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教学与仪器》杂志1993年第3期发表的《介绍两个自制的自然实验仪器》一文中的“人体触电演示器”,提出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提法无疑是正确。但介绍的“人体触电演示器”用于对小学生进行模拟触电实验的作法,本人认为有些不妥。 该文介绍的“人体触电演示器”安排在小学自然第六册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内容中进行实验,用以说明人体是导体,同时要注意安全用电,用这个仪器实验,确实能很好地证明以上问题。这是该仪器可取之处。但是另一方面,用该仪器对小学生进行模拟触电实验,对他们的心理和以后学习有关电的知识不利。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讨论热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问题,已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指出它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见《中国教育报》1996年4月12日)、“紧迫任务”(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见《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期)。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说:“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版)中也说:“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相似文献   

4.
FF4:烟花推销商(“牵你的手去感觉烟火最迷人的季节”《烟火的季节》)。4inlove:接线员(“失望是偶尔拨不通的电话号码,多试几次,总会回答”《一千零一个愿望》)。D戴佩妮:广播播音员(“外面正在下着雨,今天是星期”《你要的爱》)。刀郎:酒鬼(“那夜我喝醉了拉着你的手胡乱的说话”《冲动的惩罚》)。动力火车:恐怖分子(“当地球不再转动,当天地万物化作虚有”《当》)。A阿杜:英语教师(“Hello”《Hello》)。阿牛:动物园管理员(“无尾熊抱抱”《无尾熊抱抱》)。C蔡依林:美学艺术家(“人不爱美天诛地灭”《看我72变》)。陈冠蒲:富翁(什么都…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6.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7.
著名歌手韦唯终于抵抗不住“触电”的“诱惑”,已于近日“下海”拍电影。她将在长影新片《悲剧歌星》中饰女主角。《悲剧歌星》将以电影的形式披露歌星生活的内幕,影片集音乐、舞蹈、哲理  相似文献   

8.
《汉语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出版)在代词一章里谈到代词的语法特点时说:人称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只在书面上偶然有“生活在新社会里的我”、“受到表扬的他”这一类说法),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都“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刘世儒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的“词和词类”一章中说:代词“一般不常受定语修饰(但五四以后有了新发展,如‘英勇的他’)”。新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在谈到代词的语法特点时也说:“代词一般不  相似文献   

9.
1.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论语六则》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卖炭翁》3.还(xuan):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同“旋”,回转,调转。)《扁鹊见蔡桓公》4.止:止有剩骨。(同“只”,只有。)《狼》5.已: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同“矣”,了。)《弈喻》6.火:出门看火伴。(同“伙”,伙伴。)《木兰诗》7.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帖”,涂抹)《木兰诗》8.坐:满坐寂然。(同“座”,座位。)《口技》  相似文献   

10.
自两汉以来,人们较普遍地认为儒家在秦代始终是受到排斥、打击的。如贾谊说:“秦王(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新书·过秦中》)班固说:“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汉书·儒林传》)马端临说:“博士,秦官,……秦虽存其官,而甚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  相似文献   

11.
唐代以科举取士。在当时的京城长安,盛行一种“温卷”风气。如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唐之举人,先籍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自己的作品)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李白初到长安,受到太子宾客、大诗人贺知章的赏识,“全龟(唐代三品以上官员佩带的饰物)换酒”,盛情招待,惊呼李为“谪仙人”,还把他推荐给唐玄宗,作了翰林学士。杜甫受到尚书左丞韦济的赏识,也屡次上诗(《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相似文献   

12.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13.
李永先同志在《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的《司马迁是“揭露”“鞭鞑”和“批判”吕后吗?》(以下简称“李文”)一文,在评价吕后的问题上,对我们的拙著《<史记>的思想与艺术》(发表于辽宁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意见,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益。但为了探讨并弄清问题,我们愿意再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就正于李永先同志。李文认为:“司马迁对吕后这个历史人物是基本肯定的。”我们又重新读了《史记》的《吕太后本纪》《匈奴列传》等有关篇章,对李同志的这一看法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因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孟…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课文注释:“胡骑(ji):胡人的战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骑qi(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相似文献   

16.
新编《中国古代史(选修)》(91年人教版)第18章《隋唐文化》第2节“宗教、哲学和史学”中有一句叙述:“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外来宗教的态度比较开明,从西亚传进的祅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都受到尊重”。这一句话中的“祅(yāo)教”系“祅(xiān)教”之误。没有“祅教”,祅,读yāo,左边示字旁,右边是“夭(yāo)字,通“妖”,古代称物类的反常现象。如《荀子·天论》:“祅怪不能使之凶”。而祅教的祅,读xiān,本来只写为“天(tiān)”后加示字旁作“祅”。“祅”是该教所奉元神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所选《孟子二章》有些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本和教参的注释翻译又不尽正确,目前通行的有代表性的古文选本也说法不一,教学中照搬,容易出错。一、行拂乱其所为①《语文》注解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②《教参》的翻译是:“使他所做的事受到挫折。”③《孟子译注》(杨伯峻) 则意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④《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版)注解为:“行,名词作状语,译为用行动。”翻译作:“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落实字词,细审文意,我觉得以上注释均不正确。②③说把“所为”译作“所做的事”、“每一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中学语文》第六期上刊载有一篇题为《“黍”注质疑》(以下简称为《质疑》)的文章,对《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的“黍”字作了新的解释。《质疑》根据核舟长高应有的比例关系(2:1)以及艺人王叔远的微雕特色(“因势象形”)和《中华大字典》中在“黍”下有“玉蜀黍”的义项,得出结论说:“‘高二黍许’(按:原文如此)  相似文献   

20.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