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作家李碧华通过传统文学颠覆性地改写,创作了一系列故事新编类小说。通过对其作品《青蛇》主题及叙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李碧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以理解与多元为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经典童话改编呈现出:内容和主题从单一走向多元;叙事方式由宏大走向多元,叙事结构去中心化,出现多中心叙事;打破传统故事模式,凸显故事结局的多重可能性;故事内涵淡化道德说教功能,道德判断从绝对走向相对等特征。童话的发展要在经典童话创作的“标准”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孔喆 《现代语文》2005,(8):44-44
从作品提供的作家的价值立场来看,新感觉派的作品大多是反都市反现代性主题的。而从写作上来看,新感觉派的小说并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作品: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虽然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的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但他们的小说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格局,在布局谋篇上仍按事物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展开情节,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他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现代作家也都著文谈外国作家,西方小说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药》所接受的外来影响.一、叙述的角度和叙事“时间”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不同,《药》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构造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5.
韦启良(河池师专校长、教授):凡一下、田代琳两位青年作家的作品讨论会,在我们学校举行,我代表学校向未向北京来自广西各地的文艺界朋友们,表示真心实意的欢迎!过去,我们曾经承办过一些学术讨论会,在这些活动当中,我们份生着一个愿望:什么时候我们开一个本校教师或学生的作品讨论会,这个愿望。今天算是实现了。凡一平和田代琳分别是这个学校83、85年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在义学创作上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但是他们的成绩的取得,得力于诸多因素。作为关注凡一平、田代琳成长的教师。我们感谢生活造就了他们,感谢所有帮助过他…  相似文献   

6.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7.
吴登云 《现代语文》2006,(12):38-40
爱情历来是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每一部表现爱情的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爱情观。然而,五四学革命以来,区别于其他爱情主题的特点,就在于作品主题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爱情观。鲁迅、丁玲、舒婷这三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分别代表了新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有现代价值的最经典的爱情革命观。  相似文献   

8.
论文旨在分析“右派作家”与“知青作家”(也涉及“六十年代作家”)不同的悲剧意识和美学范式,发掘他们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把握规约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动力和深层机制。论文认为,两代人的写作都是以各自共同的历史命运为根基,目的都是为了重建一种“想象关系”,以确认自己的历史主体身份。由此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苦雪》是青年作家关仁山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无论从作品意蕴的角度看,还是从形式意味的角度看,这篇小说都与他的那些使他成为坛“三驾马车”之一的现实主义创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差异主要体现为小说叙事的隐喻特征。小说故事的表意性、环境背景的寓意以及人物形象的内蕴诸方面都体现出这篇小说叙事的隐喻性。作品摆脱了在生活表面的艰难匍匐,在学与哲学的交汇点上实现了深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10.
黄锦树作为马华新生代作家的核心人物,其挑战传统的异端姿态引起了马华文坛的极大关注,可以从失踪——寻找的叙事模式、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象征、诡谲的叙事手法、实验性的后设技术等几个层面深入阐释作家创作的多元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1.
纪念册     
亲爱的小读者,从本期开始,本栏隆重推出著名作家金波爷爷的系列“作家写作故事”。金波爷爷说:“对于作家来说,文学创作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经历。他们曾经体验过的快乐、忧伤、困惑,都会化作深情的回忆;往日的那些人和事,曾激发他们当年创作的热情。现在,重读这些作为感情记录的作品,又会引发许多新的故事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绿房子》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最好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一反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 ,把多条故事线索切割成多个“情节小块”打乱顺序穿插起来 ,使叙事时间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15.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迷惘的一代”和“伤痕文学”这两个文学流派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迷惘的一代”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作为经典和名著而留存下来;“伤痕文学”由于思想性上欠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幼稚,很少有作品作为经典留存。  相似文献   

17.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当代作家都选择了家族叙事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其原因一方面是作家创作观念使然,另一方面是基于创作主体对叙事性别的发现。这在许多女性作家创作的家族叙事作品中尤为明显,如王安忆的《纪实和虚构》、徐小斌的《羽蛇》、项小米的《英雄无语》。这些承载女性家族叙事的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和话语形态,分别代表了三个特征:其一是女性主人公居于家族叙事的中心位置,显示出女性本体叙述的话语色彩;其二是由家族叙事的伦理主题,开始走向神话叙事的审美叙事。其三是小说内蕴着神秘、超验的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19.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属于曲学体系。他继承与发展了前人对戏曲创作要求的本色理论,在品评作家作品的过程与本身的创作实践中明确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本色当行的要求,将本色理论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次,徐复祚十分强调戏曲创作的音律,特别是曲韵。作为传奇作家,他在用韵方面属于“《中原音韵》派”,但又并非一味死守《中原音韵》,体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形成服从于内容的客观要求,另外,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还涉及到了叙事理论即文论的探讨,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阐发戏剧故事,注意到了戏剧的虚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神话叙事原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将“西游”人物、“西游”故事原本的关系进行交错作为叙事主题的文本在非主流叙事中占据着相当的空间。其中《大话西游》和《悟空传》是典型代表。两者在各自的创作理念中暗含着孤独与狂欢的矛盾与悖反,也体现了不同的取舍与选择。从两部再创作品与《西游记》的比较分析中可以见出该叙事类型发展的内在动因,并可从艺术样式和人文诉求等角度丰富当代神话叙事的外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