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德教育是改造人,塑造人的一项系统工程。一般地说,一切社会的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都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该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习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使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最具价值困惑与挑战的教学任务,在保持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价值观念的同时,它还必须面对信息化浪潮下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事实以及这种事实背后的文化冲突。因此,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应仅限于道德教育如何对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作出的回应,而更应从道德教育的内在属性出发寻找其变迁的动力与合法性基础,尤其要考虑道德知识性质转型与教师社会形象变迁条件下的道德教育之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的道德认识如果与社会集体的行为准则相背离,就产生了道德认识差异。当今中学生中存在的道德认识差异,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对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消除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历史的、社会的、学生自身主观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四个方面。为消除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学校道德教育要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应从实际出发,应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免疫力,应做到人情入理,还要做到多方配合,道德教育与评价一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的过程,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理性人假设,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暗示,进行非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选择的过程中,具有不断调适的特征,大学生个体通过理性预期和博弈达到适应系统的目的,并形成稳定的道德价值观.高校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思想,积极创设各种道德教育环境,提供道德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增加对社会道德秩序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提升道德教育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过渡时期特有的新旧交替、矛盾重重的客观环境,必然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观心理因素的活动规律,使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及道德行为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误区。具体表现为道德认识上的偏激性导致对自己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具有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产生的怀疑,以及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等。分析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这些特殊现象,有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重视学生道德认识的有效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是学校全面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崇高目标的保证。实现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有效转化,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道德认识的有效转化。一、营造向善的道德氛围学校道德教育重视学生道德认识的有效转化,首先教育者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的行为进行及时的鼓励或者奖励,对学生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向善的道德氛围。在这种道德氛围中,学生体验到从事善行的愉悦,受到鼓励或者奖励时产生荣誉感,相反,受到批评甚至惩罚时产生羞耻感,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向…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实际生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道德教育,一般说来,是指教育者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施加道德影响,以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活动。然而,道德并不是孤立的现象,道德教育也不能凭空进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是与社会的其它意识形态特别是科学、宗教等密切相关的。弄清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道德教育的进行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科学与道德:科学是道相发展的推动力量。科学与道德教育:科学是道…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觉即人们对自身道德的自知之明,是生活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自觉反思、不断提高自身道德认识和道德责任,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意志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自觉是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育道德自我、促进道德自律、提高道德理想等功能。因此,应通过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先进道德经验、创造良好道德氛围等方式,提高公民的道德自觉意识,推动社会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双鸭山市教育学院程艳萍道德情感在思想品德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道德认识具有影响作用。道德情感可以促进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二是对道德行为具有动力作用。道德情感可以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王晓亚  刘秀艳 《文教资料》2013,(16):115-116
英国是一个不开设道德教育的国家,只对学生进行个人社会健康教育,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如何自律地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美国道德教育则是通过依法治教来实现学生的行为规范。由此引发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进行反思:如何通过感染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行、品性,道德教育应该从人性出发,同时施加一定的制度教化让受教育者自动自发地学会关注自身,关注内心,改变认识,提高对私德和公德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也各有主张,但在总体上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两个基本层次展开:一是对道德主体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二是促进道德主体德性的养成。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通过内化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经由道德实践外显为主体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的提高既是形成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检验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准。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与个体德性的养成相统一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借此才能达到道德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通常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当前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焦虑、无奈和痛心的恰恰是许多受教育者“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脱节”。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是教育者时常遇到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13.
道德人格并非天生自成,而是人们通过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并在自身努力修养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视的关注,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何谓道德的独特见解。道德是人自身潜能的实现,独立人格的养成。道德教育也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善,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自我的道德品质。在认识的方式上,弗洛姆反对客观主义的认识论,提出了体验性的知识的概念。弗洛姆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道德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如果对信息道德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信息道德教育应包含哪些内容等问题认识不清,就会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所以加深对信息道德内涵的认识,分析社会对信息道德教育的要求,探讨学生信息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提出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对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制定具体的、适宜的道德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实现由知到行的自然转化。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思维认识决定行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道德认识的形成是一个从道德知识获取到道德品质确立再到道德评价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 《教育探索》2005,(12):71-73
社会转型客观上将导致道德转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将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其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建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发展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叛逆性、前瞻性和享用性的特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需要考虑道德教育的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情境化和道德教育的互动化:  相似文献   

18.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有效的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形成的前提。现实道德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对此,必须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和开展道德实践,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任何对道德教育课程的探讨,都必须以确定这一课程的性质为前提。道德教育课程根本上是实践性的,实践性是道德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活动课程应是道德教育的主导性课程。对道德教育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主要是基于:道德的实践本质;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活动对道德发展、道德教育的独特功能。实施活动课程应注意: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促进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发展;贯彻兴趣和需要原则;应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实际参与社会生活中形成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道德人格并非天生自成,而是人们通过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并在自身努力修养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视的关注,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