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第一版是报纸的面孔,怎样使这张面孔显得更生动更漂亮,尤其是怎样让读者在要闻版上读到更多更新的内容?我们有三点做法: 首先,认真筛选,精编一些看似寻常的经济活动报道,报出新意。一些商店开业、企业兴办第三产业等粗看并不是重要消息,经过加工成了引导人们认识市场经济作用的稿子。敢闯敢冒的新观念,冲破了原来墨守的那套经营管理的成规,带来经济活动的空前活跃。去年,一  相似文献   

2.
政府经济期刊如何做到"美亮活"吴晓山,李金萍,许统豪经济期刊不同于文艺类、休闲类期刊.它的特有属性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即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怎样使政府经济期刊办得既不板着面孔又不流于游戏调侃的书摊杂志?1994年以来,我们在办刊中积累了一些体会,集...  相似文献   

3.
《声屏世界》2012,(8):37
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底,大型"敢性挑战100天"的网络活动在中国最大的年轻人网络聚集地新浪平台展开。在活动期间的100天内,连续发布"敢性挑战",邀请年轻人完成挑战,上传并分享自己的敢性故事,让雀巢咖啡的敢性精神传递。雀巢咖啡市场总监何文龙表示:"我们坚信中国的年轻人需要拿出勇气把握自己的人生和梦想,活出内在真实的一面,释放更完美的自己。我们希望这次‘活出敢性’活动可以赋予他们归属感并使其成为盛大社交网络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新闻写得更具有可读性,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各级党报为了吸引读者,纷纷采取改版、鼓励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等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如过去呆板说教的面孔有所改变,新闻短了,时效强了,信息量大了。但是,长文多、短文少,反映领导活动多、反映群众生活少,文章多、图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对党报的印象,概括起来有三多:一是领导讲话、活动多;二是工作总结性的表扬稿多;三是板着面孔教训人的语言多。由此形成了党报生、冷、硬的面孔,缺少应有的亲和力,人们不愿看党报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党报要吸引读者,让广大读者感到可亲、可敬,就必须切实增强亲和力。在这方面山东《菏泽日报》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既要求新,更要求深。到这种境界,需要新闻工作者有深入扎实的采写作风,有勇于吃苦、敢打硬仗的爱岗敬业精神。应该指出的是,现在.我们的一些记者,特别是一些阅历不深的年轻记者,容易浮躁和满足于一知半解,沉不到火热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之中,只凭参加会议,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尤其对所抓的问题不作  相似文献   

7.
做到精而不滥、重大而灵活,这样领导活动报道就能够更好看一些,也能更实际一些,达到领导和普通受众双重满意,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那么具体说来,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结合实践经验,借鉴各种媒体在这方面的好的做法,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怎样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新闻规律来做好领导活动报道。  相似文献   

8.
陈端 《新闻传播》2004,(8):13-16,18
作为拓展市场、联系受众、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媒体活动的策划已逐渐为国内媒体所看重,并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成功的活动策划,确实给媒体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回报和经济回报,而在纷纷攘攘的活动策划背后,也存在着一些理念和实践上的误区,使媒体的一些活动不能尽如人意。如何认识媒体活动策划,媒体活动策划的意义和目前存在的误区是什么,怎样开展成功的媒体活动策划等等,都是学者和业者比较关注的话题。大家关注的,就是本刊关注的。这时汇集的,就是一些专家、学者及从业者的一些思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党全国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经济宣传已成为报纸宣传的中心内容。作为一张县报,怎样围绕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来搞好经济建设方面的宣传呢?我们觉得,加强经济宣传,不光是多报道一些生产情况,增加一点经济报道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报道质量,增强宣传效果。要做到这点,我们  相似文献   

10.
沈王英 《新闻实践》2005,(10):35-36
现代广告中,各种文化要素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文化与广告的结合,一方面是作为经济活动的广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日常生活文化化的一种体现。对文化表现元素的猎取,使广告的经济因素有了出色的包装,经济的硬性销售被文化的软性宣传掩盖了。今天的广告已经尽量冲淡了商业气息,总是以一副清新自然的面孔出现,以期达到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1.
张志宏 《新闻知识》2003,(11):45-46
《商洛日报》是商洛市委机关报,近年来我们在探索办好要闻版、弘扬主旋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针对地方党报要闻版会议报道、领导人活动报道充斥版面,报纸板着面孔、死板老套、要闻不要、要闻不新等问题,积极创新要闻版,着力在可读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党报的亲和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党报的印象,概括起来有三多:一是领导讲话、活动多;二是工作总结性的表扬稿多;三是板着面孔教训人的语言多。由此而形成了党报的生、冷、硬的面孔,缺少应有的亲和力,人们不愿看党报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提出了新闻宣传要“三贴近”的要求,并身体力行,制定了改进领导同志活动报道的具体意见,这是我们推进新闻改  相似文献   

13.
谈起时政报道,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冗长的会议报道、繁复的领导活动、枯燥的文字表述等等。其实,时政报道绝对不仅仅是这样的面孔,它不仅要有重要的资讯、深刻的内涵,更应该有生动活泼的面孔、亲和感人的文字、针砭时弊的责任和指点"江山"的作用。时政报道转变思路、改变文风的空间很大,可以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要把时政报道的触角伸向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切中时弊,把脉问诊,让时政报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读性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不乏"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的面孔,形成了"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痼疾.突出的问题就是数字过多.经济离不开数字,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同时又是十分枯燥的.一些经济新闻就是数字的罗列,不但淡化了数字的功能,还让读者感到乏味.  相似文献   

15.
著名报人赵超构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那么如何让这张面孔生动起来,更有看头,是增加报纸受众群体、提高报纸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6,(1)
老人像背后的品位个性──《金秋》杂志一瞥文李星有人说,一份杂志的装帧设计,就像一个人的衣着面孔,它将给人留下对它的第一个印象。这话一点不假。但我要强调的是,一份杂志的装帧设计,比一个人的衣着面孔常常更重要,因为前者比一个人的衣着面孔常常更能反映它的个...  相似文献   

17.
长云同志: 你在来信中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更生动些,更活跃些,更显得有血有肉?”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要把经济报道写活。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在题材上要“抓活鱼”,内容上要敢于触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形式上要改进生产,会议的老一套报道程式等。在这里,我想先谈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处理好报道中“骨头”和“血肉”的关系,力求使经济报道丰满一些,引人入胜一些。有些通讯员的来稿主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们好多企业报的主编和编辑,习惯于学大报的架势,会议报道、领导讲话、工作布置,占去很多版面,摆出一副说教面孔,要求职工应该怎样,必须怎样,把职工作为受教  相似文献   

19.
悵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一些重大境外采访活动和在特区、沿海、沿边举办的经贸、文化活动日益增多。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有利于记者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接受新事物。跨出区域天地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已成为同行们的一种共识。怎样在异国他乡,适应环境变化,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这是新闻工作者不断议论的一个新话题。  相似文献   

20.
我所编辑的检察日报的一个版面叫“面孔”,是一个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覆职故事为内容的人物专版,自2004年创刊以来,已经刊发了近600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履职故事.其中不乏名家,有被称为新中国立法工作“活字典”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主任顾昂然,有昔日的大寨“铁姑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凤莲等.还有一些是敢说话、敢监督的“明星”代表和委员,比如叫停跨行查询收费的黄细花代表,“公车改革第一人”叶青代表,紧盯国家财政透明度的蒋洪委员,等等.下面,我谈一下近十年来采写人物通讯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