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几何命题: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如图1,已知在△ABC中,AB=AC,P是BC上任一点,PD⊥AB于D,PE⊥AC于E,CF⊥AB于F.求证:CF=PD+PE.对于该题,一般学生会想到截长法与补短法.  相似文献   

2.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的和等于腰上的高.已知:如图1,在△ABC中,AB=AC,P是BC上任一点,PE⊥AB,PD⊥AC,CF⊥AB,E、D、F分别为垂足. 求证:CF=PE+PD.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研究和发现新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缺少的方面。现在就命题条件的改变与引伸的研究谈几个例子。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如下图,在△ABC中,AB=AC,P是BC边上任一点,PD⊥AB,PE⊥AC,CF⊥AB。求证:PD PE=CF。这个问题的证明一般可以通过△ABC的面积=△APB的面积 △APC的面积  相似文献   

4.
例 1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与两腰的距离和等于腰上的高。已知 :△ ABC中 ,AB=AC,P为 BC上任意一点 ,PE⊥ AB,PF⊥ AC,CD⊥ AB。如图 1。求证 :PE PF=CD。证明 :过 P点作 PM⊥ CD,∵ PE⊥ AB,CD⊥ AB,∴四边形 PMDE是矩形 ,∴PE=DM。∵PM⊥ CD,CD⊥AB,∴AB∥PM,∴∠ B=∠ MPC。∵AB=AC,∴∠ B=∠ ACB,∴∠ MPC=∠ ACB。在△ MPC和△ FCP中 , ∠ PMC=∠ CFP, ∠ MPC=∠ ACB,  PC=CP,∴△ MPC≌△ FCP,∴PF=CM,∴CD=DM CM=PE PF。反思 1 .此题条件等腰三角形可变为等边三角形。…  相似文献   

5.
如图1,已知在AABC中,AB=AC,P是BC上任一点,PD⊥AB于D,PE⊥AC于E,CF⊥AB于只求证:CF=PD+PE.  相似文献   

6.
定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其腰上的高.定理的证明可转化为下列问题:如图1,已知在△ABC中,AB=AC,D是底边BC上的任意一点,DE⊥AB于E点,DF⊥DC于F点,BG是腰AC的高.求证:BG=DE+DF.  相似文献   

7.
证明几何题时遇到求证两条线段的和等于另一条线段的问题,常采用的两种方法:①合成法:即将短的两条线段A+B合成一条线段D,然后证明D=C成立;②分解法:即将C分解为两条线段D和E,C=D+E,使A=D,然后证明B=E成立,即化归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举例如下:例1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边BC上有任意一点P,过P作PD⊥AB于D,PE⊥AC于E,过C作CF⊥AB于F.求证:PD+PE=CF郾证法1(合成法):过C作CM垂直于DP的延长线于M,∠M=90°郾∵PD⊥AB,CF⊥AB,∴四边形DMCF是矩形郾∴AB∥CM,CF=BM=DP+PM郾∵AB=AC,∴∠B=∠ACB.∵∠B=…  相似文献   

8.
正如图1,已知在△ABC中,AB=AC,P是BC上任一点,PD⊥AB于D,PE⊥AC于E,CF⊥AB于F.求证:CF=PD+PE.对于该题,一般同学会想到截长法与补短法.如图2,过点P作PM⊥CF于M,则四边形PMFD是矩形,则PD=FM.易证△PCM≌△CPE,则CM=PE.于是CF=FM+CM=PD+PE.这种方法叫做截长法.如图3,过点C作CN⊥DP交DP的延长线于点N,则四边形NCFD是矩形,则CF=DN.易证△CPN≌△CPE,则PN=PE.于是CF=DN=PD+PN=PD+PE.这种方法叫做补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角函数的概念以及正、余弦定理等公式,除了可以解三角形问题外,还可以证明某些几何题目。这样做有时比用几何的方法容易得多。举例如下: 例1 如图1所示,△ABC中,AB=AC,P为BC边上一动点,PD⊥AB于D,PE⊥AC于E,求证:PD PE为定值。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利用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一道平几题为例,说明怎样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题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几何》第一册。P.202.7 (1))。改写成符号语言:已知等腰三角形ABC,P为底边BC上任一点,P点至AC、AB的距离分别为d_b、d_c,腰上的高为h,如图1,求证: d_b d_c=h,或d_b/h a_c/h=1,一、溯源发散  相似文献   

