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联科学史家科热伏尼科夫曾经观察到一个奇特现象,那就是苏联科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也即斯大林政治迫害最严厉的时候反而做出了最出色的成就。笔者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科热伏尼科夫佯谬”,并对它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解释;阐述了“科热伏尼科夫佯谬”对于科学史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兆杰  王续琨 《科学学研究》2007,25(6):1052-1056
 苏联科学社会学是在科学学的框架下产生和发展的。受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被禁止研究。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重新开始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科学的黄金时期,也是科学社会学的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的科学经受了诸多的苦难。在斯大林时期,科学遭受严重摧残,但是,由于国家对科学的巨大投入,前苏联的科学仍然取得了辉煌成就。前苏联解体后,科学在民主、自由的俄罗斯却迅速衰落。苏联-俄罗斯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经费比自由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学于20世纪20~30年代在前苏联已经出现萌芽,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社会学直到20世纪的50~60年代才成为独立学科,70年代又遭受挫折.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全面的社会转型,科学界不再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恢复了它的本来功能即对科学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并逐步发展、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包头钢铁基地是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156项工程”之一。文章从选择厂址、厂区工程地质勘察、扬水试验、矿山勘探、矿石试验、炼焦试验、初步设计和施工基地工程建设等诸方面,综述苏联在包头钢铁基地筹建和初步设计时期所起的作用,展示其冶金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季灏 《发明与创新》2005,(3):29-30,36
贵刊2004年第11期上讨论了尺缩钟慢问题,本文从另一角度来作点补充。相对论诞生至今已有百年,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据称它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由于它自身所引起的争议颇多。由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即相对性原理及“光速不变”假设,所导致的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结果(称为“佯谬”),从它诞生起就一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争论。相对论也因此被认为是不完备的,甚至是错误的。其中最著名的有时钟佯谬、潜水艇佯谬、哥德尔(Gdel)佯谬等。在本文中,作者将依照相对论两个基本假设,设计出“运动时钟变快”、“大桥断还是不断”…  相似文献   

7.
相对论在俄国和苏联的传 播和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 时期(十月革命以前):俄罗斯学 者在立足于本民族科学传统基础 上理解并宣传狭义相对论。第二 时期(1920—1930年代):苏联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借鉴苏联培养科学干部的经验,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为了制定出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研究生条例,中国科学院并未完全照搬苏联培养科学干部的方针和制度,而是进行了慎重的选择和改造,并吸收了院内外多方的意见和建议。该条例的制定不仅为中国科学院此后十年内一跃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还为中国高等学校实施正规的研究生教育积累了经验并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朝着正规化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钱穆的一生与中国饱受西方物质文明冲击的20世纪相始终,他的科学观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的进一步深化.在钱穆看来,“科学”主要是西方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有自己的适用空间和适用方法,而与自然科学相对的人文科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因此构建人文科学就不能以自然科学为绳律.钱穆的科学观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0.
崔佳萌 《科教文汇》2010,(25):75-76
由于我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苏联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国电影亦是如此。"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电影无论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还是题材创作上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讲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苏联电影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甜蜜"婚姻"。虽然苏联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并不曾因中苏关系的破裂而消失,但是中国电影逐渐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电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苏联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构中,移植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使苏联的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在苏联后期科技创新体系运行失败过程中,移植文化也是重要的因素。移植文化弱化苏联的原始创新能力,"反移植"加重了苏联与世界科学界的隔离。  相似文献   

12.
 多布罗夫是苏联科学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建了科学学基辅流派。他发展了科学技术潜力及其评估方法的理论,提出科研人员优化的理念和科技预测的思想,在他的努力下,乌克兰科学院组建了“科技潜力与科学史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3.
以科技成果评价政策文本作为分析样本,运用共词与聚类分析法揭示在中国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注意力的变迁,反映政策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创新能力经历了“跟跑”、“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和“并行、领跑为主”三个阶段,显示中国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同时发现中国科技成果评价政策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政策的焦点从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导向与评价内容并重演进的规律,这对预测今后的科技成果评价政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龚界文 《科学学研究》2004,22(4):366-370
关于科学可信性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科学的真理性与有用性都不是我们信赖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们只是构成科学可信性基础的因素。科学值得信赖的基础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约翰·齐曼《真科学》一书给我们的一个基本结论。我们信赖科学,是因为科学同时是真实的、有用的、合乎逻辑的、系统连贯的、精确的、为科学共同体所认同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苏联技术向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转移。这次技术转移是一种混合式的技术转移,一种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有偿的技术转移。它通过三种途径得以实现———援建工业项目、进行科学技术合作、帮助建立和调整高等院校以及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留学生和进修生。本文分析了这次技术转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为它所转移的技术基本上比较先进,符合中国国情,大致上属于适宜技术,是新中国长期的技术老本。文章得出如下结论:这次技术转移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水平较高的转移,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带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865家涉农科研单位和1220家涉农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分析并客观判断"十一五"时期中国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研究发现,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与"十五"相比至少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目前仍旧有大量农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国外相比仍旧有很大差距。涉农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水平为47.24%,资金缺乏是目前农业科技成果未转化的最主要原因。最后,就提高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霍国庆  汪冰 《情报科学》1998,16(2):89-95
理查兹(PamelaSpenceRichards)的论文"情报科学与冷战的结束"着重探讨了冷战与情报科学的关系,以及前苏联解体后情报科学的发展动向.该文相当于将莉莉(DorothyB.Lilley)和特里斯(RonaldW.Trice)的<情报科学史(1945~1985)>推进了10年,而在这10年之中又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准确地理解情报科学的实质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褚秋雯 《科教文汇》2012,(13):99-100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处于愚昧和黑暗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基督教成为了西欧封建社会唯一的精神支柱,而随着西欧科学的衰落,科学逐渐为神学奴役。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却在吸收希腊古典和东方各国先进科学文化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创造了自己的科学文明,在阿拉伯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实用科学也得到了不断发展,为世界科学的继往开来起到了纽带作用,而且也在科学技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也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就中世纪时期阿拉伯的科学文化成就的兴起发展以及对近代科学所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