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名人理论为视角,借助微观史研究的方法,聚焦普通人的网络成名之路及其历史演变,阐释网络名声的累积、流通与变现。研究发现,在1998―2010年,网红多依靠“个人式”奋斗成名,个人的文学才能或视觉呈现是他们获得网络名声的来源。2010年至今,商业互联网时期的网红依靠“手工作坊式”或“机构式”“流水线式”的方式累积名声。两个阶段中网红与名声、利益的关系,以及网络名声的变现有所差异。网络名声的变现可以帮助普通网民实现阶层流动,但网络名声的生产与流通受到技术、资本和意识形态等结构性力量的影响。网络成名是普通人试图创造可见性和捕获注意力的过程。从互联网历史视角观之,网络名声生产、流通与变现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数字社会注意力制造与流通的变迁,网红的历史折射着互联网的商业史、平台史、文化史。  相似文献   

2.
大匠不巧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策划”,有段时间是个新生事物,但名声不是那么好.因为策划对象经常是媒体.比如,当时的策划名人中,有个“点子大王”何阳,吸引来很多求富无门的人,他也赚了钱.其中一次合作,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后坑李村农民李昌达慕名买何阳的专利,“点子大王”灵机一动,觉得光卖技术不过瘾,就给农民出主意,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招来数路记者,包括央视《东方时空》.新闻发布会后,《不买鞭炮买智慧,农民向何阳预订致富点子》的报道在一些媒体刊出.  相似文献   

3.
魏婷 《青年记者》2017,(20):27-28
名声传播无处不在,存在于各种传播形式之中.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是名声传播的新阵地,网络世界的名声传播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呢? 新的受众态度:外化、直接 互联网集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对名声传播来说,凭借网络不仅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地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只要利用相关社交平台就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人际传播.高度的交互性使名声传播能够保持高度的信息流动性与接收、传播方式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报》报道:已被警方逮捕、在重庆作恶多端罪行累累的黑社会头子封曼,此前却被当地某媒体大吹特捧,肉麻地封为“大山的儿子”,为他套上一顶顶绚丽的桂冠,罩上一圈圈耀眼的光环。原来,像众多不择手段地捞钱而致富的“成功人士”都舍得用不义之财来买名声买地位一样,这个一向欺压百姓鱼肉人民的劣迹斑斑的社会渣滓,通过拉拢腐蚀政府官员获取非法利益发迹之后,将行贿收买的对象扩展到新闻媒体圈子。此人敛钱容易,出手当然也大方,一次就曾送给某媒体负责人一辆轿车。被肮脏的金钱喂饱了的少数记者,自甘堕落,替魔鬼唱赞歌,…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镇江市中山东路新华书店经理朱清:今年我店“六一”的实际销售业绩已经超过去年同期,少儿书市一片红火,在这种艰苦的形势下,这一销售业绩的取得相当难得并分外宝贵。 “六一”,我店两台收款机同时开启收款,但交款的队伍还是排出很远,书店员工放弃休息,全部加班在一线现场为小读者们服务。平时一本一本买的,现在终于可以一摞一捧的买,平时舍不得买的现在可以尽兴买,因为“非典”不进书店无法买的现在则可以一次买个够:《冒险小虎队》系列、《神勇小虎队》系列、《神探马克》系列:上海人民美术版的“世界文化经典文库·青少年版”几乎涵盖了中外名著:《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记者与编辑,可以说是“卖方”与“买方”。记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稿件,总是希望编辑能“买”。有时为了说明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好,真有点象推销员;还有,记者总是喜欢把眼睛盯着编辑部,希望他们能“来料”加工;或者搞点“计划”内的,来个“包产包销”。然而,“产销”矛盾总是很突出,一条稿子发到编辑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被“买”下。近年来,有人说我们分社(编者注:新华社安徽分社)已开始出现“卖方市场”。这话言过其实,因为我们还有许多“产品”销路不  相似文献   

7.
光听说有身价百万的老板、歌星、影星,以及只要不腐败就可以享受到百万廉政金的政府官员,可是如今有的记也“身价倍增”,跨入到“百万富翁”行列。据4月16日《南京日报》报道:深圳报业集团的两名记近日“身价倍增”,有人叫嚣将以百万元价格买他们的人头。原因是他们在配合深圳市政府组织的  相似文献   

