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德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将德育融入学生的自身发展中,将德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将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将德育融入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将德育融入学生的智慧发展中,使德育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说教式的灌输、毫无滋味的接受,而是潜移默化的浸润,润物无声地发挥。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融入德育之中。文章试从中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和现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以及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等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生命是一切活动的起点,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的德育课程应当以润泽生命、人文关怀为己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并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使护生在关怀病患生命价值的同时学会珍惜自己.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职业  相似文献   

4.
声乐与育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德育融入音乐审美之中,使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把德育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使音乐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把德育融入作品时代背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把德育融入音乐教材内容之中,强化学生内在因素。把德育融入音乐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强化为人师表作用。通过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学校教育的统帅和灵魂。德育为先是指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学校德育需要先进教育价值观的引领,需要从生命的视角进行审视,需要创设生态的环境,需要积淀深厚的文化,需要弘扬崇高的精神力量,更需要"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落实。德育是学校的生命,只有将德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一切活动的起点,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的德育课程应当以润泽生命、人文关怀为己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并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使护生在关怀病患生命价值的同时学会珍惜自己,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培养人际调适能力和道德良心,以乐观进取的态度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不仅是保全生命的教育,更是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剖析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师情感染、文本对比、氛围陶冶”三种教学方法,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找好德育与智育的平衡点,以智育促德育形成,以德育推智育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课程,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是小学“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线。小学语文是渗透美育的重要学科,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那么,如何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呢?  相似文献   

10.
<正>课程标准认为,教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胸襟开阔,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一方面,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将学科教学融入生命教育,既丰富了生命教育的教学途径,增强了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又推进了学校范围课程改革的实施有了新做法,从多方面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老师们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组织的各项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滁州学院学报》2016,(6):99-101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基于美国的社会背景、学校德育背景提出了关怀教育理论。关怀教育理论强调学校德育要视学生为一个有生命的且完整的人,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真切地融入到德育学习中,充分发挥德育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关怀理论倡导用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对学生进行教育。它启示我们,学校德育必须把关怀教育列入整体德育目标体系之中,要营造充满关怀的学校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关怀中幸福愉快地学习和成长,在关怀中学会关怀。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无形的,它渗透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成为滋养学校教育生命的血液。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自身的特色,提出了“生态德育”这一理念。所谓生态德育,即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教育”或“自然保护教育”,也区别于传统的“人际德育”,  相似文献   

13.
王顺耿 《数学教学》2009,(11):25-27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人员聚集的场所(如学校)伤亡尤为惨痛!知识守护生命,数学课怎样渗透给学生一些可以守护生命的知识?怎样将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本文以校园遭遇突发性事件或灾害(如地震、火灾)时学生紧急撤离为例,运用函数知识,开发建立校园紧急疏散数学模型,贴近学生生活,将安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知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着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快乐,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安定。结合上海市安全健康校园、上海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结合上海市“公共安全行为指南”课程的试点工作,我们逐步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日常课程管理之中,开设了“守护生命”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5.
李新权 《教师》2024,(4):12-14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职责,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与教师更加重视德育。小学体育教师以跨学科的形式将德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体育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和生活习惯以及意志品质的养成。基于此,文章在介绍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之间契合性的基础上,对德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并立足于统一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延续性原则,从内容、形式、环节、场域四个方面对德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促进小学体育教学和德育的有机融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助力小学生磨炼意志、强健体魄、提高道德修养,以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从"以养为主"的生长形态,向"学养结合"的教育形态转型,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奠定扎实基础。学校必须加强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把德育融入和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一、构建育德机制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无时不有,无处不存,它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蕴含在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学校应牢固树立全员、全面、全程的育人理念,整合学校管理体系,组建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我校建立校长、支部书记为第一责  相似文献   

17.
正生命教育的理念现在已逐步深入中国的教育界,生命教育的实践也悄然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学开展。但生命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德育工作者,在一些学校甚至被当作"花瓶"高高供起,也因生命教育"无法量化"和无法"短期见成效"而被实质性地边缘化。泉州市培元中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生命教育之路,真正把生命教育融入到了校园文化之中,使生命教育不但具有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学校需要加大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力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应积极实施渗透式心理教育研究,将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就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教育导刊》2005,(7):F003-F003
广州市东环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环境教育和环境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校本着“增强环境意识、树立人文精神、培养环境行为”的办学理念,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之中,树立“三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境教育思想,形成了“以德育活动为主线,结合文明行为、勤俭节约教育,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环境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20.
德育视域下隐性教育的情境创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将德育的目标内隐于生活之中,将德育的过程寓于情境之中。它是淡化教育者角色身份的环境式、平等式、感悟式的教育,说到底是情境教育。情境教育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它是对环境教育的浓缩和升华,体现了教育者的创设意图和创设理念,彰显了德育的魅力和独有的价值。为了提高情境教育的有效性,创设的教育情境要体现目标性、任务性、评判性和全员性的特征,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关注教育者介入情境的方式、学生融入情境的方式和情境对学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