11.
几何证明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一个问题中,数学思维的起点(即平常所说的解题“突破口”)往往不止一个,如果能抓住这些“突破口”,寻找“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途径”,就能变一道题为一组题,使我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几何教科书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和素材,现就人教版《几何》第二册P70例5加以说明.例: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已知:如图1,在△ABC中,AB=AC,DB=DC,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DE=DF.分析1对于DE=DF,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来证明.证法1…  相似文献   

12.
学完《圆的有关性质》一章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研究了课本中的一道习题,发现由这一题可以引出众多的结论. 题 如图1,BC为⊙O的直径.AD⊥BC,垂足为D.AB=AF,BF与AD交于E. 求证:AE=BE. 证明 连结AB、AC.因为 BC为直径,所以 ∠BAC=90°,又 AD⊥BC,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解答问题的方法叫做“三角法”.运用“三角法”证明几何题,构思新颖,方法独特,不仅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求新的学习习惯.现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参考.一、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例1如图1,在△ABC中,AB=AC,点P是BC边上任意一点,PD⊥AB于D,PE⊥AC于E,CF⊥AB于F.求证:①CF=PD+PE;②当点P在BC的延长线上时,PD、PE和CF又有怎样的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证明:①因为AB=AC,所以∠B=∠ACB.设∠B=∠ACB=∠!.在Rt△BPD中,PD=BP·sin!.在…  相似文献   

14.
在平时处理课本习题时往往满足于会做,而不去深入思考该题的内涵、外延,挖掘课本习题的内在功能.对于一道习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对这道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下面仅就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究与大家共读.《数学(第二册)》(下A)习题9.6第6题:二面角α-l-β内一点P分别向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引垂线PA、PB,求证:它们所成的角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互补.图1证明:如图1,过P、A、B作l的垂面交l于点C,连AC、BC.则AC⊥l,BC⊥l.∴∠BCA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又∠A=∠B=90°∴A、B、C、P四点共圆从而∠P ∠BCA=180°即结论成立.变题1(1)若点P…  相似文献   

15.
【例题】(课本P23)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已知:如图1,∠BAC在平面α内,点Pα,PE⊥AB、PE⊥AC、PO⊥α,垂足分别为E、F、O、PE=PF·求证:∠BAO=∠CAO·分析:文字证明题要求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好图形·∵PE⊥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教材这个中心,对例题或习题适当进行演变或引伸,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有效方法,并且还可以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例如,初级中学课本几何第二册94页第8题: 如图1.“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于E,BF⊥CD于F。求证:EC=FD。”对这道习题,我们可以进行下列演变: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一九八八年初中毕业会考数学试题第六题: 已知:如图(1),⊙O是△ABC的外接圆,G、H分别是AB、AC的中点,OG=OH,CE是直径,F是⊙O上一点,BF⊥CE交AC于点D。求证:BD~2=AC·DC 证法一: ∵直径CE⊥BF,∴  相似文献   

18.
对数学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易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变式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若能重视对课本例题进行变式训练,不但可以抓好双基,便于搞清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最大限度地发挥例习题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解题的能力.如:题目求证: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二)下B,第23页例4)图1已知:∠BAC在平面α内,点Pα,PE⊥AB,PF⊥AC,PO⊥…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数学教材知识的编排是按章节分类的 ,知识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 .活用所学知识 ,把章节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 ,多角度解答数学问题 ,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关键 .1 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几何题例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与两腰的距离的和等于腰上的高 .已知 :如图 1△ABC中 ,AB =AC ,DE⊥AB ,DF⊥BC ,CG⊥AB .求证 :DE +DF =CG图 1分析 :连结AD ,易知S△ABD =12 AB·DE ,S△ADC =12 AC·DF ,S△ABC=12 AB·CG ,AB·DE +AC·DF =AB·CG ,而AB =AC ,故DE +DF =CG .2 利用辅助圆解答几何题例 :如图 2等腰△ABC…  相似文献   

20.
高三复习阶段 ,师生往往陷入无边的题海 ,忽视了课本 .而课本是知识体系的浓缩 ,反映的是知识间的经典关系 ,让学生对课本产生兴趣 ,系统掌握 ,提高创新 ,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1 通过对例习题的解法探讨 ,激发对课本的兴趣 .1.1 一题多解在高三复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已把高中所有基础知识学完 ,所以在做课本习题时 ,可以把思路放宽一些 ,做某部分习题不一定仅局限于这一部分的内容 ,可以横向联系 ,做到一题多解 .例如 在不等式部分有这样一道习题 :求证 :(ac +bd) 2 ≤ (a2 +b2 ) (c2 +d2 ) (《高中数学第二册上》P1 6练习 2 )思路一 :作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