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房颤常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见于其他疾病及未发现有心脏病变的正常人。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的房颤患者可能高达1300万。房颤不仅常见,而且危害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异乌药内酯诱导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在介导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作用及对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DMSO)、异乌药内酯处理组(15μmol/L)、抗氧化剂NAC组(3 mmol/L)和异乌药内酯联合NAC处理组(Isolinderalactone 15μmol/L+NAC 3 mmol/L)进行实验。采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DCFH-DA法检测A549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变化,JC-1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关键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异乌药内酯能抑制肺癌A549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促进ROS积累,线粒体膜显著去极化,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水平而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抗氧化剂NAC与异乌药内酯联合作用后,与异乌药内酯单独处理组相比,以上各方面的变化水平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异乌药内酯能通过诱导细胞内活性氧积累,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从而促进A549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3.
由于大量塑料废弃物的排放和一次性口罩的广泛使用,所产生的微塑料(MPs)和纳米塑料(NPs)已被认为是有害物质,但它们对健康的具体影响仍不确定。本研究将荧光标记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注射到小鼠体内以确定NPs在体内的分布和潜在的毒性作用,通过动物活体成像发现PS-NPs在小鼠睾丸中有明显积累。因此,本文研究了PS-NPs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和对生精细胞的毒性作用及机制。通过雄性小鼠灌胃暴露50 nm和90 nm的PS-NPs后,其生精能力受到影响且生精细胞受损;在体外暴露发现,PS-NPs会影响精母细胞系GC-2的存活;利用RNA-seq进一步分析其毒理机制,发现PS-NPs通过铁死亡途径影响GC-2细胞;通过线粒体形态、Fe2+水平、脂质过氧化、线粒体膜电位和不稳定铁等方面评价了PS-NPs引起GC-2细胞铁死亡的表型,进一步明确铁死亡抑制剂Fer-1可以逆转铁死亡表型。随后,发现Nrf2在PS-NPs诱导GC-2细胞铁死亡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抑制Nrf2后可加剧PS-NPs诱导的GC-2细胞铁死亡。最后,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了Nrf2在PS-NPs诱...  相似文献   

4.
房颤的原因何在?房颤有哪些潜在危险?人们对房颤存在什么样的误区?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房颤患者众多,目前约有800万人罹患该症。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卒中归因于房颤。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转复成功后,血液动力学可明显改善,心脏排血指数可增加30%,可使病人临床症状减轻,心悸感消失,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改善。1 临床资料 两例病人,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4岁、50岁。均为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其中,1例病人房颤持续时间为1个月,1例房颤持续6个月。超声心动:1例左房径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机制及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方法 :利用食道心房调搏测定心房参数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 ,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A)及心房相对不应期 (RRPA)用药前后变化。结果 :阵发房颤 36例 ,服用胺碘酮后显效 2 3例 ,有效 7例 ,显效 6例 ,显效组与有效组ERPA无显著差异P >0 .0 5 ,两组与无效组ERPA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RRPA变化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ERPA缩短是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基础 ,胺碘酮有效控制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之一是延长ERPA ,胺碘酮无明显缩短RRPA作用。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 F)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统计并分析了近五年往院房颤患者160例,主要是探讨房颤的分型及临床特征。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7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4岁,平  相似文献   

8.
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种致命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是由亨廷顿蛋白N-端的多聚谷氨酰胺延长造成的。该病表现为纹状体中的中型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逐渐丢失。HD的致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线粒体在HD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证据充分表明了HD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此外,HD细胞中线粒体某些电子传递链复合物蛋白活性或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以及突变亨廷顿蛋白对细胞核基因转录的影响进一步引起了线粒体功能障碍。除了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改变,HD细胞线粒体的Ca2+稳态也发生了紊乱,且线粒体的氧化压力水平显著升高,进而导致HD细胞线粒体基因组DNA损伤。由于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HD细胞中线粒体的这些变化揭示了线粒体异常参与了HD细胞特别是HD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本综述将集中探讨HD中线粒体的一系列异常变化,为阐明HD的发病机理和HD治疗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实验法探讨穿心连内酯的提取工艺,以提取的内酯量为参考指标,考察了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影响因素。确定影响穿心莲内酯提取率的因素大小顺序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其最佳工艺条件为:60℃下,用1500mL75%的乙醇对100g穿心莲进行浸提2h,得622mg穿心莲内酯。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AF)是常见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外收缩,占第三位。正常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0.4%,有心脏病人中约占4%,而心脏扩大并伴有心衰病人中约40%。AF影晌患者心功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和住院次数,故AF的治疗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最近AF的非药物治疗领域取得可喜的成绩,本文就AF介入治疗作一简要综  相似文献   

