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许多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作品中,武林高手在探讨武术的真谛时,往往会说“武”字由“止”字和“戈”字组成,意思是“停止干戈相向”:因此中国武术的修炼目的和最高境界都是消弭搏杀与争斗,达到人际的和谐相处。这样的说法历史悠久。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就采用了春秋以后流行的“止戈为武”的说法为“武”字释义,认为“武”的字意是使战争停止。  相似文献   

2.
形训     
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如:“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本来写作“(?)”),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即所谓“止戈为武”的说法。《韩非子·五蠢》说,苍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作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蛊”(毒  相似文献   

3.
巴金 《中文自修》2010,(7):98-100
《左传·宣公十二年》上有一句话:“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说,“武”是由“止、戈”二字组成的。就是“停止干戈”。即制止战争。事实上,“武”是一个会意字,在古文字里,“止”像一只脚或脚印,引申为行走之意,“武”表示一个人在“持戈行进”。楚子说的话显然是对“武”字的错识认识,但一直影响至今,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拒斥心态。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强烈影响了政治界的科幻小说家戚尔斯就曾说过。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就会结束我们。  相似文献   

4.
《左传》中关于楚庄王“夫文,止戈为武”这一命题的记载在中华文化史上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对这一命题的不同理解,引发了语言文字学和哲学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论争。语言文字学层面主要是对“武”字在文字结构方面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分析讨论,哲学层面主要是对“止戈为武”这一命题隐含的战争观、军事观、武德观等进行的考察探讨。所以这一论争具有训诂学和文化社会学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会意”是“六书”之一,它是一种充分地运用和体现了人们的心理与语言的联系的、意会性的造字方法。对于“会意”的研究,前人做得还不够,往往局限于东汉许慎的说解,所以,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新的探讨。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一般都认为,“会意”就是“合意”,是“合二字三字以为一字之意”(见王筠《说文释例·六书总说》,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说法基本相同),这是许慎的原意。但是,我们认真研究一下甲骨文、金文等较早的文字就会发现,“会意”本是用形象的方式表示词义,而象“止戈为武”、“人言为信”(这是春秋时人的误解)之类单纯合并字义的抽象会意,则是汉字隶变以后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6.
《说文》九上:“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文是交错的笔画。象花纹交互。甲骨金文的“文”字,象一个人的上身画有花纹。《说文》十四下:“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乳是人和鸟生子。所以字形是“子”字在表示屋子义的“宀”字下。“子”还兼表读音。“文”是一个象形字,不可分割。“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可分析出“子”、“宀”二字 汉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由交错的笔画构成的,所以可以叫“文”。汉朝以前,就是这样称呼文字的。《左传·宣公十五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盅。”直到秦《琅邪刻石》“书同文字”才提到“字”。“文”“字”原本实质相同而名称不同。  相似文献   

7.
“昳丽”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之“昳丽”句,课本将其注为:“昳[(yì)丽]光艳美丽。”我以为这样注是不够准确的。“昳丽”用在“形貌”之后,是为了形容:表述邹忌长相的。“昳”字在汉代释义是“日昃也,从日,失声,徒结切。”而“昃”字则是“日在西方时侧也。”(《说文·日部》)《玉篇》:“昳,徒结切。昃,壮力切,日昳也。”这说明,“昳”字读音不读yì,  相似文献   

8.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的颈联是“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此联中“粉红”的释义多有不同说法,通过检索《全唐诗》发现“粉红”在唐代未有连用现象,而且辞源中关于粉红一词出现的最早例子是在宋代。故“粉红”或应分开解。据《全唐诗》中“粉”字具体用法,分别分析排除,得出结论认为:此处“粉”字应该是代词,根据此句句意排除粉字解释为“女子化妆所用之粉”和“粉末”之意,得出结论“粉”和“红”应解释成代词用法,用指白色花瓣。  相似文献   

