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这是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一节展示课。上课伊始.盛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词与诗的不同,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特点;接着.让学生把词读通读顺.再依据书本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词意串联起来:最后,通过扩展想象把词读“胖”,又通过概括提炼把词读“瘦”。就在这由“胖”到“瘦”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词意境的理解和体味。阅读这一教例.将会给我们的诗词教学扣‘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2.
在福建省第二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上,龙岩师范附小廖椿彪老师执教《白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效果显著,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他对电教媒体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1.激情入境。上课伊始,廖老师在投影屏幕上打出第一课时学过的一些重点词,让学生齐读,并提问:“哪一个词最能反映戈壁滩的特点?”学生回答:“浑黄一体。”老师紧扣这个词问:“‘浑黄一体’到底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请同学们看银幕。’老师播放投影:茫茫戈壁,飞沙走石,狂风呼啸。老师读:“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深明此道,教学中他总是让学生掌握学法。以字词教学为例,他绝不满足于使学生懂得一字一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从读中“悟”出理解词义的方法。现撷取于老师《惊弓之鸟》教学片断,略作评析。师:读书还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怎样理解词语呢?主要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评:说之不足,补之以写,向学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下面学习的重点,需要务必注意。师: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只要认真去读,…  相似文献   

4.
要让低年级学生透过课文内容理解、学习好词佳句,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利用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目的。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意洋洋”与“伤心”两个关键词,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公鸡情绪变化的这两个关键词语,然后再请学生从读中找出文中写公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啄”个小小的“洞眼”看文本.紧扣“情义”一词.围绕文题、文眼来理文路,品文采.教学中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朗读.注重有特色的句子让学生加以品味.让学生的情感随文跌宕起伏、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化感情。学生轻松自由地穿行于长文之中.  相似文献   

6.
一、直释“给予”,导入课文 1.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板书:给予)谁能来读准这个词?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2.今天我们要读的一个故事就是关于“给予”的。那么,到底是谁给予谁,给予了什么呢? (“给予”,是课文的文眼,从正音、释义入手,让学生学得扎实,理解到位。) 二、紧扣“给予”,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教师板书“心愿”,引导学生理解“心愿”,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2.你们想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3.补充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把“亮”字写漂亮的。谁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要把“亮”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书写练习:在书上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两个。“亮”字原本读四声,但在“月亮”这个词中读轻声。读词:“月亮”。4.齐读课题。读完这个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月亮为什么有这种心愿?)(设计意图:从…  相似文献   

8.
思考之一:要走进文本,切莫“雾里看花”[反例《]赠汪伦》一课的教学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像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合唱一曲《朋友啊,朋友》。[点评]从课堂教学看,很“热闹”,看投影、表演、画画、听音乐等,语文课成了一个联欢活动,让人眼花缭乱。老师没有让孩子沉下心去,让孩子走进文本,只注重形式,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收获很少,忘记了“本”。[正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课的教学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第二步,读练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2.在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3.在 ̄ ̄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第三步,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词)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2.请将4个...  相似文献   

9.
何谓“视听六读法”?视听,指运用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富,激发其学习兴趣。六读,即读通(读正确),读懂(初知内容)、读会(初悟诗的意境)、读熟(读出情感)、读精(理解诗中精要词句的意思)、朗读(感情背诵、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视听六读法”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听录音,学生初读;看灯片,了解内容;借投影,理解诗句;图、乐结合,领悟意境;配乐朗读,体会情感,观看灯片,感情诵读,入情入境。采用“视听六读法”可达到以下效果:一、激发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视听六读法”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  相似文献   

10.
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浅显 ,贴近儿童生活 ,富有儿童情趣 ,对儿童有吸引力 ,可读性很强。那么教师如何凭借教科书 ,对那些直接影响课文内容的字、词、句作点拨引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其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看一看 ,让学生感知事物的立体性进行直观理解。在课文中 ,有些词句表述的事物具有直观性特点 ,如形状、颜色、动作等 ,教师可将文字描述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 ,紧密地与字、词、句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头脑里呈现出二者统一的形象。如讲日月潭美丽的时候 ,在理解“碧绿”、“圆圆的”、“弯弯的”、“倒映”时 ,让学生看彩色…  相似文献   

