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陈风是春秋时代陈国之诗。陈国之地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的西部,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近代研究《诗经》者,几乎公认为国风的大部是民歌,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陈风存诗十篇,我们逐篇考察后,认为都是陈国国都的诗歌,并不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民歌。逐篇略述于后。《东门之粉》的第一章:“东门之粉,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据《水经注》可知,宛丘在陈城南道东,即在陈国国都南边的路东侧。现在淮阳县城仍有宛丘遗址,在城南东侧三里处,是  相似文献   

2.
《国风》是否是民歌,是《诗经》学论争焦点之一。从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国风》民歌说的内证、外证以及诗经研究之文学视角看,“国风非民歌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从《诗经》看当时人的爱情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情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一直歌咏的主题之一,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几乎占了“诗三百”的四分之一,尤其是《国风》的比重更大。朱熹也曾不无感慨地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这些描写爱情的诗篇,格调是清新活泼的,情感是真挚热烈的,语言是质朴明快的。有描绘因集会  相似文献   

4.
说《采采》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注:“采采,非一采也。”两说虽不尽同,但都把“采采”视为两个动词的组合。这个解释基本上被后世说诗者沿袭下来。直至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提出异议:“此诗及《芣苜》俱言‘采采’,盖极状卷耳、芣苜之盛。”然而现代学者多仍毛、朱旧说。如余冠英先生《诗经选》即注云:“‘采采’就是采了又采”。并将诗的首句译为“东采西采采卷耳”。陈子展先生《国风今译》译成“採採卷耳菜。”高亨先生《诗经今注》也说:“采采,采了又采。”北京大学《先  相似文献   

5.
我们谈朱子怎样从《诗经》中讲历史,谈了《大雅》和《国风》中的篇章,现在谈谈《小雅》吧。学者说,《诗经》之中,“风”与“雅”的区别,就好像现代音乐中的地方调与京调一样,非常明显。《大雅》共三十一篇,都是西周时作品,《小雅》共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最长,从西周到东周都有,而以周厉王、宣王和幽王的时代最多。它们的作者,多数是周王朝的上层人物,也就是贵族,少数是人民的作品。学者又说,《大雅》和《小雅》的产生地,在镐京、雒邑,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有周族史诗、战争诗、讽刺诗、民歌、恋歌、农事诗、生活诗祭祀诗、歌功颂德的诗等等,是…  相似文献   

6.
《诗经》之分为“风”、“雅”、“颂”,皆缘于音乐。其中,“风”为地方乐调,按出现地方不同,分为周南、召南、邶、鄢、卫等十五“国风”。朱熹《诗集传序》云:“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又说:“周南、召南……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尽管朱熹因其地位及意识之局限而对《诗经》解说甚多偏颇,但其坚持认定“国风”为“里巷歌谣之作”,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不是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诗,他曾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见《与元九书》)但这仅仅是比较而言。其实诗人对此诗仍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又有“一篇《长恨》有风情”的自评。诗人卒后唐宣宗以诗吊之,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的称  相似文献   

8.
赵羽 《现代语文》2007,(6):9-10
《诗三百》自汉代以来即被奉为经典,《诗经》之说沿用至今,然而其中却有大量离经叛道地表现男女情爱的作品,《国风》中,特别是《郑》《卫》诗中,此类作品尤多。前人文字对《诗》之情”,即爱情诗的论述很多;而对《诗》之“色”,即涉及性爱的作品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诗经》中表现男女性爱的部分作品,也就是以往评论者所谓“淫诗”,进行粗浅的赏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0.
"《诗经·国风》民歌说"渊源于秦汉时期的采诗说,朱熹加以申述,民国时期古史辨派又参照俗世民歌进行考论,遂成定谳。否定"《国风》民歌说"的学者一般从《国风》非民歌原貌、《国风》内容非出平民两个角度切入,本文补证"《国风》民歌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又说:“赋也可以用”。什么是赋比兴?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之时,赋、比、兴的概念就出现了,并同风,雅、颂并称为诗之六义。从汉代郑玄等人注诗起,对诗之六义作过许多研究。孔颖达解《诗大序》时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  相似文献   

