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自觉自愿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吗?那么,我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如果有人再问我:你现在还甘愿继续坚守在这一清贫的岗位上吗?我的回答却又是肯定的。或许有人会觉得我的回答不免有些自相矛盾,但它却真实地反映出我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转变过程。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你看这根扫帚把,现在灰溜溜地躺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曾在树林里碰见过它,当时它风华正茂,枝叶繁茂。如今变了样,却还有人自作聪明,想靠手艺同大自然竞争。拿来一束枯枝捆在它那已无汁液的身上,结果是枉费心机,不过颠  相似文献   

3.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4.
刚进报社时,我就听说了很多前辈的“事迹”:他们有人骑着自行车追赶消防车,有人一个月蹬坏了三副自行车的脚蹬子,那时候稚嫩的我还吃惊于他们的“拼命”,甚至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当我自己骑上自行车去找新闻的时候才明白,做新闻就是需要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一腔想要闻出一片天地的激情!  相似文献   

5.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认为,地市范围小,上头精神来得又迟,大问题抓不到,小问题没抓头。这个理由不完全正确。大和小,  相似文献   

6.
我有一套产自景德镇的牡丹花白瓷小酒盅,它是30多年前,我的战友,海军出版社社长林道远先生送的。其间,我搬过多次家,许多旧东西随手丢弃了,这套小酒盅却一直相伴左右。而今,又在我的“酒天壶地”博物馆里安身,与其它酒器一起述说着酒文化的迷人魅力。我特别钟情这套小酒盅,不仅是因为战友相赠,还因为每当看见它,就想起一段尘封了30年,外界很少有人知道的文坛佳话,一段巴金老人与海军文艺战士共举酒杯,共话繁荣文艺创作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风筝飘摇     
和老婆一起到江边散步,居然发现秋天也有人在江堤上放风筝。望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老婆问:“你会放风筝吗?”我愣了半晌才说:“不会。”老婆失望地说:“你真没用,我还没放过一次风筝呢,我还指望着你带我放一次风筝。”  相似文献   

8.
有人重视写作,认为只要有一支生花妙笔,就能写出精彩的报道来;有人则注重采访,认为七分靠采,三分靠写。对第一种见解我不敢苟同;第二种,觉得它是对的,但似乎又不尽然,尚缺少点什么。于是,我想起了报  相似文献   

9.
<邓肯自传>里清楚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产妇的经历: "一天下午,我们坐着喝茶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有人在我背部中央猛击了一下,接着就觉得疼痛难忍,好像有人把手钻伸进我的脊椎,想要把它撬开.从那时起,折磨人的痛苦就开始了,似乎我这个可怜的牺牲品落到了一个威力极大,又毫不怜悯的行刑吏手中.  相似文献   

10.
头破血流     
这个月里有一个星期天对我来说绝对是黑色的,尽管北京的阳光少有地灿烂了那么一回。早晨出门的时候我还兴高采烈,因为有人作东请饭。菜过三巡酒却真的一滴没沾,可回家的时候,鬼使神差,在满是高高低低的脚手  相似文献   

11.
1981年仲夏,我从学校毕业,手拿一个被称之为“档案”的纸袋,兴冲冲地去组织部门报到.还未进门就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走进屋里,只见五、六个人围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老妇人正嚎啕大哭,那哭声震颤人的心灵.见我进来有人问找谁,我递上毕业生分配介绍信和纸袋说报到上班.那人接过介绍信和纸袋安排我坐下,随后与另外一位同事走到里面商议.老妇人还在哭泣,我好奇地站起身来问围着她的人,老妇人为什么这么伤心?一位同志告诉我她老伴的档案找到了.我纳闷档案找到了还哭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扔掉手机     
那个小小的手机,翻盖,玫瑰红,上面有一颗蓝宝石和七颗小宝石。来电的时候,优美的旋律加上七色的光彩,使人顿时飘飘然然。有人说它高贵,有人说它典雅,有人说它有女人味。我却把它扔进了钱塘江。这只手机曾经牵过红线,传达过最真挚的祝福,也承载过我孤寂的心灵。那时,它对我是如此重要,时时不离身,一空下来就捧起它。有一次,同学借我手机发信  相似文献   

