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九一七年,张勋带着几千辫子兵开进北京城,把被推翻了六年之久的宣统重新扶上了皇帝宝座。一时间,发诏谕,封官爵,遗老遗少翎顶纱袍,招摇过市,北京城头龙旗乱舞,光怪陆离,把个北京城闹得乌烟瘴气。复辟活动虽然以短命而告终,但它给人们留下的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封建皇帝,从袁世凯称帝到张勋复辟,短短几年间为什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复辟帝制的风波?袁世凯是个反革命野心家,而张勋其人,则不过是个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大肆实行其专制独裁统治,妄图实现复辟称帝的梦想。1913年3月震惊中外的“宋案”发生后,其反动面目愈加暴露无遗。面对袁世凯的种种阴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忍无可忍,毅然决定兴师讨袁,并由江西李烈钧率先在湖...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同志著名杂文《一种云》发表于1931年10月,这一年,正是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反动势力篡夺的第二十个年头。在这二十年中,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在国内,继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混乱之后,篡夺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的蒋介石反动派,公然对人民实行大屠杀,对工农红军和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 98页标题为《短命的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之说很泛见 ,但此说也很有问题。查“复辟”一词 ,其意为 :失位的君主恢复失去帝位。依照这个解释 ,无疑张勋应两度登上君主之位 ,而这显然与事实根本不符 ;1917年的复辟丑剧 ,张勋虽为主角 ,溥仪仅为傀儡 ,但张勋此前从未当过皇帝 ,也无从失去帝位 ,19 17年他一手制造的闹剧也不由他本人作皇帝 ,所以“张勋复辟”一说显属错讹。事实上张勋一直从事的是为满清进行复辟的活动。当他认为清室复辟时机已经到来时 ,便拥戴废帝溥仪复辟。正是由于张勋的逆天下潮流而动的丑行在 1917年溥仪复辟…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以后,曾经有两个打着“帝制”旗号而倒行逆施的政治小丑,一个是推行“洪宪帝制”的袁世凯,另一个是主持“丁巳复辟”的张勋。这两个政治丑角,都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黑暗势力的一种政治代表。只不过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更富于买办性,而且又在较长时期内控制了中央政权,因此给中国带来了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曾以译《天演论》为滥觞,鼓吹新学,批判旧字,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开辟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严译时代”。但是50多岁以后,他却同当时一批思想家一样,走上了思想蜕化的道路,出现了学界所谓的严复后期思想。这主要表现在:参加筹安会、支持袁世凯称帝、提倡尊孔读经、拥护张勋复辟、反对五四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等等。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8.
1917年丁巳复辟,张勋被复辟派尊称为“武圣”,康有为被尊称为“文圣”。复辟失败后,张勋一蹶不振,其他复辟派骨干也大都见大势已去,复辟无望,销声匿迹,惟独康有为一直不死心,仍不遗余力地继续策划复辟。康有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复辟派,仍坚持复辟,是因为他不仅有一般复辟派忠于清室,眷恋前朝,希图通过复辟成为中兴功臣的一面,而且还有一整套复辟的理论。他的复辟理论的核心,就是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虚君共和制,即君主立宪制。认为实行民主共和必使国家乱亡,只有实行虚君共和才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身死前后,倪嗣冲与张勋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立的演变。袁世凯死前,改张为安徽将军,倪为安徽巡按使,形成"一省两将军"格局。倪联合张勋为"洪宪"帝制作了最后的努力,并在袁死后一度屈从张勋。为改变处境,倪在"府院之争"中逐渐依附段祺瑞,与张日渐疏离。张勋策划复辟,二人走向对立。随着张勋兵败,倪恢复了安徽统治权。倪、张博弈源在个人利益的争夺,对北洋政局产生深刻影响,也彰显出地方力量的崛起与割据。  相似文献   

10.
民国年间,清遗民的复辟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清王室逊位到丁巳复辟是复辟活动的亢奋期。这一阶段,遗民复辟的核心力量是宗社党势力与隐逸于京津沪及青岛的遗臣,他们积极策划与发动各种复辟活动,至张勋复辟时掀起“高潮”。丁巳之后,遗民复辟活动进入消沉期,这一阶段遗民的活动主要是积聚复辟力量与寻找复辟外援,但皆以失败而告终。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方面利用溥仪与清遗民,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遗民复辟活动异化。溥仪与郑孝胥是这一时期“复辟”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政治意愿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  相似文献   

11.
拿破仑病了     
杰克到一所大学去学历史。第一学期结束时,历史课教授没让他及格。学校让他退学。然而,杰克的父亲决定去见教授,强烈要求让杰克继续来年的学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本文则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证实Tiunguy即“丰州”,解决了有关《行记》地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疑点,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吕浙  碧群 《初中生》2006,(5):45-46,36
《Who was the kidnapper》译文: 1.一天深夜,洛杉矶市G董事长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董事长的儿子被陌生人绑架了。绑匪开口要5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4.
15.
吕浙  碧群 《初中生》2007,(5):58-59,62
1. Detective Jim was told on Monday morning that Mr. White was killed at home on Sunday afternoon. At once he drove to Mr. White’s. It was difficult to drive on the wet street, because yesterday afternoon, it rained very hard. Through the rain lasted only half an hour, it was indeed heavy. 1.星期一上午,侦探吉姆得知怀特先生于周日下午在家遇害。他驱车前往现场。因为昨天下午下了大雨,道路湿滑,车子非常难开。虽然这场雨只持续了半个小时,但雨量很大。  相似文献   

16.
郑弌 《历史教学》2004,1(2):38-45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本文则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证实Tiunguy即"丰州",解决了有关<行记>地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疑点,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1. One night,Presiden(t′prezid!nt〕董 事长)G in New York City got a telephone from a stranger. His son was kidnapped by the stranger. The kidnapper( 〔kidn-p!〕绑匪) asked for $ 500000.2. The kidnapper said on the phone, “Post the money to me on the morning of the day after tomorrow. The address is No. 2 Newton(〔′nju:tn〕牛顿)Street,Charleston (〔t"a:lst!n〕查尔斯顿)City. The addressee (〔# -dre′si:〕收件人)is Thomson.”3. The kidnapper threatened(〔′$retnd〕 威胁),“If you call up…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