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她和他的婚姻“跟临死的人喘口气般艰难”——他是个“瘫子”,他家被村里人唤作“地主宅子”。 父亲早逝,她9岁开始给“瘫子”家放牛,13岁做了童养媳。成了她丈夫的“瘫子”,是熟悉的陌生人。 她从没想过与他培养感情。离婚?想都不敢想。这个后来成为日常的词汇,在1949年前如同“火星文”般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2.
在常宁县城,很多少年儿童都知道县图书馆段瑞林的名字。在县里,孩子们信赖地把她当做“知心姐姐”,学生家长和老师们高兴地称她为“校外园丁”。她,熟悉图书,热爱儿童,在书和孩子们之间搭起座座桥梁,做了许多有益于少年儿童的工作,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相似文献   

3.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11,(7):24-24
熟悉叶广芩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格格”作家,其代表作品《采桑子》、《全家福》等取材于家族背景、京味风情,勾勒了老北京的近现代史。她也是一位“黄土地”作家,其作品《青木川》、《老县城》等以秦岭深处的小城镇为描摹对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孩”文花枝,许多人都很熟悉。这个23岁的女孩,在遭罹车祸身负重伤的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首先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因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她永远地失去了左腿。面对高位截肢的残酷现实,她乐观开朗,笑对人生。她这种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坚强勇敢和乐观向上的“花枝精神”,至今仍感动着国人。  相似文献   

6.
夏玟的“玟”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已经查不到了。熟悉她的人,唤她夏玟(音敏)。我去采访她,不单因为她是新闻出版署系统的先进个人,还因为听说她是一个患了癌症,动了手术,却年发稿突破100万字的女病人加好编辑。“癌症不可怕”她哪儿象个病人?腰板儿挺得直直的,头发梳理得利利索索,一身素色连衫裙,更衬托出她的身材适中,丝毫看不出一般50几岁的妇女早衰的痕迹。北京人讲话:精神着呢。“今天来晚了点儿,手头有个急校样,正赶着看出来。”听了她的解释,我才注意到,她那近视镜后面的双眼有些微红,散射出一丝疲惫。  相似文献   

7.
熟悉白毓玲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幅好嗓子,曾在公司举办的卡拉OK大赛中获奖。一曲“爱的奉献”被她演绎得声情并茂。而她的人生,就是一首奉献者的歌。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6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在舞蹈《永不停跳的舞步》这个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就是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女孩”-李月。  相似文献   

9.
把握激情     
红梅 《声屏世界》2003,(6):38-39
激情,很有张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们的热情。尤其是互动的激情会最大程度地震撼人心。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关注大家都很熟悉的三位主持人的不尽相同的激情表现。 “倪萍的感性激情”:倪萍的激情是感性的、外露的,也是动人的,她的语言表现形式暗合了她内心情感的深厚,让我们不自觉地被她感染,被她触动;“黄健翔的冷激情”:黄健翔声调平平,既不高亢也不昂扬,  相似文献   

10.
周俟松是已故台湾省籍作家许地山先生的夫人,1993年辞世于南京,享年94岁。长期以来,许多人不熟悉她的名字。80年代至90年代初,她被评为全国“十位健康长寿老人”之一,一些报刊常提到她,电视屏幕上也出现过她的镜头。这使得一向淡泊名利的周俟松老人又有了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看板     
白冰以最高分晋级宝钗组三强“红楼梦中人”全国总决赛“五进三”的比赛中,来自西安的选手白冰以最高分率先晋级三强。白冰,原名陈东,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身高165cm,曾出演电影《爱情呼叫转移》。气质形象俱佳的她素有小金喜善之称,她表示,《红楼梦》中她最喜欢和熟悉的就是宝钗。  相似文献   

12.
青年女记者苏文,不远千里来到北京,要我为她的新闻作品选作序。一般地说,我不大愿意作这类应酬文字,特别是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作者。但是,在听了她的经历、读了她的作品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觉得如果“婉辞”这样一位有为的年轻人的请求,将会是我的一种过失。苏文虽然还是一名“新手”,但她“戏路子”很宽,兴趣广泛,观察细心,纤巧厚重,各具特色,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淡淡的灵气。一位“报龄”不长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够达到一般需要更长时间攀登才能达到的高度?我不禁掩卷深思。可以想象,苏文为此付出了许多代  相似文献   

