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手攻球与步法是基础性的技术动作,表面看来简单,实际却不易掌握欲一从目前的训练看,有以下几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l、中近台的结合训练近几年进入省队训练的队员,大多数正手攻球动作有夹臂现象,而且只会打近台,稍离球台即打不了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12,(5):90-91
正手位的前后步法主要体现在中近台相持上旋球时的使用,以及上步回短球后退回来进行正手衔接时的使用(如接发球时挑打或摆短后撤步衔接下一板进攻)。在近台拉攻上旋球时,身体站位要跟球台保持在50公分左右,击球主要以快带为主;退到中台时(以右手选手为例),左腿要使用并步往后或斜后方迈出,右腿也随之后撤,以完成步法调整。在中台拉球时的动作可以加大,速度也可以放慢。如果要继续回到近台时,则需要右腿先起动并步,左腿再顺势往前插,这样前后的步法就区分开了。  相似文献   

3.
话说多球6     
《乒乓世界》2013,(6):118-119
正手近台拉弧圈球 正手弧圈球是当今所有进攻型选手必须要掌握的技术。从建立动作的角度出发,笔者建议以“拉下旋球”练习开始:  相似文献   

4.
反手以推挡、正手以拉冲弧圈球为主的直拍打法,是在学习日本的正手弧圈球和继承我国直拍快攻的反手推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这种打法具有发球抢冲好、抢拉弧圈球出手快、步法灵活和与反手以近台为主、正手中近台拉冲结合的特点,它既有较快的速度又有较强的旋转,所以在国内外的比赛中,都取得过良好的成绩(例如七十年代的郗恩庭、刁文元和现今的郭跃华、杨玉华等)。显示出这种打法的强大威力和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下面就今后如何提高发展这一打法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接发球后第4板的反拉要点: 1.接下施发球时迎前快搓,搓球要加力控制,提高质量,迫使对方只能拉高吊弧圈球。高吊孤圈球进行反拉反剃,如对方快拉则可挡一板过渡。 2.步法尽量到位,反拉对方的高吊孤圈球时,击球点应该是球的上升期。 3.反拉不能光用手臂,同时还要用腰和身体的力量。对弧线短的球,步法要到位后再打,并注意身体用力要一致。图片说明 瓦尔德内尔发强烈的下旋球至马林的反手位,马林接发球时用正手摆短的击球时间快搓至瓦尔德内尔的反手底线,瓦尔德内尔用反手拉高吊弧圈球至马林中右位置,被马林反拉正手空当。 …  相似文献   

6.
36岁,对大多数运动员来说,运动生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杨敏恰恰相反。杨敏,来自中国上海,传统直拍正胶近台快攻打法,他步法好,正手攻球如电闪雷鸣。在中国,他从  相似文献   

7.
keyshot 《乒乓世界》2002,(5):38-39
武当步法之六:左滑步和左飞步。练好上面五种步法后,正手位连续弧圈球的威力一定会有明显提高。但是,雄心万丈的你又怎会就此止步呢?接下来,就要扩大正手位连续弧圈球的范围,特别是对于中路和稍微偏反手一点的来球施用正手拉/冲。善于观察的对手,当洞悉到你正手位的连续弧圈有威胁时,常会给你一些中路的和稍微偏反手的球,有时甚至是些不三不四的高球。  相似文献   

8.
波尔与横握球拍运动员比赛的技战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波尔2004~2006年世界重大比赛的技术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波尔发球抢攻得分率高,发球以下旋、侧下旋、逆侧下旋为主,但下旋发球有所减少、侧下旋发球有所增加;其战术以正手发逆侧下短球至对方正手、中路,结合发强烈逆侧下长球至两角后抢攻和正手发侧下旋长、短落点的球后侧身抢冲战术为主。2)波尔接发球抢攻段得分率为三优,接抢段的技战术运用和得分能力较好,接发球使用正手较多,战术以快搓加转近网短球为主,结合搓两角长球或撇侧下旋球至对方正手大角战术为主,然后反拉或摆短伺机拉冲。3)波尔正手位的短球相对较弱,但接球后(第4板)的攻防转换处理较好,无论从使用率,还是得分率,波尔的相持段都占据优势。4)波尔正手进攻以前冲、加转弧圈和近台快拉为主,落点多在对方的反手位,但使用比例逐年下降;侧身以前冲弧圈为主,落点多在对方的反手位,而加转弧圈的落点大多在对方的正手位,侧身进攻技术呈波浪式起伏;反手快带弧圈的使用率有所上升。5)波尔对横拍选手以拉两角伺机前冲或扣杀战术使用率和得分率呈波浪式起伏,2006年得分率高达70%,搓长短结合拉攻战术的使用率2006年突增到17%,得分率高达63%。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12,(3):106-107
在前两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削中反攻”套路最终都是在近台完成击球动作。而对于削球选手而言,“由守转攻”的范围不仅只局限于近台。只要对方的拉冲质量不高,或是在自己比较理想的击球范围之内,削球选手完全可以利用正手反拉弧圈球的方式向对手还击。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削球运动员(如丁松、朱世赫、陈卫星、侯英超等)都具有相当出众的反拉技术,其正手实力完全能够与许多攻球选手相媲美。尤其是在实战中,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向前发展,掌握反手攻球技术,加强左半台范围进攻及主动性显得更为重要。反手攻比起反手推档更有突然性和威胁性、近网短球能拨、点、弹、打,中远台的球能起板或拉、又能为正手进攻  相似文献   