11.
词语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8课)一课的词语教学读演结合,促进理解,妙趣横生,成为中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与训练的典范.一、整组词语,“境”中理解初读阶段,于老师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然后,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相似文献   

12.
王卫红 《福建教育》2007,(12):55-55
拜读了李吉林老师《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实录,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李老师除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景美、文美外,还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理解“欣赏”和”观赏”这两个词时,她采用比较辨析法:先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桂林山水的画面,再回扣课文问学生“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从而引出新词“欣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义;再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学生回答“观看”,李老师以“观看桂林山水,也可以 ,  相似文献   

13.
词和句的训练是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在低年级尤其要打好基础。如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我们来看白晶老师教学《画鸡蛋》第二自然段的片断。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达·芬奇开始画鸡蛋时是什么态度? 生: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达·芬奇为什么“不耐烦”了?在上下文中找一找,从哪里看出来“不耐烦”?〔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生:他认为画鸡蛋太简单了。 师:请注意,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读读书。(生读)  相似文献   

14.
一、推敲学习语文,自然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这是语文教学之本。窦老师执教古诗《游园不值》便紧紧抓住了这个根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她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不是简单地就词解词,就句论句,而是让学生反复“推敲”。所谓“推敲”,其用意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理解,它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比较、品悟,这是一个思维和情感都必须积极活动的过程。窦老师在上课伊始,以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引入“推敲”的典故,告诉学生学习古诗应当好好地推敲诗里字词句的意思。接着,在教学《游园不值》时,窦老师时时处处注意引领学生推敲该诗用词的精妙。如学习“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印”,窦老师让学生比较为什么会是“印”,而不是“踩”;学习“怜”字,窦老师向学生讲述了叶绍翁在写这首诗时考虑是用“怜”还是用“嫌”的故事;学习“小扣”一词,窦老师让学生模拟“小扣”是怎样扣;学习“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窦老师让学生探究“满”和“一”是什么关系,并用陆游的诗《题临安初霁》中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中的“遮”与“关”相比较,体会“关”的妙用。窦老师解读字词,不只是停留在对字词意思简单的解读上,而是将字...  相似文献   

15.
一、尝试“问、读、划”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老师课前备课时,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陆小亮无论到哪,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二、老师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朗读、默读的技巧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老师们都能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让学生读中感知,读申晤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成了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本无可厚非,但许多老师让“有感情地读一读”只是停留在布置任务式的表面要求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其结果是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  相似文献   

17.
“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其特点是以读为本,寓讲于读中。它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读,减少教师繁琐的讲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吸收、鉴赏能力;有助于打破旧的教学程式,改革课堂结构。现分别举例如下:一、“以读代讲”。以读代讲就是以读来代替讲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用得好,为了突出其妙处,教师用减词、加词、换词的办法与原文对比读,通过比较鉴别,让学生品其意味,得其精华。改变原文对比  相似文献   

18.
一老师的词语教学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读懂了哪些词。于是学生一个个举手回答说:“我读懂了某某词,  相似文献   

19.
张亚华 《湖南教育》2004,(10):38-39
创设情景播放瀑布的声音,如浪涌沙滩、风吹松林的声音。学生自由发言,发挥想像力;老师以简笔画出高山上的瀑布。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生字要多读几遍,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分小节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无论是评价的同学还是被评价的同学,老师均让他们再读)理解意境你最喜欢哪一句,就把哪一句多读几遍,比一比:哪位同学读得最流利?指名读最喜欢的句子。结合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所选的句子,机动安排如下学习顺序。理解: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从“叠叠”一词悟出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次 ,特级教师斯霞给学生们讲“饱满”一词 ,让孩子们造句 ,有的学生说 :“菜籽长得很饱满” ,有的说 :“稻粒长得很饱满”。看来学生们对“饱满”一词的本义均已掌握。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掌握这个词的引申义呢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 ,突然转过身来 ,面带笑容 ,两眼有神 ,问道 :“你们看 ,老师今天的精神怎么样 ?”这时 ,学生们立刻答道 :“老师的精神很饱满 !”斯老师用自己的体态语言 ,不但十分巧妙地使学生对“饱满”一词的理解 ,从本义扩展到引申义 ,而且使学生对这个词记忆深刻 ,永远难忘。可见 ,教师的一举手 ,一投足 ,一个眼神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