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时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是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实践发展的结果,在这样的三大背景下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对其作出现时代意义的阐释,笔者从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真义出发,说明了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并进一步阐明了知识产品价值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在区分价值和价值创造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范围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科技进步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源泉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进步,特别是自动化生产对传统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但是直接生产劳动的减少并不能否定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价值主要有三个来源:“总体劳动”创造、复杂劳动创造价值和以超额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了其他企业的一部分价值。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商品价值创造有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是泛指一切劳动,而是指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不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抽象掉了劳动的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不会因社会制度的改变、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即活劳动创造价值。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必要务件,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凝结和载体。  相似文献   

4.
在价值源泉问题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要素价值论是不成立的.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价值源泉问题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要素价值论是不成立的.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物化劳动与活劳动都是价值创造与价值构成中的必要条件,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活劳动创造价值,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价值的凝结,是新价值的栽体,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关于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承认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构成的必要条件是正确的,但片面夸大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在价值创造和价值构成的作用,认为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正确的,但否认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构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活劳动仍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生产诸要素对价值创造都作出了贡献,因此,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具有合理性,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或许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从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社会的角度看,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非生产劳动不过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满足人类的新增需求的劳动。二者是层次不同的劳动。  相似文献   

9.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拓展,关于新价值源泉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理论界的研究,研究的直接针对性是非常明确的,即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否仍然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否定活劳动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各种观点中,以下两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即价值的源泉除了劳动者的活劳动以外,科学技术和物化劳动也分别创  相似文献   

10.
“价值”在哲学视域中是指作为一定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作为一定客体的属体、功能和发展趋向与主体需要相一致、接近。而在经济学中,价值具有不同于其在哲学意义上的含义。商品价值实质上是经济主体之间互相交换其劳动的经济关系。商品价值的源泉是人类的活劳动。文章从对价值概念的辨析入手,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述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1.
精神劳动是生产劳动,精神劳动产品是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精神商品没有“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个别劳动时间。精神劳动产品的价值实现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价格变动的特殊性;二是价值规律对精神商品的调节具有间接性。要使精神产品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必须质量高,性能好,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知识价值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照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的基本规定性,"知识价值"是存在于知识商品之中的智力劳动的凝结。"知识价值现象"(由知识引起或与知识相联系的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越来越引人注目。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智力劳动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它以多种形式,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其功能作用。智力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普通劳动相比,它在同样的时间里能创造大得多的价值。知识价值论从根本上说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相悖,它是劳动价值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拓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影响知识产权商品价值评估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知识商品的生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劳动是影响知识产权商品价值的内在因素,交换是影响知识商品价值的外在因素.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产生重要影响.以期在理论上可以让人们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有更为具体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中有助于自觉而理性地对待这些因素,即使评估中无法控制这些因素,也可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认识和防范.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建劳动力理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之同时,前瞻性地萌发了"劳动力资本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理论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走向,其中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中的劳动力资本化研究。而劳动力资本化的前提是劳动力所有者占有或拥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等精神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化的实质是劳动者将其所掌握的精神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将其视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作为针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统一的"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生产系统这一"对象域"加以研究和建构的理论,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使劳动力资本化研究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它的三个基本原理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原理依据,它的"价值链"网络结构模式为劳动力成为资本奠定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运动的理论基础,它的"科学价值库"理论、价值"孵化"理论、科学实现价值增值的规律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它的"四大结论"在理论上为劳动力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找到了根据。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传媒产品具有商品属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是,传媒生产社会化分工的生产力基础和传媒财产所有权排他性的制度基础.使用与满足理论能够说明传媒产品价值的两重性:客观性和主体性.以劳动价值论统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不仅能够说明使用与满足理论意义上的传媒产品价值的两重性,而且也能够说明它被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时间作为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暗含着时间是外在于商品价值的东西,其本身没有价值,不是商品;如果时间被商品化就动摇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然而,马克思在批判李嘉图寻求"不变的价值尺度"时却能得出"时间也是商品"的推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就必须承认时间是商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关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一些人坚持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的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这是由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人们普遍忽视了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中所体现的搜寻和发现劳动。其实,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与其他劳动产品一样,也是有价值的。这些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只不过自然资源的价值量是由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当自然资源成为商品时,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的私人劳动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单位商品资源中所包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成为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能有效地创造价值。作为其凝结物的知识技术既是商品的非实体性,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本身又是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国家必然出台相关政策在经济上优待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商品"、"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和"资本"是四个基础性概念。马克思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商品与劳动、商品与货币、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资本与剩余价值,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创立和发展了"商品及货币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理论"等主要理论,从而构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