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林宁 《视听》2023,(4):13-17
《银翼杀手》独特的视听语言诠释了未来人类与机器之间关于“主体性”的挣扎与思考,以人类“他者化”倾向为基础,以机器“主体化”趋势为载体,透过拥有“记忆”的复制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让观众感知到人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思考未来人机关系,通过后人类视域去理解未来“人类”的主体性缺失,将为我们重新思考未来人机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时提示着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并以此探讨人与造物主、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话题。  相似文献   

2.
动物和人类具有相同自然属性,虽然在构造上存在巨大差别,但动物世界的规则与人类社会较为相似,所以,自然类动物纪录片也具备了拟人的基础。通过采用拟人化叙事方式来表现动物,还可以将其作为人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在拟人化叙事下,纪录片中的动物不仅被赋予人类特有的情感、语言、性格等,还被赋予人类社会角色,在拟人化叙事方式的运用下,更易让观众移情,从而加深观众对动物生存的了解。基于此,本文对自然类动物纪录片拟人化叙事方式的运用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3.
按照现代哲学家们的说法,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是人类拥有一个“符号宇宙”,人是唯一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操作的生物。这话若是反推过去,那就是说一个不会运用语言符号的人其实与动物相差无几,要做成一个人,就必须学习运用  相似文献   

4.
人类自诞生以来,在不断探索认识自然(外在自然)的同时,也在艰难地探求和设定自身(内在自然)的发展道路,相应于前者,形成了关于自然世界的各种科学,相对于后者,则形成了关于人类自身的人生研究的学问。随着人类生存的需要,多急功近利地追求外在自然的认知、把握,忽视了对人类自身,特别是生命个体进程的研究,因而越来越导致了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抵牾,最终表现为科技与人性冲突,主体与对象化的冲突,这样一来,使原本变化莫测的人生又增添了许多波折、坎坷和沉重,人类不得不在依附技  相似文献   

5.
通讯播音语言要自然.自然是指播音语言的口语化,驾驭文字,让它从口中出来,就如同说话一样,既自然又流畅.这一观点是针对播音实践中的着意雕饰、矫揉造做而言的。有人说,通讯播音语言就是要着意雕琢,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语言高雅和文彩。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一是言不达意:听到的不是说出来的有准确语义的话,而是把组成话的字、词、词组堆砌在一起,人们称它为“字话”.一是虚情假意,故做姿态,让人听了腻烦,甚至听后叫人起鸡皮疙瘩.为此,播通讯的语言要自然,要口语化,这“化”很重要,化与不化是表达成败  相似文献   

6.
霍布斯的幽灵,游荡在人类世。韩炳哲将现代人诊断为罹患“痛苦恐惧症”的功绩主体,该症状能够自我生产,使人的生命不断被化约为动物。资本世与技术世构成了人类主义启蒙高光的致暗面,循着马克思的批判进路,韩炳哲对其展开了精神政治学批判:在资本世中,资本家将痛苦视作资本加速增殖的阻碍并进行“止痛”,功绩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被生产出来;在技术世中,人类尝试在数字秩序乃至元宇宙中祛除痛苦与死亡并追求幸福与不死,却可能在这种努力中丧失人原有的尊严。鉴于此,韩炳哲将痛苦置于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借助黑格尔的思想资源在“后人类境况”中重构了痛的辩证法。推而言之,人类独具的创造力乃源自关于痛苦的深刻生命体验,人类尊严部分就在于从痛苦中获得一种辩证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新华字典》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可少了“其他”人在种属关系方面无可争议地隶属于动物,正如第10版《新华字典》“人”字条说的人是“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高等动物”也仍然是动物也仍然只是动物中的一个类别即人类,在分类学的意义上与山林毛狗属于动物中的野兽类、宠物狗属于动物中的家兽类为同一层级。但是,第10版《新华字典》在有些地方就想不通这个道理,来看具体的“想不通”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4,20(3):19-24
精神是人的本质。人类凭借精神的力量改造自然和创造新的生存环境和自身 ,形成人化自然。电脑网络的发展正在导致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环境的生成 ,虚拟环境和虚拟人已经出现 ,并正在形成人类的另一个生活空间和存在形式 ,是人类发展到今天所创造的最高度发达的人化自然。人在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中 ,从价值观到思维方式都是物化的 ,形成了“物质社会”和“物质人” ;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物质社会”和“物质人”可能终结 ,代之而来的可能是“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精神人是由物质人与随处存在的虚拟人共同组成的 ,精神人的出现使充分全面的精神活动成为可能 ,并实现全面的交往 ,达到自由的生命体现。“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突出了人的精神本质。精神人是人的真正实现。在文化社会里 ,从价值观、发展模式到思维方式都将发生根本的革命。这在人的发展历史上 ,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未来的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传播将整合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 ,消弭于整个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研究也将消弭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 ,传播学终结。人类历史正处在一场空前大革命中 ,不可避免的混乱和灾难正在涌现。在从现在开始向未来社会的过渡时期里 ,传播的宏观研究也极其重要 ,只有宏观研究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于当  相似文献   

