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家窑彩陶在不影响实用(包括日常使用和礼用)的基础上,逐步增添审美的附饰和纹饰,不断对造型稍加变形,以趋于美观,是实用与审美的巧妙结合。马家窑的先民们由观物取象而获得陶器造型和纹饰的灵感,由所见所感而激发创造性的模仿,并对物象加以简化和抽象化,使它们呈现为独特的几何形。与此同时,他们还近取诸身,在陶器器形和纹饰中表现人体形象,舞蹈彩陶盆就是一个典型。其他如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以及神人纹等,都体现了人体对彩陶造型和纹饰的影响,而陶器纹饰中能通过线条写意、表情,更是彩陶的精妙之处,并且在对称、韵律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构图中自发地体现了和谐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精美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始为世人认知,它以独特的装饰美感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而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更被称之为国宝之冠。在彩陶盆中生动地描绘着原始先民舞蹈的场景,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且很多学者对画面深邃的艺术内涵进行了各种猜想。本文仅从纹饰本身的装饰性出发试加分析,从而再现原始先民精湛的艺术创造力和其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早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并在陶器的表面附丽于装饰,继而产生了彩陶。其中以仰韶、马家窑时期的陶器艺术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最具代表性地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的辉煌成就。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去审视这一时期的彩陶艺术,也不得不赞叹其形式纷繁且巧于变化,充满着现代气息的彩陶纹样。  相似文献   

4.
马家窑文化之彩陶纹饰有上百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蛙纹、鹿纹与鸟纹为图腾纹,以蛙纹最有特色,是早期的巫师形象。  相似文献   

5.
马家窑文化之彩陶纹饰有上百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蛙纹、鹿纹与鸟纹为图腾纹,以蛙纹最有特色,是早期的巫师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青海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入手,通过对彩陶的实用功能、科技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对彩陶造型的功能进行了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彩陶艺术是世界文明的几大瑰宝之一.但多数研究多以考古或是某一时期的文化为目的,对于艺术的起源和史前彩陶的关系问题比较模糊.本文通过对史前彩陶详实考古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勾画出了仰韶文化中以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彩陶艺术与艺术起源的必然连带关系和线索.  相似文献   

9.
青海地区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和陶鼓为研究原始舞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文章通过分析研究,阐述了原始的舞乐在宗教活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彩陶纹饰与早期的人类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这一联系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三个典型时期彩陶的器型、图案所反映出的早期人类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1.
原始彩陶的造型基本形——圆形,是以葫芦为模型,蕴含了对“生育”的膜拜,同时也闪耀着创作者审美和实用的双重智慧;原始彩陶色彩质朴而美丽,纹样由动物纹向植物纹和几何纹发展变化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陕西关中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独具一方特色的陶器文化.优越的自然环境特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陶器的形制,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陕西华县泉护类型彩陶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彩陶文明.  相似文献   

13.
康艳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1):110-112
半坡型彩陶文化是仰韶文化中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器形丰富,多见圆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彩陶器的装饰纹样采用散点式构图,"鱼纹"和"人面鱼纹"以及由鱼头、鱼身演化而来的几何纹是半坡类型中最具特色的彩陶纹样。半坡型彩陶器造型规正,纹饰简洁生动,富有浓郁的原始气息,是当时经济、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同时反映了原始先民质朴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固原境内出土的彩陶,即以新石器时代为典型代表,形成了固原陶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出土的釉陶,以两汉时期为典型代表,形成了固原陶器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装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制陶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发展与成熟的阶段,制造出很多精美的彩陶,按时代先后分为马家窑期、半山期、马厂期。其造型与纹样各不相同,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时期的人形彩陶艺术品,是中国彩陶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上文化类型与古羌有所关联或存在源流关系.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期人形彩陶艺术品艺术、文化与工艺的特点,并对其属性进行了剖析,认为历史与社会属性、实践与实用属性、精神与信仰属性共同促成了“古羌”人形彩陶艺术的出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曲江县“石峡遗址”出土的“舞蹈陶片”一直未被中国舞蹈史研究所注意。该舞蹈纹样的舞为四人手牵手排开,体现了舞蹈的动态感和韵律感。从形式上和历史逻辑上看,它要早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舞蹈史上从杂乱的原始舞蹈到大通县出土舞蹈纹样的中间形态,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彩陶艺术的萌生有其必然的条件和契机,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同演进的特殊反映。原始彩陶纹饰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反映了史前人类的独特思维方式。特别是彩陶纹饰中的动物纹和人物纹,突出的显示出其内在的巫术实用性和功利性,虚无的神秘意义一趺成为了作品的前景,而审美的因素却退隐成了背景。  相似文献   

19.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广泛使用的精美陶器,是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文化遗存。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记载着早期人类文明的生活经济、图腾巫术和地域文化的交流。文章从新石器时期彩陶装饰纹样的象征寓意出发,通过分析纹样图案与图腾崇拜、生活经济和审美意蕴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原始彩陶装饰纹样所蕴含的巫术、图腾崇拜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彩陶,新石器时代的瑰宝。据史料,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的“丝绸之路”,以输出中国盛产的丝绸、瓷器、茶叶而得名,而彩陶是最早出现在丝绸之路上的陶瓷明珠。一、彩陶的形成背景彩陶烧制工艺系红陶烧制工艺的延伸。早期先民制陶工艺较为粗糙,多为平地堆烧或坑烧,在氧化气氛下只能烧造出红色陶器。直到发现烧制后与器身颜色截然不同的矿物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