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与“文化”是统一本质的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物质形态,后者则侧重精神形态。物质形态自身原本没有什么意义,有了“人”来把意义投射到“物”上,就发生了“文明”。这意义的提供者,他的来源,就叫做“文化”。(摘自《财经》)  相似文献   

2.
在“大跃进”时期,特定权力意志的政治需要,决定了其对民歌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使得五四时期对民间歌谣天籁价值的学理研究,在《红旗歌谣》这本被称为“诗三百”的诗集中纯粹凸现为政治运作,由此造成了民间歌谣的本体偏离。《红旗歌谣》中,“民间”的意味丧失殆尽,从而导致了在此基础上的“民间想象”所表达的“大我”抒情主体性的虚幻。  相似文献   

3.
记得是去年春天,爸爸给我带回一本《孩子天地》,没想到从此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孩子天地》既是我的好伙伴,也是我的好老师。我在《孩子天地》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时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孩子天地》里有“名家新作”、“自然与发现”、“艺术星空”、“科学与发明”、“大玩家”和“康乐园”等许多栏目。在  相似文献   

4.
清塘荷韵     
第三组 本组选录的《清塘荷韵》《潭柘寺戒坛寺》《雪》和《西湖的绿》四篇文章,都是现当代名家描写风光景物的美文,说其“美”,并不单指文字本身,而更多的是用朴实平淡的“景语”表达了厚重深邃的“情语”。当我们细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每位作者的个性特点都恰好融入到原本毫无相干的文字中,可谓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相似文献   

5.
看《钟山》     
从今年以来的这两期看,《钟山》的重心显然落在“钟山看好”与“名家新作”这两个栏目上。“钟山看好”  相似文献   

6.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7.
《晨报》副刊作为舆论空间之一在现代文学刚刚发生的那个年代里发挥出了重要的文学传播作用力,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等现代文学名家的许多重要作品和其文学理论文章先后发表在了这份副刊上;使得这份报刊给当时的读者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媒影响力,同时亦充分显示出进步报刊所独具的文学启蒙力量。因而《晨报》副刊就和当时的其他进步文学期刊一样,在“五四”大潮的影响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贡献,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刚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便留下了一个坚实的脚印。  相似文献   

8.
主流文学期刊《收获》在其长篇小说专号(2010春夏卷)上全文刊发郭敬明最新长篇小说《爵迹》。消息一出,立即有读者表示不满,认为这个曾发表过余华、贾平凹、宗璞等名家力作的杂志有失慎重。有读者认为,《收获》原本是份严肃的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的门槛也很高,此次刊登一个80后作家的玄幻作品,与《收获》发表纯文学的定位不符。  相似文献   

9.
《圣殿》是一部思想严肃、内容深刻的作品,它要表现的主题是,美国南方这个“圣殿”已被暴力和邪恶侵占,南方传统观念中的勇气、正义、怜悯等优秀品质丧失殆尽,代替“圣殿”的是一个社会腐败、人性泯灭、残忍冷酷的阴暗世界。作品表现了福克纳对南方社会道德堕落的尖锐批判。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的《词论》作于何时,一直是词学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但由于年代久远,人世沧桑,载籍匮乏,难以确考。夏承焘先生首先“疑心是她早年遭乱以前之作”;其后,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她的《词论》写于“早年”;近年,王延梯出版《李清照评传》也说“可能作于早年”,并可能“在大晟府成立之前”。至此,早年之说,基于越来越深入的考证,愈益显示出它是接近于事实的。就在这学术界一边倒的情况下,费秉勋同志独出新见,在《李清照<词论>的几个问题再议》一文里否定夏、王二先生的论证,提出“《词论》写于南渡以后,甚至有晚年写出的可能”的观点,表现了可贵的探索精  相似文献   

11.
要写好命题作文,首先要认真审好题目。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能“离题”或“偏题”。怎样才能审好题呢?下述几点值得参考: 第一,要明确题目中的中心词,看它是记人、记事,还是状物的。《一件小事》、《—件有意义的事》等应以记事为主;《新来的老师》、《我最好的朋友》等则应以记人为主。当然,人和事是紧密联系着不可能绝对地分割开来的。事情必须由人来做;人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写事情来表现。应该强调的是明确以什么(指写人,还是记事)“为主”。 第二,要分析题目中对中心词有些什么限制。如《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事”,对“事”加了“一件”并且“有意义”,的限制,在下笔之前就应该十分明确:凡是“有意义”的事都可以写;没有意义的事就不能写。不要多写,只能写“一件”。《新来的老师》在“老师”的前面加上了“新来的”限制,要求所写的老师只能是“新来的”。  相似文献   

12.
《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这句话表现出了作者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之情。教学中,我请一名学生起来读这句话,他声情并茂地读道:“啊(i:t),好大的鱼!……”读罢他坐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可能是因为很久都没有看少儿图书吧,初翻开《猫头鹰王国》,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看到封面上名家的推荐和惊人的销售量,我决定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4.
“白马非马”是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命题,在常识上这句话不成立。本文则根据《公孙龙子》一书所显示出来的语言观,来探讨“白马非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去年10月,我原来的80多位学生为我举行了“从教40周年”的庆祝会。看着“恩师育桃李,学子报春晖”的横幅,回首平生,有些愧疚。今天,《语文教学通讯》又把我选作“封面人物”,更感汗颜。语文教学园地,名家名师辈出,而我从教的40年,是平平淡淡的40年。语文教学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名家名师不说,一千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风格。我就属于这“一千个”中的一个,没有创造出可资别人效仿的经验,只剩下“一切为了学生”这句话聊以自慰。一魏巍在《我的老师》那篇质朴深情的文章中,称颂他的小学语文老师蔡芸芝是个“多…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04,(10):2-3
更可悲的是,这种让无数教师费力劳神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或者没有思考只会服从,或者暂时“听话”的孩子。其结果就是,学生压根就没有形成“规则”意识,离开学校,离开监督和检查,一切曾经的“好表现”顷刻间“烟消云散”,有的甚至以逃避检查、说谎、作假为荣。《遵守纪律究竟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四、几何与三角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各种计算面积与体积的公式或经验,也得到了不少几何定理,例如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等。但在古代,几何的代表作则是欧几里得的《原本》。现在中学里学习的“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基本内容,是2300年前《原本》已有的内容。从《原本》问世以来,几何领域一直是它的一统天下,这种现象持续了1000多年。“真正的进展”是由笛卡儿与费马建立起的“解析几何”,其基本思想是在平面上引进“坐标”,使得平面上的点与实数对(xy)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于是几何问题就可以用代数形式表…  相似文献   

1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近年来陆续编辑出版的“闲趣坊”系列丛书,是笔者非常喜欢的。虽然没有全部收齐,但也购买了好几种,主要是以“书”为主题的,包括《书衣翩翩》《买书琐记》《书梦依旧》,还有这本《旧时书坊》。丛书的编者不拘一格,有的将诸多名家关于“书人”“书事”“书趣”的文章集纳成册,有的则是某个专家学者有关书的文章的专辑。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春夜喜雨》已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了,近检名家诠释,发现对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发生”一词的理解颇有出入,谨陈管见,献疑如下: 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比如《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九月版)注为“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又如《唐代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四十一炮》以其独特的“后现代”结构技法,叙述了当下中国的“现代性”故事,然而“狂欢化”背后却凝结着一片浓浓的古典乡愁。《四十一炮》在形式与内容上表现出的张力,代表了莫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四十—炮》也显示出了莫言“民间话语”的价值迷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