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蒙 《图书馆杂志》2005,24(10):81-88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事情,读书并不能算是我的长项。因为,和一些学界的大师们相比,我读书的数量既少,记忆的也有限。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大师的佳话,他可以指着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子说:“这个架子上的书,我已经全部读过了,甚至于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于是,就有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至第232页,他果真能把此页上的内容给背出来。当然,这种人也不多,但确实是有。还有的人精通好几国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别人谈论到某书,  相似文献   

2.
书业内外     
党政干部的读书愿望咋才能不成为沙滩流水8月11日的《人民日报》政治版刊登了两篇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读书的消息,读来令人精神一振:一篇是广东倡议领导干部以书为师,别把业余生活耗在吃喝应酬上。一篇是河南周口建立干部读书长效机制,是否真读书,年终要考核。孟海鹰在人民网发表评论说:记得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1899-1935年)说:"书是要学会读的。一切书都不会告诉你现成的公式,或是什么秘诀——例如成功的秘诀,学成’文豪’的秘诀。一切书都是帮助你思想,而不是为着代替你思想而写的。"在我读书、思考和写作的经历中,对此体会尤其深刻,得益也最多。我是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在教课之余酷爱读书,并以笔名"日月河"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及影视剧编剧作品十多部。我之所以能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正是因为自小就养成经常读书的好习惯,那书中的  相似文献   

4.
苏轼号东坡,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全才。他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而言。他曾经把这个秘诀传给一个叫王庠的青年。他说:一本书的内容象大海一样,什么都有。读书时,不可能一下子把各方面的内容都理解吸收了,要逐次去读,分别加以理解。因此,每读一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比如说读某本历史书时,要是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就  相似文献   

5.
学者周国平先生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周国平更爱读所谓的闲书,即"无用"的书。他觉得,"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对此,他说出一句惊世骇俗之语:"一个人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6.
选材的重点     
这篇消息向读者报告了一个书讯:美国学者的新著《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政策、问题和数字》已出版.在大批人员赴美留学的今天,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但是消息用很大篇幅介绍该书作者的身份、经历和他对中美学术交流所作的贡献以及在写书过程中搜集了多少数据.至于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学生留美有什么见解,认为存在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总之有关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消息未作任何介绍.消息的后半部分则是介绍书中所引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说过一个段子。他在书摊上遇到了《文化苦旅》的盗版书,支支吾吾地指出了一下,于是书商勃然大怒。老余说:“对于街市间的横蛮人我历来是毫无办法的(笔者按:不知他对谁有办法)。”余杰说:“在北京,掌握真理的是……出租车司机(笔者按:小余一定是被哪个司机侃晕了)。”关于追求漂亮女人,鲁迅说:“我是不敢的。”我喜欢玩味这些丢人的话,胜过喜欢去读他们那些颇有气势的文章。我常有疑心,他们的文章是否有价值?二余就不说了,对他们真不屑和假不屑的人都很多。单说鲁迅,我就很怀疑,不知他的书到底起过什么作用。我有一个很褊狭的观点:书籍的价值,在于饮鸩止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最爱看书,尤其爱躺着看,有时边吃饭边看,有时上厕所也带本书进去。读书是他最大乐趣,成了他的嗜好……毛泽东跟书籍真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的休息室里……都放着书。他外出时,首先考虑的是要带些什么书,他经常是亲自拉个书单,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便会根据书单所列,把书带上。在火车上,在轮船上,在飞机上,毛泽东也不会间断他的读书活动。  相似文献   

9.
书的爱恋     
舒婷说:“和书的缘份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赵锁山的一段话更是催人泪下:“我可以缺胳膊少腿,我可以四肢无力、病魔缠身,但我决不能没有眼睛,我要读书。”张岱年、萧乾、绿原等老先生在十年动乱期间历经磨难,却念念不忘保护心爱的图书,回忆往事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虽如此,他们对书的感情还是一如往昔。出身贫苦家庭的浩然,小时候为了买一本《绣像水浒全传》,花去了家里仅有的过年用的三斤肉钱,如今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千。顾志成先生为了替《第二次握手》平反,经历艰难险阻,不辞千辛万苦。冯亦代先生把自己比作《红楼梦》里那个石呆子,“拿着几把旧扇子当宝贝,而且不惜以身殉之,我之爱书,与他有什么区别呢?他痴我也痴,但在人生中,这个痴是值得的。”这倒使我想起陆游的一句名言:“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痴不可医。”书是要读的,但并非书读得越多,就能成为名人———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垂青史的人物。要读书但更要选择书。关于怎样选择书,林语堂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人读书必须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就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于一家……因为气质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价值的书。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一直是很苛刻的。我不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但我始终希望能通过读一本好书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我欣赏的作者。20年来我一直和创意策划在一起,喜欢奥美的老板奥格威的书,他能给我的创意指路,喜欢叶茂中这厮的书,他能给我策划洗脑,现在我迷恋上看佘贤君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报上登出了张景然要出版《点校赵忠祥(岁月随想)》一书的消息。消息称赵忠祥说,该书“若真成书我可能对簿公堂”,“现在每个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地作好自己的工作,而作为公众人物的自己不应该用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而希望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无锡广播电视报》)。一位老教授很关心这件事,他问我:“你怎么看这个事?赵忠祥为自己书里的错字对簿公堂,他怎么说呢?”我看他的疑问有道理。书里的错字多,而且不是出于盗版,在青少年中造成了不  相似文献   