13.
在熟悉一些漂亮姑娘之前,有时会听到一些关于她们的江湖传说。 中学时代,班里有个F姑娘,言谈举止落落大方,灵动俏皮的萌妹子一枚。在传说里,F姑娘却是个“大姐大”似的人物,带着一帮小痞子叱咤风云,会因为另一个桀骜的姑娘不屑地看了她一眼而气势汹汹地找人“修理”她。我信以为真,后来和F姑娘同班很久,才慢慢觉得,完全不像老大的模样啊,她只是个美女学霸而已。  相似文献   

14.
商潮与书潮──高校读者的借阅走向陈宝珍(华南师范大学)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和变化的世界,“市场”成了当今最时髦、最熟悉的名词。大学再也不是“市”外桃源,再也不是与“市”无争的“圣地”。如今,她也要走向市场,按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15.
郭嘉 《档案与建设》2006,(12):43-43
她笑声爽朗、为人热情,言谈中总是洋溢着对工作、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她实实在在、待人坦诚,行动中总是体现着对同事、对朋友的默默真情。她就是徐州市档案馆档案资料管理处处长牛红艳,熟悉她的人都亲切地叫她老牛,一是因为她姓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勤劳能干、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极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  相似文献   

16.
8月初的北京很热,知了没有停歇地歌唱着,它们应该算是“劳动模范”了。耀眼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太阳得意洋洋地施展着它的威力,热浪也肆无忌惮地滚滚而来。好在和方静的采访约定在傍晚,这样就可以暂时躲避沸腾的北京夏天。“我们在星巴克咖啡屋见面吧。”她平静闲定的声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声音随着东方时空的序曲,传入千家万户;陌生是缘于与镜头下的她从未有过一对一的交谈。东方时空中的方静,恬淡而大方,静谧如荷花。缓缓的语速,沉稳的状态,总是带着一种“来得及”的感觉。让早间匆匆忙忙的人们不由自主地放缓了…  相似文献   

17.
《非常童年》是一部采访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主持人周洲,她对八位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天才少年”进行了采访,记录下他们不同于常人的童年及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之所以称为“非  相似文献   

18.
高月:我和栏目一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主打栏目。从2001年开播至今,随着其独特的口述纪录风格的成熟,主持人高月也正为越来越多的热心观众所熟悉。第一次与她见面长谈,她言谈举止间的那份平和与沉静,便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的交流魅力。在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里,高月正是以亲切、自然地聆听嘉宾讲述作为主持风格的。她主持既不“抢镜”也不“呆板”,有人说,“高月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她用会说话的眼睛异乎寻常地用于倾听”,“高月主持的《讲述》,可以说是出镜最少、出声最少的,但她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恰恰最深”。如果说,高月的这份优秀源自于她的…  相似文献   

19.
提起李岩,凡熟悉她的人,无不为她的工作干劲和取得的业绩,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折服。中共于洪区委书记李玉华对她更有一番极高的评价:“李岩同志的工作,得到了区五大班子的一致认可。”那么,作为于洪区档案局局长的李岩,何以得到区委领导如此高的评价呢?……  相似文献   

20.
杜旻 《新闻记者》2001,(10):42-44
在世界杯预选赛亚洲足球十强赛开赛前夕 ,中国新闻界爆出特大新闻 :湖南《体坛周报》老总怀揣300万元人民币 ,南下广州“策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足球》报年轻女记者李响跳槽。据说 ,这300万元只是李响3个月的薪水 ,可谓中国新闻史上闻所未闻的“转会”天价 ,一时激起轩然大波。李响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我和李响非常熟悉 ,她的确是一个聪明、好学、勤奋的女孩 ,但决不是传说中的美女 ,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善于交际。她真的只是一个平凡女子。无怪乎很多不熟悉李响的人前几天看了上海东方电视台《唐蒙视点》的节目 ,惊呼 :原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