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云南方言里"掉"的用法,认为它的语法化程度比汉语普通话中的"掉"高,并依据形式标准判定云南方言"形+掉+(了)"、"形/动+补+掉+(了)"、"动词+掉+宾"格式中的"掉"已经不再是动相补语,而是一个体标记.在云南方言里"掉"正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它的体标记的用法和做补语的用法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2.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徐丽 《现代语文》2007,(4):104-105
一、研究对象 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很复杂,刘月华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2001)中把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称为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  相似文献   

4.
河曲方言中,"家"的虚化用法相对比较丰富。本文在全面描写河曲方言中"家"用法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归纳其在共时平面上语义的虚实、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并参考其它方言中的相关现象,梳理出了河曲方言中"家"从实词到词缀,再到助词,最后成为一个词内成分的语法化的过程,指出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观化。  相似文献   

5.
抚州方言中“个”的用法灵活多变,作为助词的用法是由量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虽然普通话的“个”也存在着语法化现象,但抚州方言“个”的语法化表现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抚州方言量词“个”的语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后面一般不能带补语,而在南方方言中却广泛存在动词重叠式后接补语这种结构。本文选取义乌方言中的相关用例,对"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进行了描写,根据后接补语的类型,分为"动词重叠式+趋向补语""动词重叠式+结果补语""动词重叠式+处所补语""动词重叠式+数量补语"四类。语法意义上呈现"量级的增加"或"量级的减少",其中以表示"量级的增加"为主。语义上传递出"未然"义。语用上使句子表达更贴近大众,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7.
安康方言中的"起"、"到""住"、"时"、"毕"五个动词在用作结果补语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表达完成义.但这些动词大多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动作的完成,从其语法化的程度上来看,尚未达到体貌助词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王培培 《现代语文》2006,(12):79-81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它的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除了与相邻地区方言的共性之外,晋城方言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晋城方言中有一些较有特色的语气词,"昂"和"哇"就是其中两个,它们在晋城方言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用法复杂而又细腻,表达着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并且在表情达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来分析"昂"和"哇"的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不存在语气词"在",但在汉语史上以及现代的一些方言中"在"能做语气词,并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文章以五寨方言为例,在考察五寨方言语气词"在"用法的同时,与汉语史上以及其它方言的用法做了比较,希求探究五寨方言"在"发展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0.
晋南的临汾方言属官话区平阳小片,该方言中的"上"和"下"除了与普通话一样可作方位词、趋向动词及趋向补语外,还有表时体事态的用法,具有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语义。它的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源于历史语言的继承之外,还与方言内部的系统性、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温州方言中"日"的语法特点及涵盖意义,指出温州方言里的"日"保留了古汉语"日"的名词和量词用法,它附着在部分时间词之后,能起到凸显时间概念的作用。本文将温州方言中的"日"同普通话中的"天"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温州方言中"日"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12.
"得"在衡阳话中使用频率很高,可以用来作谓语动词、能性补语、结构助词和介词,在探讨"得"的用法后顺带提及"得"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阳谷方言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揭示了怂"哩"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固定格式的功能,以此说明它和普通话中的语法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南京方言形容词特色鲜明,表示法生动、形象,不仅反映了程度的不同,而且在用法和感情色彩上独具个性.南京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表示法主要有:状语表示法、加特定修饰成分表示法、词语重叠表示法、词缀表示法、补语表示法和特殊表示法.本文分析了这些生动形式所具有的各种附加意义及特点,并归纳了它们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与普通话中相比,淄博方言中的"来"字具有更加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本文重点探究"把NP来VP+补语"结构的结构类型、句法功能以及语用意义以及"来"充当语气助词时表达的语用色彩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怀宁方言中动词词尾"着"字的分析,得出"着"字的三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的进行;表示性状的持续;表示动作的完成。同时,"着"字后可接结果补语、时量或动量补语,并可表一定的趋向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大量以"杀"字作补语的动补结构,已经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但却很好地保留在了太谷方言中。文章将结合所收集到的语料从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探讨太谷方言中"杀"字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陇东方言中的"来来"和"<口览>"大致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的"来着"和"了",但在用法上存在不少差异,语法形式和意义别具特色.以结构形式为纲,分别对它们的各种用法及语法、语义作用进行讨论,其内部结构、语气体貌及外部组合的互补分布规律卓然可见.  相似文献   

19.
湖南湘阴长康方言中的部分副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湘阴长康方言属于湘方言中的一个小方言点.长康方言中的部分副词较之普通话的相应副词在语法意义和用法上极富特色,充分地展示出长康方言的话法特点.  相似文献   

20.
"真"在余干方言中既可以作形容词使用,也可以作副词使用.无论在作形容词使用还是副词使用,其基本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和普通话中的"真"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从运用范围、语法功能、语法表现形式、句子语气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廓清"真"在余干方言中的基本用法,以求为方言语法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