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复仇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学、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方表现复仇主题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都是写复仇故事,但二者在复仇动因、复仇者心理及性格等方面所表现的复仇主题存在很多差异,二者在复仇主题方面的差异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复仇是人类许多民族长期盛行的习俗,也是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有关复仇的文学表现,往往要涉及到复仇的方方面面,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复仇者)行使复仇行为的动机、他(她)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为此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3.
复仇有三个意义变型:复仇生活、复仇意识和复仇文学。复仇文学不断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使复仇的主题模式和结构模式从传统跨入现代的转型。《红旗谱》在继承传统复仇主题模式与结构模式的同时,实现了复仇模式的现代性变革,在复仇与革命的主题与结构里表达了丰富的历史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6,(3):45-49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历史小说《铸剑》有着相同的主题——复仇。从对两部著作的复仇情节的对比、复仇主题的深层透视、复仇意义的终极追寻等方面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两位文学巨匠对同一主题进行不同演绎的深层原因,进而挖掘复仇主题本身在两个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复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主题。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算是一个常见的内容,而在这些复仇主题的作品中,尤以女性的复仇最为壮烈与惨凄。《谢小娥传》就是一片典型的女性复仇故事,复仇故事完整,女主人公女扮男装,复仇方式独特,体现反传统的复仇文化。  相似文献   

7.
复仇,是人类古老的习俗与震撼人心的文学主题。在经历了先秦侠义复仇、两汉血亲复仇的历史行程后,歌咏复仇的呼声于魏晋南北朝文人作品中不约而同地转向了“侠少年”这一意象上,集中体现了文人诗歌繁盛期主体之于功业之念的关注,以及这种关注表现形式的渐趋模式化。由复仇主题及侠文学的角度剖析此间  相似文献   

8.
恩恩怨怨,是人类永恒的基本情愫。在西方,从古希腊神话,悲剧到莎士比亚剧作、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狄更斯《远大前程》、巴尔扎克《家族复仇》等,都贯穿着动人心弦的复仇主题,中国文学中也离不开复仇正义之光的烛照。马幼垣先生认为,“研究中国俗文学中的侠义人物,从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上着手,  相似文献   

9.
同情与宽纵复仇乃是古代中国礼教文化,人治社会的必然表现,首先,古代具有权威性的正史载录基本上是同情复仇和宽纵复仇,并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参照;其次,法礼悖左的焦点体现在复仇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它增大了复仇主题的反正统倾向,赞扬了个体以暴抗暴、伸张正义的精神;其三,中国古代的系列文学作品从人性的高度,揭示了传统社会中一些正直官吏的深层心理,反映了他们在不健全的法律下如何不违忤天理人情的努力及两难处境;其四,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古代复仇意识的浓烈与执着,中国古代的复仇文学正是基于深广的心理与民俗背景,其主题才会如此绵延广远。  相似文献   

10.
对复仇主题的跨文化研究,远不能与其历史地位和美学价值相称.韦斯坦因70年代曾注意到主题学研究应对有价值的主题的选取,引用了梵.第根的话:“至少母性的妒忌、血腥的复仇、尽职殉难之类,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尽管目前尚属罕见——可以对理解和阐释不同作家的天才和艺术以及读者大众情感的变化提供新的角度.”(《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复仇主题在中西方文学史、文化史上绵延久远,扩散与渗透力极大,其内在母题多重交织,又与许多重要的文学主题、母题交错相通,是一个值得深入发掘的永恒主题,这里仅勾勒提纲以求教方家.1.神话发端与史传肇始——初萌时期的轨迹与定势.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将原始人复仇划为三个阶段,古希腊传说中即可见其演变脉络.阿期琉斯为友复仇未扩大化,同意赫克托尔之父赎尸,如黑格尔说的“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奥德修向求婚者复仇也同意其赔偿救赎.上古中国殷族灭有易为先祖王亥雪恨显出了对复仇扩大化的偏爱;而阿尔泰亚为雪报弟仇,杀子后自缢,埋下了西方文化对复仇反思批判的种子.古代中国对复仇则是一面倒式的嘉许,复仇主体如刑天、精卫等均心志坚毅无所顾忌,开弱者复仇之先声.  相似文献   

11.
复仇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母题之一。梁斌的小说《红旗谱》贯穿着复仇的主线,它既有对传统复仇原型的遗传,又有其复仇模式的转变。前者反映着作家的“无意识”继承,后者则反映出作家对“宏大叙事”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2.
吴冠中先生认为:绘画艺术属社会科学,体现的是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因此,发展绘画艺术不能模仿或照搬,中国画的中西结合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与西方的艺术思维进行互补,才能真正达到本质上的结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后,复仇文学主题展示的复仇逻辑对法的僭越,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此种与扩大化复仇相联系的是复仇失当与错位。也说明在复仇作品的整体流向上,更多地吸收了六朝时代社会事件中的有关雪怨伸冤正义动机、激愤情绪导致的报复扩大化影响。族刑连坐,既反映了古代血族复仇的残余观念和野蛮习性,又延续扩展了这种观念习俗,其于复仇文学母题构成了一种"正反馈"关系。古人对此曾有反思和批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揭示复仇母题在《铸剑》,《伍子胥》,《复仇》三篇小说中形成的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考察它们如何以不同的情节模式和叙述模式来处理复仇母题,最终达成对传统复仇文本的主题和叙述方式的共同颠覆;分析复仇母题与三者文本深层结构以及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背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把握复仇母题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趋势和现代作家整体性文化心理的变迁。最后,文章尝试进一步考察复仇母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化,从而梳是出一条复仇母题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演变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中,诚实、忠义、信义、信用等都作为作家歌颂的主题。同儒家提倡的仁心与佛家的自律精神相一致。但当诚信观念被践踏时,便会催生出复仇这一承栽着人类恩怨的情感历程。这是因为当诚实与信义被践踏、被背弃时,受到伤害的一方基于被愚弄的愤怒以及被伤害的仇恨而实行报复,背信弃义的受害者往往会变成复仇主体,这样诚信观念与复仇主体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应置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抓住其古典性文化特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梳理并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情绪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全面真实地揭示中国古典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律。另外,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者、传播等方面,也具有与当代文学不同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7.
曹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6):32-34
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提出正显示了对话者本身的弱势地位。强势文化是不会与弱势文化进行对话的,它只会进行文化输出与殖民。而相反中国学者的这一主张正是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情况下的本能举动。其实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离不开与异质文化的相互交锋。当强势文化入侵或者被引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比较文学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进化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