11.
苦参总碱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参总碱(Tital Alkaloid of Sophora Flavescens,TASF)20mg/kg,40mg/kg能明显对抗鸟头碱20ug/kg,BaCl2 2mg/kg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大鼠的室性心律失常.TASF也能明显对抗CaCl2-Ach(CaCl20.6%+Ach 0.0025%)混合液10ml/kg诱发小鼠心房纤颤或扑动.大鼠心电图(ECG)试验证明TASF有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TASF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罹患人口约1%,其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已达7%~8%,房颤除引起临床症状和影响生活质量外,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最严重的是脑栓塞。在美国每年的发生率是4.5%,在所有中风病人当中,有15%是由于房颤所引起,在80岁以上的个体中,房颤是独立致病原因,而且房颤所致的中风症状更严重,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槲皮素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损伤的治疗解毒作用及其机理。创新要点:首次发现槲皮素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有治疗作用,并且首次发现Prx和Trx家族参与其中。研究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含量,并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4.羟基壬烯醛(4-HNE)含量,并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肝组织中Prx1-6、TrxR1/2、Trx1/2、Nrf2和HO.1的mRNA表达情况。重要结论:CCl4造模成功后口服槲皮素对其造成的急性肝损伤有治疗作用,给药组小鼠血清中的转氨酶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下降,通过MDA和免疫组化分析其机理可能和保护氧化应激损伤有关,通过实时PCR分析发现CCl4抑制了抗氧化酶Prx家族、TrxRd1、TrxRd2、Trx1、Trx2和Nrf2及其下游HO-1的基因表达,而槲皮素可以逆转CCl4降低的这些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以穿心莲茎杆粉末为原料,采用超声波震荡法来提取穿心莲内酯.方法:实验人员针对三个实验因素分别设计了三个实验水平,包括:(1)超声波振荡时间因素设计了20分钟、40分钟、80分钟、120分钟;(2)原料与溶剂体积比因素设计了1:5、1:10、1:15、1:20;(3)四种不同溶剂提取:水、75%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通过比色法测定提取液的光吸收值,并进行比较,选出最佳的提取方法,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最理想溶剂是75%乙醇,固体粉末与溶剂比为1:20,超声时间控制在40分钟的提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房颤是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为异位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且多为持续性。健康人亦可偶发房颤,称为良性发作性房颤。房颤一经出现,对心功能影响尤为严重,因为此时心脏失去了整体收缩的能力,各部分以极快而细的乱颤代替了心房有效统一的收缩。同时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以致心室血液充盈不全,心输出量减少,冠脉供血不足,加之心脏工作量和耗氧量的增加,故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容易引起心绞痛或心衰。病人感到心悸、不安、头晕、。此外,房颤发生后,心房内一部分血液容易发生停滞,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以引起周围动脉栓塞。体检时,可发现心率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度不一,脉搏强弱不等。心率快,每分钟可达120—160次,并有脉搏短绌现象。其形态特点大致相当于祖国医学促脉或代脉范  相似文献   

16.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危害极大。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房颤最常用的策略,但是药物治疗因其有限的疗效和潜在的副作用而面临挑战。导管消融术作为一种替代方案被广泛用于治疗房颤患者。然而,由于房颤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仍然很高,尤其是持续性房颤。因此,何种消融策略是最优的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模型具有可重复操作、低成本、低风险和灵活可控等优点,不仅可以在同一模型上预测不同消融策略的结果,还可以找到最佳的个性化消融靶点供临床参考。本综述总结了三维计算模型仿真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进展,从早期的迷宫术或环肺静脉隔离术到基于特异性底物的个性化消融方式。最后,我们总结了目前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易错类型:(1)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易错点主要是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区别。(2)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易错点有细胞的结构特点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3)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动物细胞的结构:其中易错考点主要有:植物细胞中主要的细胞器、动物细胞中主要细胞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器。(4)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其中易错有: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区别与联系。(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易错点有细胞核的结构、染色体与染色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1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构成比及相关疾病随时段的变化趋势,栓塞状况,抗栓治疗情况。方法:入选近10年(1998年~2007年)住院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1380例(合并房颤51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者510例,瓣膜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占32.2%,非瓣膜性心脏病占67.8%。栓塞病例26例(5.0%)。使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480例(94.1%),使用华法林14例(2.7%)。结论:房颤随时段推移,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三七叶皂甙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三七叶皂甙(PNLS)20mg/kg、40mg/kg能明显对抗乌头碱20ug/kg,BaCl22mg/kg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大鼠的室性心律失常.PNLS也能明显对抗CaCl2-Ach(CaCl2 0.6%+Ach0.0025%)混合液10ml/kg诱发小鼠心房纤颤或扑动.PNLS对大鼠心电图实验,证明有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PNLS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由于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顺铂(DDP)等一系列DNA损伤诱导剂一直是卵巢癌、睾丸癌等恶性肿瘤的重要临床治疗药物。然而,临床上出现的耐药性是限制该类药物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药物增敏剂可以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性,从而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从上市药物中发现潜在的化疗药物增敏剂,并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通过系统筛选,我们发现戒酒药物双硫仑(DSF)可以增强DDP的抗肿瘤活性。通过JC-1染色、碘化丙啶(PI)染色和蛋白质印迹等实验证实DSF和DDP的合用可协同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通过RNA测序结合基因富集分析(GSEA)以及免疫荧光等细胞生物学实验,我们发现DSF协同DDP抗肿瘤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DSF通过抑制范可尼贫血(FA)修复途径使肿瘤细胞更容易发生DNA损伤,因此可对包括铂类化疗药物在内的引起DNA损伤的药物产生增敏作用。我们的这项研究揭示了DSF在增强DDP抗肿瘤作用方面的潜在机制,为临床治疗中的DDP耐药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