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颖传》在韩愈的集子里是一篇突出的以滑稽闻名而又感慨淋漓、才情横溢的文章。这篇文章大约写于唐宪宗元和一、二年间,即公元八○六或八○七,当时韩愈作国子博士。这篇文章写出后曾遭到许多人的指责,据当时的记载看来主要是讥笑他的“俳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严肃”。柳宗元曾为此专门写了《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来为韩愈辩护,说“俳谐”并不违反“圣人之道”,而且在教育后进时还有解倦提神的效用;并极力推崇这篇文章,说它的气势如同“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这些话都是就文章的形式方面说的。若从直到后晋刘昫写《旧唐书》还攻击韩愈,说他“作〈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谬者”的情形来看,恐怕这篇文章受攻击不只是因为它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作者韩愈为朋友离别而写的一篇赠序。韩愈本身是反对朋友董邵南到河北(也就是燕赵之地)去谋职的,但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因而在这篇文章中只能婉转含蓄地体现出来。特别是最后请董生到燕赵之地后寻访人才到长安来做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别处的人才都到长安来了,董生还  相似文献   

3.
细读韩愈的《马说》,“不”字的运用意味深远,以不”挈领,“不”平而鸣,亦能探求《马说》真味.文章从伯乐之“不”、千里马之“不”、食马者之“不”、韩愈之“不”四个方面阐述,深入领悟现实之凉,韩愈之痛,千里马之悲,食马者之蠢.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马说》被选编于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编者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是这样解释的:“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之,无意义。”对于这一解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从修辞上来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前后文是这样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很显然,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特点是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和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也就是说,这一排比句中的三个分句,应该表达的是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前两句都是…  相似文献   

5.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6.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推崇韩愈,文章写作也多拟韩文。在祭文创作过程中,欧阳修常循韩愈祭文之步骤法度,将韩愈文中重叹唱、用偶、发诘问等特点悉数运用到自己的祭文创作中。欧阳修也并非一味地摹拟韩文,他始终秉持着扬弃的态度来学习和摹拟韩文,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范式。相对而言,欧阳修祭文的散文化程度高于韩愈,唱叹力度也远大于韩愈。欧阳修祭文讲究平易叙事,简记逝者大节,对于韩愈祭文中的繁琐叙事、奇崛用语,一尽弃改。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欧阳修受尹洙“简而有法”古文创作风格的影响;二是欧阳修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8.
<正>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借对一株紫藤萝的描写,歌颂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无限感慨。这篇文章承载的语文要素很多,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也是多元的。如何教学这篇文章呢?笔者认为,“慢教”与“快教”相结合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气”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韩愈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韩愈论“气”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以“气”论文,始于曹丕。曹丕《典论·论文》说:“气之清浊有体”,就是说,作家之气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有清俊阳刚与沉浊阴柔的个性区别。这显然是风格论。而韩愈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直接还是间接论“气”,多是创作甘苦之谈,是创作前思想艺术准备的问题,属创作论体系。如果  相似文献   

10.
<正>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唐代诗人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均点明了古诗词创作贴近生活的本质属性,即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诗人境遇。而这也恰恰说明,古诗词教学需要关注作品背后蕴含的知识。背景知识是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在古诗词教学中,背景知识则是由与古诗词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1.
“师”无疑是韩愈《师说》中的最核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始就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在文中给“师”确定了一个特有的内涵,这似乎是明白无误的。但有意思的是,就在《师说》这一篇文章中,“师”这一概念的内涵却是有变化的。人们都注意到韩愈所说之“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是孔孟之道,而非别的,却忽略了“师”也应有其特定的内涵。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道”是如是所指,那么“师”当然也就是指传授孔孟之道的师了。进而,所谓“受业解惑”也应当都是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了。可是从第1段的内容来看,这样的理解又是…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韩愈是唐代古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飙激浪,污流不滞”(皇甫湜《谕业》),“自诸子以来未有也”(石介《尊韩》)。这种成功,是他对前代文学“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俱收并蓄,待用无遗”(韩愈《进学解》)的必然结果。韩愈之后的赵德,在《文录序》中曾这样评价韩愈和他的散文:“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以韩愈散文的成就比于先秦古文,实在是不过分的。这种评价同时也昭示了韩愈散文与先秦古文的流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乡村年货     
这篇文章的选材值得注意。关于过年,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却选取了表现乡村独特风俗的年货来写,这首先让读者有了新鲜感;其次,文章通过对乡村年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心和思亲之情;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引起了我们对城市与农村、过去和现在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孟子》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属人格道德修养论,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形成具有修养方面的相似性;曹丕“文气”论研究作家气质及个人修养与作品表现出的风格的相关性;韩愈要求写作要以气为先,此气为文章气势和作者胸中的儒家之气;苏辙的“文气”说包括个人内在修养、个人处境阅历,这是形成作家作品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原毁》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文章.原:推论本原。毁:毁谤。古代一些推究事理原由的议论文,题目上常常冠以一个“原”字。这篇“原毁”是推究产生毁谤根源的.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判“今之君子”,即当时的一般贵族士大夫要求自已很宽、不求进步;对待别人特别严格;往往片面夸大别人的缺点,“举其一不计其十”;又不抱“与人为善”的态度,嫉妒别人的进步,“究其旧不图其新;”形成一种“事修而谤必,德高而毁来”的不良现象.因此,他主张“责已也重以周,  相似文献   

18.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其诗文气象广大,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在这磅礴气象之下,也零星地记载着韩愈对自我个体的描述,“饥”“寒”“贫”“穷”等字眼出现于诗文之中,更有《送穷文》具体列出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结合其生平可知,其“穷”主要体现在前半生的经济窘困上,即“身穷”;其“困”主要表现在为官之后的伟大志向不被满足,即“志困”。这种身穷志困的现实经历对其身体健康、诗文创作和道统思想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让别人也想去》这篇文章教给了我们如何描写一个地方的方法。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写作文是一种想象的快乐!我想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刘克锡老师说:“谢谢你,让我懂得了写作的方法,也让我有了写作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后,我掩卷沉思,顿觉豁然开朗:父母的爱是同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初读此文,我真替作者抱不平,他的父亲太苛刻。但是,我读完并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从心里羡慕作者有这样的双亲。母亲的“精彩极了”是来自母爱的力量,是作者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成为了作者心头的慰藉,使作者一直坚持写作。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每当我得到老师的表扬时,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母亲,母亲便会夸奖我,鼓励我。正如文中作者的母亲一样。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