8.
CIO即便落得一个“不跟随潮流”的名声,也总比盲目上马IT项目从而把企业带入困境强得多。  相似文献   

9.
我先谈谈对民生新闻怎么看?从大的角度讲,民生就是社会,但是为什么不叫社会新闻?大家都知道,最近这些年来,社会新闻慢慢让人弄得名声不太好,特别是明星化,很多明星绯闻,弄得一说社会新闻大家都不买帐。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出“民生新闻”的理念,办一档节目,提倡关心人民的生活、关心群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收购NetScreen,Juniper走的是一条公司扩张的捷径,它的死敌Cisco正是依靠这条捷径发家的神话缔造者。通过收购,可以打击或消灭对手,可以得到研发人员及相关技术,可以拓宽产品线并迅速杀入相关市场,可以得到相关客户,可以是树立公司形象……所以,“买公司”就等同于“买时间”。  相似文献   

11.
胡健 《传媒观察》2006,(5):29-30
近年来,记变得不那么受人尊敬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这样令人汗颜的说法。一些曾经对自己的职业引以为豪的记,现在也自嘲为“新闻打工仔”、“新闻民工”。而他们的收入也同他们的名声一样,打了不小的折扣。  相似文献   

12.
妙文的缺陷     
善于写文章的,往往有生花妙笔。记得唐朝有位倒霉的王进士遭火灾,家无余储,正在狼狈之际,散文大家柳宗元慨然驰书,“将吊而更以贸也。”说王进士原先博学多才,不能出群士之上者是因为其家产甚丰;人们好廉洁的名声,不肯“道足下之善”而蒙受贿的流言。现在可好了,家当烧光,人们的疑虑也一扫而光,可以放心称赞,王进士因此能扬令名,“取显贵”。遥想当时惶惶然的王进士,忽而拜读  相似文献   

13.
在资本主义国家,几乎一切都是商品,都可以用钱来买。新闻机构用钱买新闻,由来已久。有人把报纸购买新闻都泛称为“支票新闻”。美英新闻学则是给“支票新闻”作了一个界说:一个新闻机构购买新闻事件的主角(或参与者)所撰写、口述的新闻故事(包括日记、自传等)的版权,独家加以刊登(广播)。因而可以说,“支票新闻”有广、狭二义。本文  相似文献   

14.
“隔山买牛”原为“隔山买黧牛”,愿意是说不见货物就成交。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无把握的行为。《华夏之声》节目开办之初,田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我们这些制作对港澳广播节目的人却从未去过香港澳门,则港澳的情况也了解甚少,因而常常自嘲“隔山买牛”.4年时间过去了,许多时候虽仍难免“隔山买牛”,然而我们却在自嘲的同阿始终在探索“隔山”办好“买牛”这件事。一、对受众地区社会入文环境的调查研究是“隔山实好牛”的准备《华夏2声))R要日益香港、澳门及珠江三角洲的广播节目,这一地区的受众懂况比较易条,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都舍…  相似文献   

15.
将近2000万台计算机被大大小小的“僵尸网络”所控制或控制过,这是个什么概念?这代表只要有钱,就能在网络上“买凶杀人”,雇黑客、买“肉机”,以百万级僵尸计算机的规模行犯罪之实。  相似文献   

16.
一位同行介绍经验说:“捉鱼不必都到河里去,可以到捕捞船上等,也可以到市场上买,省心省力省功夫,何乐而不为?”并说他哪篇头条是从某份材料里抠出来的,哪组深度报道是综合别的十多家报纸出来的……他发明一个词儿,叫:“网中捞鱼”。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工程》2006,(10):22-35
很多人,也包括很多企业都面对过“是买房子还是租房子”,“是买汽车还是租汽车”的选择。现在,我们又将面对“对买软件还是租软件”的新选择,因为“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简称SaaS)”势不可挡地来到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杨陶玉 《新闻传播》2009,(8):134-134
社会归属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们需要被别人关心、讨论、尊重或者是崇拜,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好的名声。这种构筑自身良好名声的行为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科学的管理体系.被称之为“信誉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八景”“十景”的说法,而且多数都有几百年到上千年的历史。齐河县历史悠久,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也曾有“齐城八景”之说,在今天齐河县的大清河风景区,亦有“八景”供游人观赏。“齐城八景”虽然名声并不很大,但颇具地方特点,其命名则与明朝一位以“孝义”载入史册的官员有关。“齐城八景”的由来齐河县建制于公元1130年,是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明代以前,齐河县有无“八景”或者类似的说法,史书并无相关记载。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今天,报纸可以不买,电视可以不看,广播可以不听,手机却不能不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