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翼如新近出版的《有一种毒药叫“成功”》,从“母亲”的角度,以入微的体察和入骨的笔力书写了现实中那些司空见惯于普泛、悄然发生于日常的情事,让我们读出一种亘古未有变化的麻木,一种通常被安之若素的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2.
杨桦 《学子》2004,(3):34-36
本文提出了“母亲”这一概念的范畴结构,探讨了定义这类范畴的方法。“母亲”这一范畴有众多的成员,如“生母,养母,继母,未婚母亲,乳母,代理母亲,遗传母亲,生物母亲,……。词典对“母亲”的定义遵循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如:出生模式,哺育模式,婚姻模式,家系模式……。以上认知模式是“母亲”的比喻义,引申义的根源。但无一能反映“母亲”的原型意义。本文通过对“母亲”的成员的分析,提出了“母亲”的范畴结构以及定义该范畴“原型”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何不学学鹰     
肖翠荣 《湖北教育》2006,(12):57-57
曾读过一则报道,说是湖南某“神童”在父母精心安排设计下,十三岁就考上了一所非常名的大学,于是,母亲辞掉了某局副局长的工作进京陪读。照料他的饮食起居,除了学习,其它方面全由母亲包办。真真切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谁知,在一次考研时,一门专业考试因迟到,而导致考研的失败。之后,陪读的母亲只好带着这位“神童”回到了湖南。回到家中,母亲不可能再像大学那样安排他的一切,因为他毕竟是成人了。哪知,他除了会“学习”书本外.像穿衣梳洗、待人接物等一些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一概不会。“会”读书的“神童”实则是一个低能儿。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的《母亲》——世界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扣动着读的心弦。编人中学语教材的节选部分,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在这一部分得到了质的升华,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同一册语教材中有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夜》,也塑造了一位母亲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六册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其中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里的“阿姨”,教材未加注释。有人著文将“阿姨”释为“母亲”,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为奴隶的母亲》置于左翼作家们塑造的“伟大的母亲”这一新人传统的语境中考察,柔石想象了一个屈辱的母亲,这个形象是“旧的”人道主义文学的经典形象,这差异表明柔石的革命实践和个人审美实践的二元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后来的“新的小说”在彼时的历史备件下难以为继,需等到新的历史空间中实现。  相似文献   

7.
母亲颂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为从动物实验中获得有关爱的人类行为线索,为幼猴设计了五种人造母猴,借以观察“母亲”的拒绝会在幼猴的身上引起怎样的反应:第一种“母亲”偶尔用压缩空气吹幼猴;第二种“母亲”猛烈晃动。致使幼猴无法爬到母亲身上;第三种“母亲”装有弹簧,能将幼猴弹开;第四种“母亲”身上居然布满了铁钉。  相似文献   

9.
《月光启蒙》(苏教版第十册)根据著名作家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改编而成,题目将“母亲”换成“启蒙”,包含了编者的两层深刻用意:第一,以“启蒙”凸显母亲的伟大——母亲不识字,却在用独特的方式启迪着我,开化着我,给予了我一个个美妙的夏夜;  相似文献   

10.
戴继华 《语文知识》2014,(12):37-40
【课堂实录】 柳咏梅老师:一篇小小的《散步》,有很多美点值得我们欣赏,下面我们就来寻找《散步》美在哪里。 倪润博:“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这里可以看出“我”的母亲还是很爱“我”的儿子的。有两处可以看出,当“我”说走大路后,母亲却说还是走小路吧。她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孙子,还是要求走小路了。第二,她摸着孙子的小脑瓜说,这里用“摸”这个动作,表现出母亲对孙子的抚爱。所以,美在奶奶对孙儿的爱。  相似文献   

11.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12.
“妈”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对母亲的称呼。但北方方言区多呼母为“娘”,有人认为:“妈”、“妈妈”来源于南方方言:(1)《喻世明言&;#183;穷马周遭际锤媪》:“北方的‘媪’字,即如南方的‘妈’字一般。”(2)明&;#183;方以智《通雅》:“江南又称母亲为‘阿妈’。”  相似文献   

13.
杨洁 《考试周刊》2011,(8):22-23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最杰出短篇的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本文从"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出发,对"母亲"病态心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母亲特别语』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搞好我国幼儿英语教育?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应该体现出什么特点?我认为,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应该而且可以从母语学习的规律中找到一些科学的答案。有关专家普遍认为,儿童和母语的接触,以及儿童与母亲或者他人之间的互动,都是母语学习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过程。因此,母语环境或者母语输入对于儿童的母语发展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在诸多的母语输入形式中,“母亲特别语”倍受许多西方学者的关注,因为他们认为,“母亲特别语”可能有助于儿童的母语学习。尽管有的研究(如Gleitman等,1984)发现,“母亲特别语”同儿童的母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自然引申“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发现“月光”与“母亲”相连,感受月光、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现以本课教学的三个片断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胡适《我的母亲》中前后三次写到母亲的哭,分别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母亲宽容和贵的品质以及母亲对名节清白的维护.以母亲的“三哭”为抓手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母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相似文献   

17.
溪水     
文章开头把溪水视为“母亲的眼睛”,接着写出春夏秋冬“眼睛”里流露出的色彩,这既是对溪水的歌唱,也是对母亲的歌唱,因为这溪水里曾“留下我儿时的身影”,曾让我享受过母爱般的幸福,她记住了山水里曾“留下我儿时的身影”,曾让我享受过母爱般的幸福。她记住了山沟里发生的一切,记住了“山民的悲哀和欢乐”,并把养大了的“我”送出了山去。溪水是歌,母亲是歌,文章本身也是一哀怨的抒情山歌。  相似文献   

18.
是谁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谁在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妈妈”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孩子”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公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母亲”给“我”一元五角钱买书的内涵,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梁晓声在《母亲》原文中的一段话: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3年才回来一次。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我们上床睡觉,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衣裤。母亲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平均每天0.9元,我们兄妹五个,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相似文献   

20.
王冠 《课外生活》2010,(5):24-25
著名作家老舍得知他的母亲逝世的消息,伤感地觉得自己仿佛是放在瓶子里的花,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老舍曾说:“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老舍的母亲一字不识,然而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了做母亲的职责。老舍深情地说他的母亲是“真正的教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浇灌出了老舍这样充满人格魅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