9.
一、自然的“荒原” “自然”是宇宙的存在形态。在鸿蒙、浩瀚的宇宙中,人类以及人类文明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人来自于自然,同时又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自然与人类的精神,本然地或自然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不可能不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即使最早的蒙昧时期人类也不曾放弃对健康的追求和努力。区别只在于这种追求和努力的深度和力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自然比以往更重视健康。一些忽略自身健康的人,在突然遭遇一场大病之后,才顿悟人生是一个变数。这个变数的最显著的转折点在于健康的状况。所以有人又把健康比喻为“1”,而把人类所有其他的追求都比喻为“0”。失去了健康的“1”,后面再加多少“0”,结果都只能还是“0”。而有了健康的“1”,再加其他的“0”,这个“0”才有意义。 新世纪人类在健康问…  相似文献   

11.
武维娟 《现代传播》2007,(5):165-166
人有人的故事,动物也有动物的故事.在人的世界以外,动物们用人类不懂的语言进行着他们和星际之间的沟通.在这样的世界面前,人类应该感到谦逊. 很早以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关于动物的纪录片大部分来自《动物世界》.近些年动物纪录片越来越多,不仅只在电视上观看,在电影院我们也可以看到《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这样的动物大片.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的非纸本文献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叙述了非纸本少数民族文献的种类及其特点。通过对“结绳记事”与“刻木记事”、贝叶文献、皮书、碑碣石刻、金属铭文的等非纸本文献载体的分析,引发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反思,从而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关爱,为人类自身长久发展计,给当前的人类改造自然活动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的开篇写道:“在我看来,在人类所有的各种知识中,对我们最有用但也是我们掌握最少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自然状态中人所具有的本性和品质是人所固有的,这才是关于人知识。卢梭在其“自然状态”学说中,对人的本性和品质进行了规定,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然权利与人的天性有关,自然法又与自然权利有关,而政治哲学就是将人为的契约和先天的自然法相结合,从而使政治哲学的根基更为牢固。  相似文献   

14.
1 联邦德国哲学家卡西勒讲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必须为人类服务,“但正是这种语言的创造过程又把人束缚起来。每种语言都给语言的主人划定一个不可逃脱的魔圈。”我们也处于这样一个“魔圈”;人民广播事业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和  相似文献   

15.
人与动物的关系在经历共生阶段、狩猎阶段、驯化阶段、养殖阶段后,已经进入更高一级的救助阶段。以往我写的动物小说,多以“动物世界反观人类”为核心理念,而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下,我想,动物小说的创作理念也可以进一步升华为“人类与动物相互关照”。我写《野生动物救助站》,正是想传达人类在救助动物过程中的积极理念,展现人类和动物休戚相关、共生共赢的生存大局。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天地万物,美而不言。自然及其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总是充满了无数的故事、无限的魅力。狭义的博物学是研究活物(人、动物与植物)及其由来(古生物)的科学。广义的博物学研究关于每个事物的自然史。它不仅包括存在于自然界的物体、人类文明的衍生物和人类的文明史。人类对  相似文献   

17.
罗建 《视听界》2005,(2):33-39
在提倡“化全球化”的今天.要注意“全球化”绝非“单一化”。如果有一天,世界只有一种化存在.那人类化就失去了最后的活力。外来语在任何语言中都存在.重要的是在外来语与本土之间如何保持二合适的张力,让语言既保持自身的稳重与特性,又享受外来化带来的营养。分析近年来流行的音译词,除了其来甚速不及应对而进入的,有相当部分是可以避免却有意为之的。传播手段的变迁是语言变迁的不可忽略的化背景。在信息传播已经近于全方位同时段无障碍的惊人态势下,大众对新事物新概念——包括新词语的接受,也主要依靠报刊、电视等传媒的影响来进行,可眼下的媒体.不仅不能主动示范匡正.不仅有意无意地以媚俗为大众化,甚至由于自我的不严谨,以谬误为时尚.多少建成了对祖国语言化的伤害,对大众的误导。  相似文献   

18.
<正>本书作者在与小动物们一起生活的同时,用心体察它们的举止习性,以风趣幽默的笔调记录了108个小故事,用镜头捕捉200余个瞬间,呈现了人与动物有趣、有爱的日常生活。作品以小见大,借动物的细小日常观照人类自身,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合奏的天籁”。如今的都市人为排遣心灵孤独,养猫养狗并不罕见,但像无心插柳这般在繁华闹市中与松鼠、狗狗、乌龟、锦鲤、流浪猫、高髻冠、鹊鸲等动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相似文献   

19.
论互联网的符号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代媒体技术的符号性特征 上个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人类对媒体看法的改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切结果。早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出现了两位媒体时代的先声。一位是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他声称人本质上是一个符号动物,一个通过使用、创造符号来创造自身的符号动物;换言之,人性即符号性。另一位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的理论旨在强调符号不是透义的载体,而是自足的,语言的本质或意义不取决于外在的事物和客观世界,而来自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在他们之前的几千年的人类主流意识中,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符号媒体不…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及其自身的态度。民族文化不同,对动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民间故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社会习惯的反映。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是人类对动物最直接的认知。通过对日本民间故事中猴形象的考察,分析日本人对猴的认知特点,探讨其与猴相关的民俗信仰,可以研究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及其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