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从开海到禁海的变化。在严格的朝贡贸易体制下,中国和外国私商突破了贸易禁令,使洪武时期的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谭植华 《考试周刊》2012,(37):32-33
朝贡贸易是明代长时间官方所认可的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拥有明确的规定与体制,在明朝的对外贸易经济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其封闭性和垄断性严重阻碍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根据明朝的各种史料和前人的研究,论述明代朝贡贸易的发展与兴衰。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明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认为:不能把明初的商业政策看成是单纯的“抑商”政策或单纯的“通商”政策;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民族贸易政策、海外贸易政策和金融税务政策的演变过程上看,当时商业政策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抑商”到“便商”的变化趋向;这一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社会经济变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为明中后期“边禁”、“海禁”、“银禁”的开放与商人活跃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明代所谓“闭关锁国”“片板不许下海”的禁海法令背后并非由于“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文化思想封闭等原因,而是由于明代财政立法方面的缺陷导致的财政危机;禁海政策并非贯穿明朝始终,而是随着不同的经济动因变化而呈现不同面貌,其根源都在于明代财政制度所存在的天然缺陷;明初期的禁海政策只是为朝贡贸易作保障的临时性立法,其目的是弥补和挽救明初便面临崩溃的窘迫财政状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王廷元《论徽州商帮的形成与发展》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但是作为地方商人群体的徽州商帮则是在明朝成化、弘治之际形成的。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徽人在经营长途贩运贸易中大获厚利,涌现出一大批手握巨资的富商大贾...  相似文献   

6.
评明、清两朝的"海禁"、"闭关"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海禁"、"闭关"政策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的对外政策.虽然清朝的"闭关"政策渊源于明朝的"海禁",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它们却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以往史学家在评论时,往往把两者等量齐观,这是不够公正的.因为明清两朝的"海禁"、"闭关"政策,表面上好似只局限于对外经济贸易而已,实际上,它是明清两朝内外政策的综合性的国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防的系统化布局始自明朝。明朝为抵御外敌、解决内忧外患及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而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海防聚落体系,具有系统性的防御布局、军事性的层级结构以及较为完善的军事防御设施。明朝海防聚落体系的形成肇因于政治上明朝对外关系紧张、经济上维持海禁和贸易,同时有良好的海防聚落基础。  相似文献   

8.
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外贸易上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闭关政策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禁海-开放-闭关发展过程的,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是清代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同时它也反映出清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以及它对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与世界的交往,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到了唐朝.统治阶级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政治联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明朝初期.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空前的主动外交活动:但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统治者基本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学《思想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一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几种形式及内容,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格局。不管未来的中国走向何处,实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已是不可动摇的,即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上。贸易政策的正确与否与一个国家经济能否正常发展息息相关,各种具体贸易措施的制定与变化都是依据于一定的贸易政策。 一、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争 在世界贸易发展史上,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争由来已久。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上采取不加行政干涉,允许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对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汉口凭着它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的“纲盐”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大批徽商到此经商。徽商在汉口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盐、茶、典当、米粮等行业尤为活跃。徽商促进了汉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对提高汉口的知名度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1-122
徽商,一支活跃在明清时期的商帮劲旅,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有着"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两淮地区向来经济发达,又是徽商起步的主要地区,加之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此外,徽商发展不断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是依靠盐业的发展,而扬州作为徽商盐业的基地对徽商发展以及两淮经济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歙县江村江氏商人是徽商的典型代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江村商人崛起于商界。虽然明末战乱使江村商人遭受重创,但是清初的一系列政策使江村商人获得了重整旗鼓的机会,迅速发展,并于乾隆时期达到极盛。了解江村商人的发展及其衰落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明清时期的徽商乃至明清徽州社会。  相似文献   

14.
明清晋商的崛起,除了明代实行"开中法"、清朝统一中国后大力发展北方边贸等客观因素外,有着多方面的内在因素,其中包括善抓机遇、敢为人先的理念,思想解放、观念开放的认知,不断探索、锐意改革的闯劲,诚信为本、信誉第一的风范,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聪慧。晋商发展中留下的这些历史经验,对当前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市场主体,重振地方商业实力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叶永盛是明朝的一名普通官员,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较少,但他重视商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措施鼓励商业发展,尤其是对当时徽商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鲁商和徽商皆为中国十大商帮中的典范,两大商帮的崛起存在众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型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近年来,对于晋商的兴起、发展以及衰落的原因,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包括徽商在内的徽学研究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文章从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资本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结合晋商、徽商账簿的会计分析,对晋商、徽商的资本组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简论清代前期的外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被称为是闭关政策, 而外商政策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却体现了清朝对外商的友好与开放。从清代管理外商的机构、优待政策、具体管理等方面看, 说明清代已形成自己系统的外商管理政策。这种政策与一口通商形成互补, 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前期对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晋商是明清之际的大商帮,曾经垄断了中俄交界的恰克图贸易。之所以形成如此历史现象,首先在于清初对蒙古及俄罗斯贸易的开放政策;其次,当时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为长途贩运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晋商自身的商业习惯、商业积淀则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茶叶贸易是徽州商帮在明代中叶形成以后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之一。入清之后,徽商叶贸易经厉了兴盛、低谷、中兴和衰落四个阶段,并形成了经营方式一体化,经营活动季节性、兼营现象普遍和资本组多样性等突出的特点。光绪中叶以后,因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打击,国际市场上洋茶的冲击及徽商本身在非经营性消费方面投入过多等因素,徽商茶叶贸易最终走向衰落。清代徽州茶商的兴衰历程,正是传统的中国封建商人近代社会中的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