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鲲鹏。和“决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两者谁更逍遥?读过《逍遥游》的朋友.也许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因为庄子对“逍遥游”给出的定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与“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它们的飞行至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所以它们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逍遥》以鲲化为鹏而“图南”开篇,这与题意及收篇的“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自晋郭象《注》到令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都未能对此作出符合庄子原意的令人信服的解说。通过对《逍遥》文本结构的读解,并结合《庄子》全书中关于“游”的思想的考察,提出以下观点:鲲鹏不是“逍遥游”者,不是庄子理想的人格形象,而是庄子要否定对象;蜩、学鸠与斥Yan不是像有些学者认为的是“下土”、“世俗的人”或“侏儒之群”,它们是庄子心目中的“游”者,是庄子肯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一、主旨延伸如《庄子》一书,教材选入《秋水》和《逍遥游》,《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选入了《庖丁解牛》。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  相似文献   

4.
杨丽萍 《现代语文》2006,(3):114-115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张采民教授的《忘筌·梦蝶》,大作理论高深,基于资力我不能读透,但有一点使我感触颇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大鹏到蜩、学鸠、斥鴳等小生灵,从普通的凡人到宋荣子、列子这样的世外高人都“有所待”,都有所依赖,都需要这样那样的外界条件,都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顺从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无所待”而游于无始无终、不生不死的“大道”,才是理想中的逍遥游的境界。我以为,这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悖论。小生灵如蜩、学鸠、斥…  相似文献   

5.
在对《逍遥游》的解读中,蜩与学鸠大都是被嘲讽的对象:天地局促、见识短浅、自鸣得意、毫无自知。而大鹏却成了积极奋发、引人向上的意象。这种理解,不仅会导致文意中的许多矛盾,而且与庄子的本意也大相径庭,甚至于恰恰违背了庄子的本意。一、鲲鹏不但不为庄子所肯定,相反正是庄子所贬抑的对象尽管大鹏腾飞时气势磅礴、惊天动地,但是在南迁的过程中却显示了许多的无奈和被动。首先,它的起飞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六月海动”、没有九万里高度、没有“扶摇”之风势,也就无从上飞至九万里高空。耐人寻味的是,行文至此,插入了“天之苍苍,其…  相似文献   

6.
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之二虫又何知?”,对其中的“二虫”的理解,以往各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二虫”指的是蜩与学鸠,有的认为指的是鹏、蜩。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中关于获取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的方法的阐释,以及对‘二”、“虫”、“二虫”的考证和“之”字的分析,同时参考郭庆藩等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并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探讨“二虫”的具体内涵:“二虫”指的是“蜩”与“学鸩”。  相似文献   

7.
庄子《逍遥游》一篇中,写鹏之将南徙后,插入“蜩与学鸠笑之曰”一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而起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在“汤之问棘”之后,又有类似的关于“斥”的一节: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对这两节的理解,对这三种“小虫”的形象的分析,历来都较含混,影响最大者当数郭象。他在“蜩与学鸠”一节下注: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责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在“斥”下,…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文章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个光怪陆离、荒诞虚幻的意象。这也是《逍遥游》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仅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五中节选部分便有鲲、鹏、蜩、学鸠、朝菌、蟪蛄等拟人化并寄托了庄子思想的意象,也有彭祖、  相似文献   

9.
学界在讨论《庄子》文章风格的形成时,往往偏重于庄子生活的地域范围。其实,强调《庄子》的地域特色看似在"知人论世",但又把"知人论世"理解得过于狭窄,即只注重庄子个体的成长过程,而忽视了整个战国知识界的互动影响。庄子的姓氏、籍贯并不能判定庄子之学是"楚学"或者"宋学"。《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郭店简《语丛四》与《庄子》相近、相似的段落说明,《庄子》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广阔而深厚的话语资源。《逍遥游》中"鲲鹏寓言"的结构特征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庄子对战国社会流行故事的吸纳、改编、提升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怎样较好地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教本和读本,特别是怎样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使“教学两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人试谈八种处理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主旨延伸法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的精神,或叫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几篇文章,可能和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阅读时有共同的问题需要注意。这就有必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   如《庄子》一书,教本选《逍遥游》,《读本》选《庖丁解牛》和《秋水》。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侍”的,都不能达到所…  相似文献   