13.
近人多主《莺莺传》为作者元稹的自序传,鲁迅更是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道:“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陈寅恪先生在《读<莺莺传>》中,解释尤难为我们所忍的“忍情”时,据赵彦卫《云麓漫钞》“史才,诗笔,议论”之说,认为“忍情之说,即所谓议论,会真等诗,即所谓诗笔,叙述离和悲欢,即所谓史才。皆当日小说中不得不具备也”。但问题在于,议论未必发为“忍情”,以元微之之才情和文本的内容,发为“纵情”也许更能酣畅动人。这说明《莺莺传》中存在两种叙事声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作品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识形态出现,这其实与巴赫金的复…  相似文献   

14.
自来论诗,少有论及《风》之源者。据《尚书·舜典》:帝舜命夔“典乐、教胄子。”于是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此谓歌南风之诗及其效果。于是便有歌南风诗可以治天下说。《史记·儒林传》:“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又《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礼记·乐记》亦有同样记载。《乐书》并谓舜弹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疆心,故天下治也。”这不仅说明了南风诗的源起,而且说明了南风诗有治天下的重要作用。治天下,自然是古人夸大了,不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诗歌和音乐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有很强的观察力。诗何以谓为“南风”,《礼记·乡钦酒义》:“宾必南乡,东方者,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史公亦云:“南风,  相似文献   

15.
汉代传《诗》者有今古文之分,至郑玄集其大成;宋代说《诗》者又有“攻《序》”与“尊《序》”之争,至朱熹集其大成。他们虽然都是以所谓“经学态度”去注释研究《诗经》的,但二者之间的对立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那么,这两个各自统一过一个时代而又互相对立的《诗》学体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曾以“汉儒重训诂,宋儒重义理”为说,而视汉学为“章句之学”,宋学为“义理之学”,谓“章句训诂不能尽餍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云云(《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以此泛泛地概括汉宋学术之异虽然也来为不可,但如径谓此即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异,则大不然。其不然之辨有二:  相似文献   

16.
(T) 一部长达百万言的社会科学新著——《国风集说》在1993年金秋季节问世了。这是编著者张树坡同志在著名学者余冠英和周振甫二位老先生的直接指导、帮助之下,付出多年的辛劳,潜意钻研,精心结撰而成的。我们恭贺张树坡同志把这一优秀的科研成果献诸世人。 《国风集说》是一部既集《诗经·国风》研究之大成、又填补《诗经·国风》研究之空白的专著。所谓集大成者,是指本书汇集了我国自古及今研究《诗经·国风》的要籍几近概全之成果;所谓填补空白者,是指在既往的《诗经》研究著述中,还从未出版过这种集说性质的书,更没有类同本书体例与结构的撰著。  相似文献   

17.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18.
左力 《文教资料》2006,(36):1-3
品《采薇》之兴味《诗·小雅·采薇》一诗的艺术表现,最值得重视的是,前三章和末章的每章开头都以自然景物入诗,托物起兴。许学夷云:“文采备美,一皆本乎天成……托物引类,则葩藻自生,非用意为之也。”[“1]本乎天成”,首推“托物引类”的兴句。兹就其意味,试作逐一品赏。(一)前三章前三章每章开头,都以“采薇”二句起兴,其艺术意蕴有三:1.在西周抗击犭严狁入侵的战争中,最为艰难的是战场广阔,转徙不定,运输给养难于保障,食物长期匮乏,士兵们不得不经常地“采薇”充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跟国风民歌一样,此诗的创作紧紧贴近生活,以“采…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白居易把它列入感伤诗一类中。白居易对这类感伤诗是这样解释的:“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 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曾把《琵琶行》改编为《青衫泪》;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20.
《礼记·经解》起首便引孔子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何谓‘”温柔敦厚”?即《论语》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初读《关推》,常怪何以以澄澈教化为己任,一贯正经的儒家,竟拿一首情歌做自己经书的开篇,《毛诗》谓“咏后妃之德”,未免不是尴尬后的一种拙补,近人即当予摒弃①。子日:“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嗯无邪”’:。则今析索《关难)}还得从“思无邪”,即温柔敦厚上去入手。对《关难》主题的解释,今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