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张借条     
张修彦 《小学生》2006,(7):I0007-I0007
一张借条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余一民很平静地说:“金尚华借了我24元,后来还给我6元,还欠我18元,可他现在却不认帐了。”金尚华哭丧着脸说:“我总共欠了他24元没错,但是已经还掉了18元,只欠6元。当时余一民坚持让我写张条,他口述我记录,谁知道今天他却变卦了!”  相似文献   

2.
职业开锁人     
我14岁时就随着父亲开始学修锁配钥匙的行当,至今已经有16个年头了。在这一行里,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当同龄人都在上学的时候,我却已经走进了这行,走进了社会。当时,父亲的店里有3个他的朋友跟他学徒,那时的生意很好做,我们几个人从早忙到晚,甚至有时中午吃饭都要轮流替换。  相似文献   

3.
高二那年,父亲从乡里的中学调到镇上教书。当时交通不太方便,每天惟一一辆途经村子的中巴通常都在父亲下班前就发车了。为了解决交通困难,父亲买了一辆摩托车。当时正值暑假,几天下来,我骑摩托车的技艺已经很娴熟了,可父亲却始终不能独立驾驶它。那时父亲的补课任务很紧,他提议暂时由我载他到镇上,下午4点半的时候再到约定的地方去接他回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4.
呵护     
胡伟芳 《上海教育》2004,(6S):63-63
几年前的一个讲座,给了我巨大的震撼。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当时作讲座的周一贯老师说了些什么,但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周老师将自己苍老的双手轻轻地拢了起来,他那颤抖的双手似乎在为微弱的火苗遮风挡雨。他的表情我无法忘记,那是充满期待的表情,期待我们接过他手中若明若暗的火苗,继续呵护下去。  相似文献   

5.
叶倾城: 你好!写信给你,是有些不舒服的事情,让你评评理。我与他是开会时一见钟情的,他后来说:你是我的灵魂之火。很自然地,我们就在一起了。我大学毕业已经3年多,自己工作也算不错,我家的条件在这个城市论到中上水平绰绰有余。如今我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可我却爱上了他,当时他有太太。我们俩感情升温很快,在一起开心极了。  相似文献   

6.
麦克 《职业技术》2007,(5):20-20
我和Simon同一个月进公司。我毕业于全国重点大学,当时有三四家公司有意录用我,因为我现在公司的老板最赏识我,所以我投身到这家合资公司。Simon是大专毕业,好像还是找了熟人帮忙才进公司的,他的英文名字还是我帮他起的呢。而现在,毕业6年后,他已经是上海分公司代总经理(原总经理调到新加坡),我却只是一个部门经理。  相似文献   

7.
看清网友     
舒心姐姐: 我不久前认识了一位网友,在网上我们聊得很开心,他年龄比我大,已经参加工作了,当时我很仰慕他。没多久我们见了面,可是从那以后他却对我冷淡了,不太想和我来往。  相似文献   

8.
蒋少梅 《现代家教》2002,(10):35-35
几年前,我班里有一位学习中游的男同学,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把“添加”的“添”字写漏了一个点,被我扣去了2分。试卷发下来后,他偷偷添上这一点,来向我要分。我已经从笔迹和他的神态上看出了问题,但我当时并没有挑明,而是满足了那位男同学的补分愿望。不过,我在那个点上重重地画上了一个红圈。当时那男生的脸变得红红的。我知道他已经明白我的意图。去年,他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后特意来向我告别,他告诉我说:“老师,您还记得那  相似文献   

9.
中国爷爷     
我认识一位老大爷。跟他相识是从头次来中国的时候开始的,已经4年多了。那时我来中国没多久,有人给我介绍那老大爷的小房子,说让我去住。当时我也很想看看中国人的生活,就决定住下来了。其实当时我的汉语水平真不像话。我刚学会了“你好”和“一、二、三、四”,我只会叫他“爷爷”。 我搬过来时,爷爷很认真地介绍一些情况。我一点也听不懂。爷爷满脸微笑,加上动作,不厌其烦地讲给我。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个子很高,戴个眼镜,笑的时候眼睛便眯成一条缝。爷爷初次留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 爷爷已经70多岁了。他有7个女儿。他的大…  相似文献   

