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福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现状及关系.方法:对三所学校266名学生随机抽样,采用UCLA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人际信任、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高的孤独感.孤独感不存在年级、性别差异,但存在校际差异,福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师大学生.③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均比大二大三学生优越.大二大三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④师大学生相对于医大和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积极.⑤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孤独感和其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结论:人际信任、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不具有预测性;积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⑴大学生在总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只有大一与大二间差异显著。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大一最高,大二显著高于大三;⑵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消极情感呈极其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感、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积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正相关;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孤独感在二者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学院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孤独感的年级差异,分析各年级学生在应对负性情绪与孤独感时的不同之处.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孤独感量表(UCLA)对410名在校的医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个案访谈同时进行.结果:1.大三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其他年级(P0.01),大一学生的负性情绪量表分最低(P0.01);2.大四学生的孤独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结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孤独感和负性情绪存在差异,大三学生更易感到孤独,他们有较多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6所高校957名大学生体质现状进行研究,比较大学生体质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学生体质状况处于良好水平,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质在台阶指数、握力体重指数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质及各指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在体质总分上,二年级大学生得分显著好于其他年级;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各指标上,都呈现出大二、大三学生得分要好于大一和大四的学生,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文、理科专业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对425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考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在性别、年级、专业选择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情感性、适切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情感性、适切性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认知性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专业认同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较低。(2)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大四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程度较低,但大三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现状、特点及其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对商洛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共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自尊和社会支持方面呈正态分布,虽然有孤独感体验,但程度并不严重;在孤独感、自尊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性别、生源、学科性质、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上的差异,但差异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孤独感,自尊与孤独感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各个社会支持维度和社会支持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越高。被试的孤独感就越低。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趋于成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责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文科在幻想因子上显著高于理科。蒙汉族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积极应对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其他几个消极应对因子上,蒙古族大学生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和来源地差异。根据内蒙古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年级、专业和民族特点,引导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拓展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了解医学生群居中产生孤独感的原因和现状,以便更好地改善大学生因孤独感造成的心理疾病。经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对320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医学生群居孤独感处于中度;医学生群居孤独感在性别、独生子女住宿情况、年级等因素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医学生校内群居孤独感均数高于校外医学生。因此,医学院校应提高对医学生群居生活的关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孤独感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在孤独感、亲社会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上并不存在差异;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大学生的孤独感、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其教育理念,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孤独感;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能够准确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而可知,性别消解与群体再制是三者互构的机制原理。社会分工引发的社会性别消解了群体的生理性别,代之的是极为相似的社会性别。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参与程度等都会再制着孩子的理念,进而影响其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社会结构中的格局序列。  相似文献   

11.
李双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3):98-101
采用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913名不同性别、不同来源、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尊整体状况良好;不同性别、不同来源、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尊差异均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文科大学生的自尊比理科大学生更低且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意义.(2)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较高(44.5%);抑郁的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及城乡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大一学生抑郁状态高于大二、大三学生且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性.(3)大学生的自尊与抑郁呈统计学上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00名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①16.8%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②大学生的孤独感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孤独感强于女生,年级的孤独感从强到弱依次是:大三大二大一。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有显著性特点,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在学业自我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类型差异、学校类型差异以及城乡差异,具体表现为: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一和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的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理类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高职院校和省重点院校的学生,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得分又显著高于省重点院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编《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调查问卷》,对1 34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主要由学习情感性、学习自控性、学习互动性和学习自觉性四因子构成;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处于中等水平,学习自控性处于中上水平,学习情感性处于中等水平,学习自觉性处于中下水平;但在学习互动性因子上,男生、音体美专业、文科以及大一和大三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其他学生则处于中下水平;不同性别、专业、学科、年级学生在学习情感性、学习自控性、学习互动性和学习自觉性四因子及总分上均表现出不同的显著性差异。为了解决上述相关问题,研究尝试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此调查采用Loneliness Rating Scale孤独量表(Scalis,Ginter&Gerstein,1984)对洛阳市400名大学生的孤独感频度和强度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男女生在孤独感频度的颓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二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加频繁和强烈的体验着孤独.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和探讨初中学生孤独感现状,采用中学生孤独感量表方法,对川渝两地28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与城镇初中在孤独感的“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P<0.05)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P<0.01)2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初中学生在“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在各维度上均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因此,认为改善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保持亲子关系的完整、强化心理疏导、关注关键期教育,有助于降低或减少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  相似文献   

18.
师范大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基本情况为:(1)大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2)就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总体水平而言,女生比男生好;大三学生明显优于大二、大一学生,大一学生优于大二学生,大二年级是元认知水平发展的转折期.(3)优生、不良生在元认知总体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优生的元认知策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策略的评价、反思、调控水平明显好于不良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山东省某高校35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生活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3)文科类学生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理科和艺术类学生的生活质量;(4)大三学生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问卷,以四所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中文方向本科专业大一、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发现,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其专业认同水平并不高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年级比较方面,大三学生的认同水平低于大一学生。对此,高师院校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加大专业建设及宣传力度,以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