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测海楼沧桑     
测海楼位于扬州市泰州路市人民医院内,测海楼主人为吴氏兄弟,兄名引孙(1851~1920)字福茨,弟名筠孙(1861~1917)字竹楼,吴氏先世本安徽歙县人,自高祖始迁扬州,居扬州而籍仪征.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晚清著名藏书楼--测海楼的建造情况及测海楼在收书范围、阅览制度、教育理念三方面的进步意义,这些理念对于现今的图书馆建设仍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灿烂,感人至深,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这种成就的取得,是与其艺术技巧密切不可分的,本文撮取其中三端加以说明,以见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技巧之一斑。 语自奇辟 唐代诗人杜牧有《扬州三首》,颇为人们击节称赏。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特别注意到此诗“极言扬州之淫侈,令人留恋,语自奇辟”的特色,所说颇具只眼。唐代的扬州是个幽美而繁华的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故文家多有歌咏扬州之绮旎风光与繁华者。杜牧此诗既写扬州之豪华,如“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蜀船红锦重,越囊水沈堆”、“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等句即以金玉珠宝、美女雄雕来描绘扬州城一派繁华豪奢景象,但又“极言扬州之淫侈”,所以于第一首中就有“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之句。《大业拾遗记》载:“帝色荒愈炽,乃建迷楼,  相似文献   

4.
“怪人”,广陵人士,九十年代江苏省优秀青年电视工作者王俊。扬州人似乎对“怪”有好感。古有“扬州八怪”,今有“扬州第九怪”。我面前这位“怪人”是拍摄“扬州第九怪”成功后,被冠以“扬州第十怪”的美称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江苏扬州在全市开展“学习扬州好人、争做扬州好人”活动,激发崇德向善的城市基因,一位好人带出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引领满城春风,形成中央文明办点赞的“扬州好人森林效应”。郑翔、李树干、周忠燕、周维忠等一大批“扬州好人”被本地主流媒体报道后声名远播。央视摄制组曾五下扬州,专题拍摄近30位“扬州好人”的故事,登上过“新闻联播”“向幸福出发”等多个知名栏目;  相似文献   

6.
扬州网是由扬州市委宣传部和扬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地方性综合新闻网站,由原先的“今日扬州网”(扬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和“扬州新闻网”(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合并而成,是本地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城市门户站点。  相似文献   

7.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随着李白诗句的流传,古往今来,多少人曾经心驰神往于当年的“东方明珠”——扬州城呵。其实,津津乐道地为扬州吟诗作词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名句皆是。至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相似文献   

8.
扬州在历史上因近海而被称为“海城”,唐人诗歌记载、印证、呈现了“海城”扬州历史境象、海天气象、盛世印象,从中可见扬州自古以来作为运河名城、经济重镇、开放港口的兴盛脉络、时代风貌、城市能级及其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9.
“巷城”名居——扬州的盐商旧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城市都有它特定的风貌,扬州城的神韵似乎就在于“烟雨朦胧,小巷人家”,所以有人把扬州称为“巷城”。而最能代表扬州小巷及小巷建筑的自然是扬城东南部沿古运河一线的盐商旧宅。《芜城怀旧录》中说,有一次乾隆帝南巡到扬州,问扬州进士秦簧,新旧二城有何区别。秦簧回答,新城盐商居住,旧城读书人居住。盐商居住在新城是为了行盐的方便。当时盐运只有运河这一条水路,商人在盐场提盐运到扬州,待官府稽合后再由水路出江,运到额定销地。盐船在扬州等待稽合时,船主“以盐主不能照管,视为己物,恣为侵盗”。于是,盐商们便在运河岸边的“官民空闲…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扬州晚报关于扬州城区“波浪路”的一组长达一个月的舆论监督系列报道,成了扬州市民街头巷尾评议的焦点,成了扬州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清乾嘉扬州学派研究计画(划)”研究成果,点校本《汪中集》之出版,意欲为研究清乾嘉扬州学派的  相似文献   

12.
兴盛发达的清代扬州出版业□陈建勤扬州为我国古代雕刻出版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唐代中叶,扬州就已有了雕版印刷。当时,私家书坊纷纷刻印白居易、元稹诗歌“卖于市肆之中”(《白氏长庆集》,卷51);又于“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前,“版印历日鬻于市”(《全唐...  相似文献   

13.
丁丙及其“八千卷宗楼”文图(南京图书馆)我国近代公认的四大藏书家及其藏书楼,即浙江归安陆心源的“宋楼”、山东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其中丁丙的“八千卷楼”驰名国内外,为四大家藏书楼之首。190...  相似文献   

14.
古旧书业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征文考献、钩稽史料,重点叙述了晚清以来扬州古旧书行业的演变史实,内容涉及扬州版刻的衍变、书肆的变迁、书贾经营的风貌,尤其是近现代文化名人周叔搜、朱自清、阿英等与扬州古旧书业的关系,以及“公私合营”和“文化大革命”对于扬州古旧书业的影响。本文是作者研究中国古旧书业史的系列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5.
扬州绿杨旅社建于清末民初,取名于清代诗人王渔洋“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句。旅社位于扬州市新胜街23号,当时位居闹市,且建筑富丽,设施豪华,服务周到,一时间宾客云集,生意兴隆,有扬州“国际饭店”之誉。  相似文献   

16.
《清宫扬州御档》中的“奏为两淮中学堂学生毕业照章请奖事”奏折涉及“扬州中学”早期历史,反映了清末新政“办学堂、废科举”的历史事实,体现了江苏地方官员对新式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与浙江归安陆心源的“皕宋楼”、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及山东聊城的“海源阁”,为晚清时全国有名的四大藏书楼。  相似文献   

18.
"洗楼"     
“洗楼” ,望文生义 ,极易使人联想到清洗楼体玻璃幕墙之类的新兴服务行业 ,其实是指发行人员到居民楼中挨门逐户征订报纸。“地毯式轰炸” ,太玄 ;“敲门式征订” ,太实。而借“洗楼”喻之 ,生动形象 ,简洁明快。“洗楼”式征订源于成都 ,乃市场竞争产物 ,后被报业同行“克隆” ,广泛采用 ,屡试不爽。余一日午睡即成 ,忽有剥啄之声入耳 ,细询方知系办公楼内一家晚报 ,遣人打上门来。只因路径不熟 ,“大水冲了龙王庙”。“洗楼”式征订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 ,于此可见一斑。“洗楼”@陈长林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而形成于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扬州书院创建较早,自宋代开始,历代均有兴废,而以清代书院最具规模。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称:“江宁布政使所属各府之文化,以扬州称首”,“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这三所书院所以能闻名遐迩,主要得益于“两淮鹾利甲天下”。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所在,书院划归盐务,“谕商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更新其制”。所以扬州书院的“廪之给,视他郡为优”。名师硕儒纷纷…  相似文献   

20.
石翔 《视听界》2004,(6):74-75
扬州是水木清华的风景城,扬州是岁月悠久的文化城。因着扬州独特的天然美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扬州电台的文史专栏——《绿杨城郭》,在听众与创作者的共同呵护下已经连续播出20年,被听众誉为“扬州的空中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