11.
<正>《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课文节选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即庄子极其巧妙地利用了古代关于鲲鹏的神话传说,赋予其全新而又非常深刻的意义。鲲鹏活动的世界是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这里,大鹏就是不为外物所蒙蔽、束缚的自由灵魂的象征。为了衬托出鲲鹏挥洒自如的逍遥游理想,庄子以天地间最大的物象——大海和天空为鲲鹏的活动空间。因为只有大海和天空,才能衬托出鲲之巨和鲲化为鹏的伟岸庞大,才能表  相似文献   

12.
<正>鲲鹏之名,最早见于道家学说《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两千多年来,鲲鹏的外貌形态与神奇异能令人心向往之,却永不得见。而今,这只独属于神话中的上古神兽——"鲲鹏",终于从传说走到了现实。2016年7月6日,代号为"鲲鹏"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运输机——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但"逍遥游"是什么呢?从古到今,虽然有很多解释,但是都没有将这个问题说清楚。笔者从"小大之辩"与"逍遥游"之间的关系出发,剖析《逍遥游》篇中的9个小故事,最终得出结论,"逍遥游"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首先对"逍遥游"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游"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是"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希望通过对"逍遥游"的阐释,让人们解除心灵的羁绊,重新找回内心自由而宁静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新高中《语文》一册中,对《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那么“游”呢? 我认为庄子言“游”有三层含义。庄子厌恶充满利害斗争的世界,厌恶功名利禄,厌恶一切人为之事。对蜩、学鸠、蟪蛄、斥安鸟的蔑视,对“鸟吃腐鼠”的讽刺挖苦,对“曹商使秦”的怒骂,甚至对人们眼里的圣人圣君也表示极大的鄙视。在庄子看来,正是这些圣人的作为才使天下不得太平,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跖》)圣人圣君是不足为道的,那么庄子欣赏什么呢?他赞美那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而重生轻利的古代隐士,曰:“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中国,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如儒家的孔孟、法家的荀子、韩非;墨家的墨翟;道家的老子、庄子等。其中,我最钟情于道家庄子的思想,庄子思想的核心是探索人生的快乐和修养,最能集中体现其思想的文章非《逍遥游》与《齐物论》莫属了。逍遥便是快乐的意思。那么究竟什么是快乐呢?庄子用大鹏、蜩与鸴鸠做了形象的比喻,让人难以忘记。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形,有几千里之大。鲲变成了鸟,叫做鹏。鹏的背脊  相似文献   

18.
庄子《逍遥游》"笑"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文章“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逍遥游》就是典范。它思想玄虚,意蕴复杂。曲折变幻,正论奇想,茫无畛际,是一篇趣味浓厚的奇文。在语言运用上更是虚实相杂、庄谐并举。历来治庄者,都十分重视它。 从《逍遥游》全文来看,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至“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至人无名”是本篇的寓言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纲。让人惊奇的是,这部分有三个“笑”字;第一是蜩与学鸠的笑;第二是斥 的笑;第三是宋荣子的笑。人们不禁要问.它(他)们为何要“笑”,“笑”的是什么呢?三个“笑”的含义是否有区别?《庄子·天下》说…  相似文献   

19.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含义,历来有许多种说法,且多从哲学和思想的角度来探讨"逍遥游"的具体思想意义。如果转换视角,从文本分析和切题的评点学角度来分析,并借用清代《庄子》散文评点名家刘凤苞的《南华雪心编》的方法和建议,从"逍遥游"三个字在文本中的出现,进而探讨其基本含义,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这样的视角,可以把"逍遥游"界定在"清虚之境",即"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无为其侧,寝卧其下"。  相似文献   

20.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