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界认为宋初诗人已经普遍受到杜诗的影响,这种描述与事实并不相符.尽管宋代是学习杜诗的高潮期,但杜诗被确定为宋代诗人的诗学典范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杜甫在宋初诗坛还没有引起诗人的广泛注意,杜诗的崇高地位也没有确立.在宋初诗人中,只有王禹偁等少数诗人学习杜诗,但仍杂以白体,成就有限,而林逋等诗人只是受到了杜甫的隐约的影响.所以,宋初只是宋代学习杜诗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近体诗中创作出了一句诗歌中含有两个半字的句式,其后被许多诗人模仿,特别是盛唐以后和宋代。这种“双半”句式的模仿一直贯穿到当代,从中可看出杜诗传承的痕迹。这些模仿“双半”句式诗人在创作风格上都有柔婉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杜荀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祥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是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4.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陈与义是一位尤钟于雨的诗人,更不乏写雨的佳作,以致于后人评价他有雨就有诗,可以说“雨”是陈与义诗学成就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诗人心灵、情感的折射,本文选取诗人同题的七首《雨》诗为着手点,试图结合诗人感情、经历的不同来分析其中“雨”之不同意境.  相似文献   

5.
杜甫有许多诗写及自身疾病,勾画出诗人贫病交加、形容枯稿的形象,使诗歌蒙上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形成了典型的杜诗风格。可见杜甫多病早衰与杜诗悲慨风格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苏辙论杜     
宋代是学习杜诗、研究杜诗的兴盛时代.本文就苏辙评论杜甫及其诗歌的意见进行了评述,具体内容有三:对杜甫多难的人生表示深切同情,指出杜诗成就的取得与其多难人生密切相关;高度评价杜诗成就,表现出扬杜抑李的态度;特别推崇杜诗的叙事技巧,提出了诗歌叙事的典型问题。苏辙论杜,既表现出苏辙的个性,也代表了宋人论杜的一般意见.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笔记发展的重要时期,笔记资料浩如烟海。宋代笔记中对杜甫及其诗歌以赞扬肯定为主。观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肯定杜诗的“诗史”价值;推崇杜诗的儒家特色;赞美杜诗用字之工、诗意之精、体制之妙;欣赏杜诗多样化的风格特征。此外,从笔记中涉及李杜优劣论的部分也可看出宋人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夜题材诗以其"史"的特征,保留了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情感材料,在诗歌史上别具一格.这一题材影响到杜甫的创作心态,推动杜诗"沉郁"老境的形成;还影响杜甫创作了很多"以声摹物"的优秀诗篇;诗人描写夜间环境,有意识地创造诗歌中的特殊氛围.诗歌中生活化细节化的倾向对中晚唐乃至宋代诗人产生影响;夜题材诗歌中透露的伤感情绪体现了唐诗从盛唐到中晚唐的某种过渡性的情绪特征.杜甫的夜题材诗歌,展示了唐代一个普通"士人"心灵史的案例,在某一方面是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9.
本方介绍和评议了北宋末年四川丹棱诗人唐庚对杜甫、杜诗的评价和学习情况,认为唐庚对杜诗的地位、来源、影响、诗艺、李杜优劣等方面皆有较好的看法;在创作中,不仅学习杜诗的精神,而且在句法、风格、创作态度等方而明显受到杜诗影响,真正体现了他“作诗当学杜子美”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歌的悲凉美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凉的美学风格是杜甫诗歌的主要特色。以乐境写哀的写作手法,独特意象的选取,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是杜诗悲凉美的主要表现。杜诗悲凉美的产生,既是时代环境的折射,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同时受到了传统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为"诗圣",于诗有"集大成"奠基与开创之功。从称谓上定义,誉为诗圣,"集大成"诗人;从流变上明义,中唐以降,杜诗分流,两宋之后,杜诗兴盛;从诗作上释义,风格迥异。诗风演义,定格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大量的宴饮、赠答、记游词中对杜甫诗歌信手拈来的化用,表明辛弃疾对杜诗非常熟悉。稼轩词引用化用杜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宋代印刷术为杜诗结集及其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二,辛弃疾爱国、忠君、入世的儒家情怀与杜甫的思想一致。其三,宋人对杜甫精神及诗风的普遍推崇。  相似文献   

13.
申涵光不仅在理论上推尊杜甫,而且其诗歌直接效法杜甫的“诗史”精神,关心民瘼,以诗存史。另外其诗歌从字句和艺术手法上对杜诗的学习痕迹也相当明显,其诗风虽与杜诗存在差异,但因入杜既深,有些诗歌颇得杜诗神韵。  相似文献   

14.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5.
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是山东淄博境内清初时期的三大诗人。在七言律诗组诗的创作方面,他们都从唐朝杜甫的诗歌艺术中汲取了营养。王渔洋的《秋柳四首》,在用韵方面对杜诗《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曲江二首》等有所摹拟。蒲松龄的《九日同如水登高,时定甫欲北上》四首,其用韵情况完全不出杜诗《秋兴八首》。赵执信的《山行杂诗四首》,在用韵方面与杜诗关系不大,但在结构方面学习了杜诗。杜律单句末字能做到三声轮用,《秋柳四首》单句末字能做到两声轮用,《九日同如水登高,时定甫欲北上》单句末字能做到两声轮用并有三声轮用的,《山行杂诗四首》能做到两声轮用还有一声到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天宝后期至乾元年间,杜甫和许多思想上推崇儒学,创作上以古体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的诗人交往,如和他共游慈恩寺且相互唱和的储光羲、薛据、高适、岑参,还有《箧中集》诗人张彪、孟云卿、王季友,可能还有《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以及苏源明、郑虔等。杜甫和他们进行过诗歌创作的讨论,杜诗中留下了学习他们的痕迹。杜甫此时一改前期的创作风格,用大量的古体诗反映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杜诗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这些诗人创作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一杜诗自宋代经典化以来,备受历代推崇,甚至出现"千家注杜"的大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作为杜诗代表作,多次入选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据统计,在百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入选次数位居杜甫诗歌之冠。与此同时,此诗历来颇有歧解,即使进入当代亦不曾稍减,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关于"诗人的阶级立场和阶  相似文献   

19.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模仿杜诗的“以诗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化用杜诗。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榜样。南宋的灭亡,成就了文天祥在诗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陈与义传     
传主简介 陈与义,南宋诗人。他天资出众,小时候就能够写文章,二十三岁科举中第,曾以《墨梅》诗见赏于宋徽宗,仕途比较顺遂。陈与义为人稳重,不苟言笑,待人谦虚谨慎,但是临节刚不可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从精神的诗法技艺到雄浑沉郁的艺术风格主要受杜甫影响颇深。当然他的诗也有自然平和的风格,这与陶渊明、韦应物等诗人的作品有相似之处。陈与义号简斋,所以他的诗被称为"简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