13.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十四集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让刚刚受到抗洪精神鼓舞的中国人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求生存与大自然顽强搏斗的精神。 电视剧在北京首映的那天,我遇见剧中饰演女主角盼水的傅冲,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拍摄此剧的感受。“我本来对拍摄农村剧没有兴趣,因为我长得比较洋气,有人说我比较适合拍摄城市戏。但当我看到剧本后,我觉得此剧非拍不可,我深深被当年开山引水的前辈们的精神打动了!同时也因为有人说我不适合演农村戏,我非要演一部给他们  相似文献   

14.
文化厨子     
真正用心去读《东西南北》是我成为它的编辑之后。《东西南北》是一本综合性的文摘月刊,同其他非文摘杂志不同之处是,它的稿源是国内外一切正式公开出版的报刊书籍。所以有人曾戏称,文摘编辑是“扒手”编辑,是雕虫小技的杂耍。我觉得,世上任何职业都不应该简单地用崇高或卑贱之类道德标准来看待它的存在价值,这正如同人不应该因为美丽而可爱,而应该因为可爱而美丽一样。那么,作为《东西南北》的编辑,则要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父亲帮我改文章(散文)沛渊父亲是位“老新闻”。初入“爬格族”的我常令同行羡慕不已──写稿有人改,发稿有人帮,条件的确得天独厚。记得第一次写稿,我将写好的稿件抄得工工整整摆在父亲的案头。谁知。父亲只是草草一看,大笔一挥,便把我满腔得意与希望给抹杀了。末了仅说一句:“基础还可以。”既然“基础还可以”,证明我还可以写嘛!以后,我又写了几篇,又工工整整地摆在父亲的案头,盼望着父亲能替我改一改,然后再给我介绍几个报社的编辑,顺顺利利地发表。可是,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开始还草草一看或者讲几句“快上路了”之类…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的特点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深度报道?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思想上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也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更长更详尽的报道;还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解释性报道。不同新闻媒体对深度报道的诠释各有不同。深度报道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理念方面不断自我整合,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在历史新闻学看来,深度报道在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特征的不清晰,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与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并列的一种新闻文体。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兴盛以后,深度报道的张力被凸现出来,它的理念正在全面地向新闻事业的各个领域扩散。深度报道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它在过去…  相似文献   

17.
我搞图书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我搞的都是一般性的服务工作。有人说:这种服务性的工作,只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劳动,根本用不着开动脑筋。其实不然。问题是你自己如何看待。就拿图书馆的阅览工作来说吧,如果你把它看作只是“拿书还书”的简单劳动,一天应付过去也就行了。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为“四化”起桥梁作用的劳动,那就必须认真对待,刻苦钻研,必须使自己  相似文献   

18.
短信情缘     
唐聪 《湖北档案》2004,(5):34-34
手机,一种快捷现代生活方式的最好诠释,有人说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人说它使人心变得更加冷漠、虚伪。当冯晓刚的《手机》引起人们的婚姻恐慌时,我和我的老公正享受着手机带来的无穷乐趣。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与现在的老公是恋人关系,他在县城东边一个乡镇的派出所,我在县城西边的一个乡镇的党政办,东西交通不便,加之工作忙,一个月见不着两次面。为了方便联系,他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图节省我买了个小灵通。每天一两次通话使我的电话  相似文献   

19.
新闻特稿不是小说、也不是消息。新闻特稿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长篇通讯、特写,也有人说它是报告文学,还有人说它是纪实文学,至今,还没有人能给它下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义。尽管没有发现一部专著从理论上来谈论新闻特稿,但实际上,新闻特稿的实践与成功早已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比如发行量较大的《知音》、《家庭》、  相似文献   

20.
林栋 《传媒》2002,(6):10-11
足球是圆的,不管你从哪方面看,都不能看到它的全部。其实,我们看什么物什,又怎能看到它的全部呢? 足球很特别,尽管谁也看不到它的全部,总在看它并自以为已经看到它的全部的人,还是很多很多。 有人说,足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荣誉的象征。我不认为这话有什么错,但也不认为这话说得很全面。 有人说,足球不过是一种游戏,是人生快乐的源泉之一。这当然没错,但除此之外,足球还很可能是另外的什么,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