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常理之外,情理之中———谈《天上的街市》中的比喻王泽清我们都知道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例如:“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阵。”能不能倒过来比?说“猛虎像战士们一样”?常理情况下不能,但是,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开头就是这样。请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  相似文献   

2.
很长时期以来,不少的文学评论者和《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把“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划分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坛的两大派,即“人生派”与“艺术派”。都认为“创造社”的主要代表人物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是“艺术至上派”或“艺术无目的论”者。然而郭沫若本人却不同意这样的评论。早在一九二八年他就明确地表示过:“我不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一九四一年他又进一步说:“前些年辰我们有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109面有这样一段话:“同年2月。重庆各界人民集会校场口,庆祝政协会议成功的时候.国民党当局指使特务捣毁会场,殴打大会主席李公朴和政协委员郭沫若等人.制造了‘校场口血案’”。我认为“校场口”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表现比较复杂,因而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批评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三十年代初,鲁迅在回顾创造社初期的文学主张时,也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崇拜创作……与同时上海韵文学研究会相对立。”(《上海文艺之一瞥》)直到茅盾逝世前写的回忆录中,还认为郭沫若当时有“唯美主义的观点”(《回忆录》·五)。如何评价郭沫若初期的艺术观,如何认识鲁迅、茅盾对他的批评,对于我们研究郭沫若初期的文艺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他的《随感录二十五》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这篇文章发表于1919年的9月15日,距今已有80年,但是它的意义并没有随时间而消逝。今天开“父范学堂”这样一个栏目,就是为了给父亲一个交流的园地,交流如何从一个“孩子之父”变为“‘人’之父”。…  相似文献   

6.
一、“枯草”如何“萋萋”? 《新民晚报》1999年6月24日《普希金与皇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空旷的公园里已没有一人。湖水结了冰,四周枯草萋萋,树林里落满了橡子与松果。”“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天的草蓬勃生长,用“萋萋”来形容是十分恰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一字之师”的故事。其中传诵最广的,是《唐诗纪事》中记载的和尚齐已拜郑谷为“一字师”的传说: 僧齐已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已拜伏,人以郑为一字师。在现代,也有不少“一字之师”的佳话。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就曾拜人为“一字之师”。事情是这样的:郭老的优秀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写婵娟怒斥宋玉时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有一次演出,郭老在台下听了,  相似文献   

8.
深邃的共鸣     
陈稀栋 《新读写》2014,(9):40-41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毕,才知友情之重要。在我心里,友情的价值相对于所谓爱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要珍贵许多。爱情所带来的也许是如糖衣包裹般醉人的沉溺,而友情带来的却是像危楼立柱般坚韧的扶持。这样的扶持可以救人于将倾。携人而齐驱,促人以奋进。沉醉爱河的人不过感受到恍然的喜悦,珍重友谊的人更能享受深邃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正> 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被称为“创造社最后送出的三位诗人”。穆、王、冯的排列顺序,显示出他们在某些人的心目中的不同地位。实际情况是:王独清诗作的数量、影响,都超过穆和冯;非但如此,在整个创造诗派中,他的地位,也应是仅次于其元老、领袖人物郭沫若的。 王独清一生给新诗坛带来《死前》、《圣母像前》、《零乱章》、《威尼市》、《埃及人》、《IIDEC》(《12月11日》)、《锻炼》等七部诗集,走过从浪漫主义到象征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1.
天津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高皋、严家其撰写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49页有这样一段话: 他(指陈伯达)在开幕词中给毛泽东冠了“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三个头衔。接着,林彪讲话说:“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最高司令是我们毛主席,毛主席是统帅”。从此以后,人们言毛泽东,必加“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四个副词。  相似文献   

12.
章琼 《现代语文》2006,(1):67-68
1922年春天,三个中学生,即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和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店员应修人,出于对新学的热爱,对爱与美的热烈追求,为纪念他们纯真的友情,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白堤上散步,桃树下写诗,雷峰塔旁吟诗”,并成立了一个诗社。没有任何早期的准备,没有成的宗旨纲领宣言,也没有学研究会、创造社的宏大气势和领袖风范,存在也仅仅三年,但就是这样一个建立在友谊与共同志趣基础上的小小诗社,却在中国的新诗史上留下了青葱但深刻的足迹。他们关于“爱”的诗篇也开创了中国新诗坛上用自由体式写情诗的一代先河。  相似文献   

13.
前期创造社同人以《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为文艺阵地,凭借“挑战”这一行动策略,在文坛“异军苍头突起”。此后,他们因生活困苦、思想颓废陷入了生存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是促成创造社后来“转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脱离曲调与配乐而独立发展的诵诗以前关于屈原在文学史上的贡献的论述,同对他的一些笼统评价是极不相称的。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一文中说: 除掉《天问》篇还多少遵守着四言格律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全部打破了。……《离骚》和《九章》的一部分如果把“兮”字删去,基本上是六言诗。《九歌》有一部分如把“兮”删去便是五言诗或长短句,后来的诗句变化几乎为屈原一人所尝试尽了。……屈原之所以成就了这项工程的重要原因,我看就是因为他利用了自成天籁的歌谣体。他利用了歌谣的自然韵律来把台阁体的格调打破了。屈原,可以毫不夸张地给他一个尊号:是最伟大的白话诗人!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和闻一多二人在对待作诗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郭沫若作诗,主张“写”;闻一多作诗,则主张“做”。“写”和“做”在这里各自具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自然流露”;而“做”则强调艺术上的加工追求。郭沫若为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时候”,他说“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那“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  相似文献   

16.
创造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中,创造社起了先导性的作用。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积极译介英国颓废派文人道生的作品;田汉翻译的《莎乐美》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执导的《莎乐美》在上海和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鸿门宴》中范增这个人物时,有一同学举手。我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说:“我不同意范增‘老谋深算’这个说法。”我问:“为什么?”他回答说:“范增在刘邦自投罗网的情况下,却没有把他除掉,反而让他脱身逃跑,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老谋深算’呢?依我看,说他...  相似文献   

18.
经常有人把“下里巴人”当成了人,中篇小说《壶怪》中便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在《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有关资料”栏目中,选有何光沪《立足道德自强争取社会正义》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1968年春,‘文革’还正如火如荼之际,毛泽东发表了一篇‘五二O声明’,全国各地为此举行了由上级组织的大规模游行。很多人应还记得,事情同马丁·路德·金被刺杀有关,而这位马丁·路德·金,乃是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如果笔者没有记错的话,“五二O声明”的发表时间应该是1970年5月20日,这个声明与柬埔寨有关。1970年春天,柬埔寨首都金边发生了朗诺·斯里马达政变,西哈努克亲王丧失政…  相似文献   

20.
周良华 《语文知识》2005,(10):18-18
杜卫东《康生:为有才无德者鉴》(见《1999名人新作》,大众文艺出版社)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善观政治风向,善窥领袖动机,这本身只是一种能力,并不决定有这种才能就一定会干坏事。如果心地坦荡,谋国以忠,再加上这种才能,无疑可以成为领袖的诤友,同事的智囊,下级的师长;相反,如果权欲熏心,私字当头,却又极易成为翻云覆雨的‘弄臣’。可叹康生就走上了后一条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