时,我和爸爸的几个同事以及几个朋友经常一起去体育馆打羽毛球或打乒乓球,每次身上都出了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总是善于把每篇课文所包含的知识汤水不漏地灌输给学生,唯恐漏掉点点滴滴,然而往往是老师口若悬河、精疲力竭,学生却兴味索然、无动于衷,教师恨不得把满满一桶水倒个干干净净而学生却几近滴水不进,事倍功半。我曾一度陷入了这种苦闷之中。 事情的转机是在一堂阅读课上,一位学生向我讨教“边际效益”,因自己对“经济学”一知半解,只能讲解个大概,听着我的回答,学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了许  相似文献   

20.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是一篇寓理于事、叙与议有机融合的优秀散文。为了阐明“快乐永远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这一道理,作者巧于铺垫,先追述了三个小故事:其一是“我”游西湖,备感“西湖风光,名不虚传”,而友人以为“见得多了,不足为奇”;其二是外地同学畅游京都,“一个个欣欣然、奋奋然”,而“我”却“觉得兴味索然”,“颇生打道回府之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