13.
同道俞晓群     
在电话里,聆其声,听其调,你会觉得,此人不会是一个太热情的人。我说,我迟早要写一篇关于他的人物杂写,他照样是不冷不热。他赠送过他写的个人著作《数术探秘》,书却我不大懂。一次刘杲同志跟我说,俞也送了一本这样的书给他,他也说他看不懂,好像一本天书。刘杲同志,在出版界何许人也,能经他提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孬种。于是,这样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人,长时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和一团悬念,我有了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记得与他是什么时候相识的。相识何必论迟早,反正都在出版界内做事,都有志于出版事业,是彼此都知道各自的名姓的。只记得最初的印象,很深的有这样两件。他从关外出差到了北京。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处,他知道我也要从长江边去那个地方。当我到达北京车站时他将到了机场,两人要错肩而过。为了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见上  相似文献   

14.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  相似文献   

15.
<正>毛泽东喜爱读书、嗜书如命。即便是戎马生涯,在面临危境、紧急转移的时候,依旧不放弃阅读,不舍得扔掉随身携带的书籍;而在和平年代,读书不辍,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晚年,他曾长期住中南海"游泳池",陪伴他的是好几排书架。据其身边图书管理人员徐中远撰写回忆文章称,毛泽东晚年阅读小字困难,"毛主席看用新闻纸印的书,  相似文献   

16.
当我站在陈济康同志面前,祝贺他责编的《中国军事史·兵制卷》获中国图书评论奖荣誉奖时,他的表情是沉稳而平和的。他说他也刚得到消息。我们坐下来闲聊,谈论的主题当然离不开书,而且仍是军事书。陈济康说,“在我的印象中,纯军事理论  相似文献   

17.
朱伟 《图书馆》1999,(6):76
我被傅敏先生让进他的书房,书房的门楣上悬挂着傅雷先生和夫人朱梅馥的照片. 问起<傅雷家书>的出版,在沙发上坐定的傅敏淡淡地说:"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其实,我们应该谢谢他,是他最早认识到这些信的价值,也是他最早将这些信加以编辑整理,这才有了今天已行销100多万册的<傅雷家书>.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有一个炒得很火的话题,就是纸书还能存在吗,还能存活多久?有人说,纸书必死,连什么时候死都给出了准确的时间:2018年。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他是怎么推断出来的,总觉得这么说的人故弄玄虚。当然,也有人站出来强烈反对,说纸书怎么能死呢?纸书死了,到哪儿去闻书香?好像纸书不是为了读的,  相似文献   

19.
胡成业 《图书馆》2002,(2):95-95
胡适说自己一生有三大喜好 ,即“读书、写作、交友”。晚年胡适在同别人谈起做学问 ,尤其是做国学类学问的方法时说过 :“每一部大书都摸过 ,以后知道要什么材料 ,才知道向什么地方找。先要把自己这一行的各种类书、字典、辞典收购起来 ,成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 ,这是要紧的工作。像历代帝王的年代 ,汉武帝、武则天都有许多年号 ,从前都是硬记的。历代帝王的年号 ,我可以记得百分之九十五六 ,哪一年号在哪一个世纪也要记住 ,我花了多少的时间 !”欧阳修有“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功夫 ,胡适不少文字 ,很多也是在轮船上、火车上、旅馆中做出…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人问我,你的业余生活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一是读书,二还是读书,闲暇之余,捧过一本好书,愉快极了,也幸福极了。有时在图书馆借来一本好书会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读书使我受益匪浅,几十年来,我从没有泯灭自己的这一爱好,反之,由于偷着看了许多书,倒使自己有所充实,那时我在一个机务段里被分配当给煤工,我常常用一个红塑料皮,夹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