11.
瓦尔德内尔接发球抢攻动作解析1.佩尔森侧身位正手发球,瓦尔德内尔站位左半台准备接发球。3.瓦尔德内尔接发球时重心移至右脚准备侧身用正手拉弧圈球。4.瓦尔德内尔调整好重心的平衡,注意他的膝关节,集所有的力量准备发力。2.瓦尔德内尔开始移动步法,寻找正手...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张本智和打法特点,运用文献资料法、4段指标评估分析法、录像观察法对日本选手张本智和7场世界大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抢段张本智和以发正手短球衔接反手拧拉技术为主。接抢段主要使用反手拧拉技术结合近台正反手快攻,控制性技术也时常运用,以诱导为目的,迫使对方起板,形成防反战术。相持段近台反手技术作为主导,正反手技术不均衡。与大多数两面反胶中远台,正手主导的运动员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3.
正手攻球是乒乓球各项技术中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纠正正手攻球的错误,以利于学生尽快正确地掌握这一技术。一、建立正确的正手攻球技术动作概念教师讲解示范正手攻球技术动作,初步给学生建立一个直观良好的技术动作表象,对防止错误出现非常重要。以右手为例讲解示范正手攻球。应从击球动作基本环节:准备姿势——移动脚步——挥拍击球——迅速还原来讲解示范。准备姿势是近台站位,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两膝微屈,收腹,上体稍前倾。对方击球后,立即移动脚步到球从本台面弹起的合适位置上,向右转体引拍,重心落在右脚上。挥拍…  相似文献   

14.
韦晴光 《乒乓世界》2007,(3):81-81,83,85
[正手拉下旋球]正手拉下旋球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进攻技术之一,高水平运动员在拉球时十分注重旋转、力量和速度,要想保证拉球的质量,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00,(7):34-35
孔令辉实战技术解析 1.孔令辉在接瓦尔德内尔的发球时,身体放松并保持平衡,便于接任何落点的来球。2.孔令辉并不仅仅限于将球接过去,他在旋转和落点上加以控制,不让瓦尔德内尔打出高质量的发球抢攻。3.孔令辉快速移动步法,准备接瓦尔德内尔正手侧上旋的发球。4.瓦尔德内尔的特长之一就是发球好.他球发得很短,迫使孔令辉只能用搓球来加以控制。5.瓦尔德内尔移动步法准备抢攻。此时,孔令辉前臂的位置几乎和台面平行,肘关节弯曲以便最大限度地控制球。6.瓦尔德内尔准备正手拉强旋转的弧圈球:动作放得很开,肩膀几乎侧过…  相似文献   

16.
一、正手拉球的结构变化 由于之前我国的直板反胶打法都是从直板正胶演变过来的,在训练的方法上和打球的意识上都是按照直板正胶的路子和意识进行的。因此,在动作的结构上是以近台为主,动作小,击球速度快,摆速快为指导思想。在正手进攻的训练方法上也很少进行大力量的拉球训练,更多的强调动作之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三段统计法和分段指标评估法,对奥恰洛夫在第52届世乒赛团体赛中的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奥恰洛夫在发抢段非常积极主动,发球抢攻的使用率很高,但得分效果不是很理想。奥恰洛夫的发球以中路和正手短球为主,发球抢攻主要以反手近台拉冲技术为主;接发球抢攻段是奥恰洛夫的优势阶段,使用率高得分效果好,接发球抢攻时奥恰洛夫主要以反手台内拧拉和近台冲拉技术为主;相持段是奥恰洛夫发挥较为稳定的一个阶段,但由于使用率低得分效果不理想,因此对比赛的胜负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相持中奥恰洛夫主要以正反手两面拉为主,退到中远台后正手技术好于反手技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录像观察等方法,对马琳与王皓反手拉结合正手拉步法运用的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来者学习。  相似文献   

19.
①李菊在反手相持中突然变邓亚萍的正手大角度。②由于变线的角大,给邓亚萍扑正手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她几乎将整个身体都转过去,以便能接到这个球。③邓亚萍的右脚几乎与地面平行,身体重心很低,但还是把球拉了过去。(4)球拉到李菊的正手。邓亚萍重心失衡,反手出现空当。李菊拉球时的肩膀完全转过去.酝酿力量拉弧圈球。⑤李菊将球拉到邓亚萍的反手,邓亚萍迅速调整身体重心和位置,准备在远台用反手回击。(6)李菊变反手的球角度不大,邓亚萍在重心几乎失衡的情况下,以极好的步法和顽强的毅力奋力扑救。(7)邓亚萍反手攻球时两…  相似文献   

20.
说到用反手接发球,我发现对于中路甚至略偏右的台内球,如今越来越多的选手倾向于上前用反手接,而不像原来强调用侧身接? 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横板选手,包括直板横打的选手,反手在台内比较好完成动作,正手接右方短球时离身体距离过远,对球的控制稳定性不够,不像反手离身体相对近一点,就比较好完成动作,手腕的运用也比正手更灵活。所以,反手台内拉的技术目前发展较快,我们的直板横打选手和至少90%的横板选手都掌握了。拥有这种技术后,大家就愿意上前用反手台内拉直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