9.
关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誓不相隔卿”中的“相”字的释义,笔者曾见到过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认为该句中的“相”字,表示偏指一方,可不译出;一种认为作副词用,引申为“互相”、’‘彼此”;而有的则干脆回避,未予提及。究竟孰是孰非,本文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按第一种用法,在《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有回五个“相”字也是“表示偏指一方”分别译为“我”、“你”,而惟独“誓不相隔卿”中的这个“相”字也是偏指一方,却不译出不能使人信服。第二种用法把该句中的“相”字归入副词类,解释为“互相”,显然是…  相似文献   

10.
“武”这个字,是由“止”“戈”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左下是止,右边是戈,右边戈字的一撇移到上面,就形成“武”字。戈是武器的代称,止是停止,合起来就是放下武器不打的意思。武术、武功从无到有,是渐进的,古圣先贤早就悟到了无生有、有生无的道理,举凡天地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有无互换”的道理。所以,把武功练到最高的境界,不是用来攻击或制服他人,而是根本不打了。不打,才是武德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殷代的甲骨卜辞中,有些“唯”字出现于句首或句中,它的意义不实在。还有一个“惠”字也常出现于句首或句中,其含义也比较空虚。关于这种“唯”与“惠”字,前人说法很多,唐兰先生认为这种“唯”与“惠”字都是语气词(唐兰《天壤阁甲骨文考释》三○至三四)。唐先生这种说法,已经被语言学界所承认。  相似文献   

12.
把字的组成部分分拆开来解释字的意义,这是很早就有的事。《左传》里的“止戈为武”、“皿虫为蛊”就是这种分拆,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随便乱说的。许慎《说文解字序》提到的“人持十为斗(什)”、“马头人为长”就是随便乱说的例子,向来为文字学者所嗤病。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以据形求义为务,在训解汉字的同时,也承载和传播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类聚于“衣”部的百余字。其义类及列字规律较为真切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并体现了许慎释义次字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疏”字,课本注释为“疏远”。《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第4条录入一种说法,认为“自疏”应断入上句,“疏”作“疏忽”解。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虽然在《屈原列传》中,“疏”字也有  相似文献   

15.
肖川 《青年教师》2006,(4):46-46
对于汉语中“忍”字,人们有一个形象的释义,即为“架在心上的一把刀”。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忍”,实质上就是精神自虐.也是对于社会的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16.
对于汉语中“忍”字,人们有一个形象的释义,即为“架在心上的一把刀”。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忍”.实质上就是精神自虐,也是对于社会的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17.
颜华 《课外阅读》2011,(3):198-198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标注某字“通”某字,有的标注某字“同”某字,如同是《论语十则》一课,注释就有三种说法:①[说(yue)】:“悦”的古字,愉快。②【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相似文献   

18.
议“相”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常常出现“相”这个字(音Xiāng,起指代作用的副词)。对于这个普通的“相”字,它的含义和词义演变,我们发现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现先将几种说法略述如下。一、中华书局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笼统注释的:交相也,《易咸》彖曰:“二气感应以相与”,按凡彼此交接皆曰相。这一注释的基本观点是:“相”纯为“彼此交接”,全是起互指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说“尖新”     
“尖”字有“新”的意思。《辞源》中释“尖”字第二条释义是“锐利、新颖”,第三条释义是“最上品”。唐人贾岛《客思》诗曰:“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指促织声音尖——高而细。人们还  相似文献   

20.
明朝人魏学的《核舟记》中,有这样两句话:“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其中的“黍”字,不少书刊都解释为“黄米”或“黄米子”、而且似乎这种解释还成了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比如: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把“高可二黍许”解释为“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辞源》在释“黍”字时也说:“禾属而黏者也……今北人通呼为黄米子”。我认为“黍”和“黄米”固然有联系,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从历史上来看。黍在我国是一种很古老的粮食作物,被列力“五谷”之一。这说明,从先秦直到明,清,“黍”的概念是清楚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