10.
沈岚 《教育文汇》2007,(5):10-11
4年前,我第一次做班主任。当时班上有个男孩叫吴宇,上课时特别活跃,时不时冒出什么话而引起哄堂大笑。他的“说功”不赖,但“写功”差矣,打开他的作业本常常是空空如也。一次,他竞谎称“家里有急事”,请假半天溜到了网吧。当时我气炸了,这样下去还得了!于是,我立即向他家长反馈。可没过几天,我听说他又趁父母做生意的空儿,拿家中的钱在外乱花。我真是忍无可忍了,便把他列为重点教育对象。一天,他又犯了错,我把他找到办公室,当着他父母的面,狠狠批评他一顿。我十分生气地说:“你这样做已经失去了老师的信任,以后我还怎么信任你呢?”他什么也没说,在父母和我“恨铁不成钢”的目光中,只是把头垂得低低的。之后的半个学期,他再也没有上网,但成天无精打采,学习亦无起色。一个寒假过后,听说他随做生意的父母转学了。他走时,没有和我告别,以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我呢,心中好像缺失了什么,看着他的空座位,总是有一种涩涩的滋味。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苦难     
阿夫 《师道》2004,(4):52-52
父亲的一生似乎注定要吃苦.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常给我讲他年少时的故事。由于家境在爷爷那代已经开始败落,父亲靠给别人做小工维持生活,受尽了屈辱。十八岁那年,他从湖南来到江西,饥寒交迫,当时的情景只能用“逃难”两个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12.
我经常跟王石出去爬山。他爬山大约只用了五年多时间,把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加上南极点北极点,“7+2”。对于当时已经四十七八、而今五十六岁的人,做到这样很不简单。  相似文献   

13.
王美荣 《教育文汇》2007,(12):32-32
豪是五年级转入我班的。第一眼就觉得他似曾相识,一了解,果真如此。他一年级就读我校,当时,我不代他课,偶然机会,我认识了他。那时候,他还小,6岁的孩子不知哪来的胆子,竟跑到教导处拉开我对面同事的抽屉,摸到一支漂亮的钢笔,正要拿走,被同事逮了个正着。一问,方知他已经几次光顾,总趁课间没人时溜进来……孩子从小没了娘,父亲经商,常年不在家,豪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缺少严格的管教,行为习惯差。一上学,他不知道啥叫上课,作业不写,还常常招惹小朋友。  相似文献   

14.
穷人的风骨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不认识他。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  相似文献   

15.
那是一个很好的天气,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感觉非常温暖。我们班的同学都在操场上兴奋地上体育课。突然,我看到一个老师很快地从二楼楼梯上跑了下来,我当时不知道他在跑什么,当老师跑到第一个篮球架时还在继续向前跑,我还以为是操场下面谁在打架,老师跑去看呢!于是我也跟着他跑去,大约跑了两三米远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站不稳了,  相似文献   

16.
笑了一笑     
好多好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这件事。他的名字,我当时就不知道;他的相貌,我不大记得起了。我曾经说:"他包容的笑容,一直深深地留在我心里。"真文艺腔。但很遗憾,我也已经淡忘,或者说融化在了很多其他类似的笑容里。  相似文献   

17.
我从来就不知道是我毁了爸爸的一生 6岁那年,我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会笑。妈妈苦笑着摇摇头,没有说话。当时我想:是不是爸爸不喜欢我才不开心的?因为他从不像别人的爸爸那样呵护自己的孩子。后来,我从奶奶口中得知,当时,爸爸已经有心上人了,他是在爷爷和奶奶的胁迫下与妈妈结婚的。听了奶奶的话,我有一点理解爸爸了。  相似文献   

18.
你必需为他好好读书我初中时读的是一所不怎么好的中学。当时我的语文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他毕业时本来是要留校,但他在实习时遇到文革,结果阴差阳错成了中学老师。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年纪已经很大了。他写一手极漂亮的板书。他一直  相似文献   

19.
与文质先生相识相遇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记得是在2003年3月的时候,那时我在广东省的校长培训l中心工作。通过朋友介绍,我读了他的《保卫童年》与《唇舌的授权》,触发了请他来讲课的心思。因为,那种对教育的情怀和独到的见识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当时教育学术领域的风格简直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路程远吗?     
本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他想给妻子寄封信,但是他根本不认识字,而且他必须一天到晚地工作,所以他只好在深夜找别人替他写信。最后他找到了专门替人写信的丹尼的家。当时丹尼已经上床了。“已经很晚了,”他说,“您找我有什么事?”“我想让您替我写一封信给我的妻子。”本说。丹尼很不高兴,他想了几秒钟然后说:“这封信要寄到很远的地方去吗?”“为什么这么问呢?”本问道。“是这样的,我的字体很奇怪,只有我自己能看懂。如果我必须走很长的路去给您的妻子读信,那会花掉您很多钱。”本迅速离开了。Ben,whowasworkingalongwayfrom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