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闻传播理论界,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内涵的区别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媒介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进而让新闻理论的论述开始慢慢清晰起来,新闻理论的类型之间的区分也更加明了,对于"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界定也开始变得明确起来。所谓的"硬新闻"就是指实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而"软新闻"则是代表着对于实效性要求并不是非常高的非事件性的新闻,也就是说,当前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实效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来区分和界定的。对于新闻实践而言,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内涵,对于新闻报道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硬与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在硬新闻的写作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一些软新闻的写作手法,则无疑会使硬新闻像软新闻一样引人入胜。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味轶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新闻”所用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不像硬新闻那样在导语、正文和结尾方面有一定的规范,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等多种手法。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4.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们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闻铁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既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性手法,也可讲故事、画图画、说明原委,既允许传播信息,也允许渲染事物,因而更加耐人寻味,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中,“软与硬”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不能为软而软或为硬而硬。以辩证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分析新闻评论的“软”“硬”特性,对于转变观念,促进新闻评论写作改革与创新将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新闻娱乐化,是指一种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的报道方式。其特点是在传媒报道中减少严肃新闻和硬新闻的数量,将名人趣事、暴力犯罪事件、体育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要点;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吸引力,不遗余力地强化事件的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说软新闻     
一 什么是软新闻?有同仁认为“新闻性差一点就是软新闻”,笔者不敢苟同;也有人说“软新闻主要是指文化娱乐类新闻”,也有失偏颇。笔者的看法,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硬新闻主要是反映较为严肃、政治色彩较浓的题材,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工作性;软新闻主要是反映轻松活泼的题材,着眼于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从实践来看,爱读轻松  相似文献   

9.
前一段时间,国内新闻界有人在论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时,提出了新闻“硬”与“软”的问题。他们指出,为了强化新闻的可读性,可以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使其以更为亲切可人的面孔出现在受众面前。于是,便进而引出了一番“硬新闻”与“较新闻”的议论。笔者以为,对于军事新闻传播从业者来说,关注这个问题,并结合军事新闻传播的实际进行认真思考,对搞好军事新闻宣传的改革,提高军事新闻宣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讨论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并把握所论问题尤其是所使用概念的基本含义。对“硬新闻”与“软新…  相似文献   

10.
正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有一些专题策划,通过多方位集中报道某一件事情,从而使得读者对该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往往在新闻策划中,会遇到一些题材主题很"硬",也就是说缺乏一般新闻所具备的可读性,如何让这样的"硬策划"实现"软着陆"?下面,笔者以《山西农民报》2014年3月21日推出的一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策划报道为例,解析"硬策划"如何实现"软着陆"。策划的内容设置因为本次策划定位是做一份指导乡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用手册,所以内容上肯定是侧重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很硬的内  相似文献   

11.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李振合 《新闻窗》2010,(3):39-40
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综艺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  相似文献   

13.
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销"和"硬销",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传播哲学。硬销是一种仅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目标如何实现、给人以气势逼人或强大压力的传播;软销则是一种兼顾对方感受、顺应其个性风格、满足其需求或助其达成目标、赢得信任的"合作式"传播。硬销是更偏重物质(行为)的传播;软销是更偏重精神(话语)的传播。行为传播中也有软销;话语传播中也有硬销。软销与硬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又相互消解。简单将政治传播分为软销与硬销也有其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活鱼"不常有,批评非常态,记者站天天面对的是最不易引发读者关注的地方成就性、工作性报道——硬新闻!如何把"硬新闻"做"软"做"活",是检验驻站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方式,努力锤炼采写"硬新闻"的能力,紧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大局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是提升记者站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孟再励  李家连 《新闻界》2013,(18):78-79
<正>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比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报道,地方一般性会议和领导人活动、地方规章的报道等。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除了刊登政策法规原文外,还必须做相应的报道,如果报道角度不新,写法不活,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策划《萧山区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列报道为例,就"硬新闻"如何实现"软着陆"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17.
姚燕青 《青年记者》2008,(14):23-24
新闻的分类形式有很多,从新闻和读者的关系来看,可以把新闻分成硬新闻与软新闻.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软新闻是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虽然不同的受众在不同的时期对新闻有不同的需求,但总的来说,受众总是在对硬新闻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需要软新闻.因此,硬新闻是新闻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直来,晚报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因此不少人认为"硬新闻"是晚报的大忌,晚报的经济报道也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硬新闻"成为晚报读者所必需。那么,在报道时,如对经济"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不但不会影响晚报的风格,反而使晚报成为经济"硬新闻"的有效载体,从而也更有效地体现新闻报道的多样性特点。一、晚报经济"硬新闻"软处理的条件现有的条件表明,晚报已具备了经济"硬新闻"软着陆的起码条件。经济"硬新闻"已成为晚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采编人员素质提高。采编人员对经济新闻有了更敏锐的感觉,特别是新一代的采编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经济现象和事件有着更深的体会,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因而由他们来操作经济"硬新闻",往往能与读者贴近。  相似文献   

19.
“软中有硬”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3月同新闻界部分同志座谈时。针对当时新闻改革中出现的新认识谈的一个观点,强调的是要正确处理好“软”和“硬”的关系。一晃40年过去了,重温当时的背景并联系当前新闻改革的实际,颇觉有重提这一话题的必要。 软,指新闻或新闻节目的可读(受)性、社会性,硬,指其指导性、思想性,这在新闻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软中有硬”这一提法虽然始于毛泽东同志。但用“软”和“硬”分别表述这类意思却更早些。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把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所谓硬新闻,即指那些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以反映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中的重大情况为内容的新闻;而软新闻则指那些人情味较好,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新闻.但我认为,真正好的新闻是无软硬之分的.这一观点,在读了陈国忠等采写的通讯《罗小红帮了省长一个忙》(《中国青年报》1996年6月17日头版头条)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