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总希望借助媒介留存时间、收纳记忆、探究自我,这一愿望在面对自己的肖像照时尤为凸显。自拍作为视觉信息记录工具,似乎是对个体生活的忠实记录,但实质上,自拍实践是一个隐蔽地植入其固有价值偏向的过程。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学理论,聚焦日常生活的自拍实践,以技术发展视角探索自拍对场景构建、自我认知的影响。自拍以其媒介偏向与媒介特征,构建静止而割裂的时空环境,重塑“此时”的定义;创建虚实交织的赛博空间,改变“此地”场景;塑造美颜幻像使人高度卷入,重塑“此身”认知。始于人们探索“存在”目的的自拍,终究难以使人照入自我。我们不能落入技术决定论的悲观情绪,但身处自拍构建的“充满魔力”的环境中,人们必须认识其固有的技术偏向性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尤其是社交环境的影响,牢牢把握使用者的主体地位,自觉抵抗“技术反噬”,以避免落入媒介技术的支配之中。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8,(3):61-67
智能手机的出现与进化,改变了自拍图像的拍摄、观看、处理方式,使得自拍由"平庸图像"转化为"视觉奇观"成为可能。在"呈现"自拍景观之时,自我的身体图像具有审美、叙事、交际等功能。而在对景观的"凝视"与"消费"之中,自拍图像的功能逐渐被异化,进而自拍实践沦为景观资本赖以压榨的数字劳动。面对自拍景观的权力宰制,个体可以将自拍图像作为图像政治的工具,以期通过自拍实践实现自我赋权,进而促进主体的自我反思与认同,呈现主体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3.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瑶 《东南传播》2018,(6):70-7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观看、拍摄及处理照片的方式;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为照片分享提供平台,照片处理软件使照片从普通到"景观"成为可能,但是现实与自拍照的"虚拟自我"的分化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本文对景观自拍的异化现象做了陈述,认为自拍照片的增殖源于呈现自拍照片的同质化,使自拍的能动性被压制,缺乏创新;其次,对景观自拍的异化成因进行了讨论,主要从用户心理、自我表演及意见领袖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景观自拍的异化提出了两点纠偏策略,认为应从提升媒介素养及意见领袖的准入标准入手,构建和谐自拍文化.  相似文献   

5.
就心理学而言,人类原本就具有自我欣赏的喜好,并且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出来加以炫耀,以获得他人的好评、接受和认同,从而对他人实施影响,无疑,拍照是一种合适的途径和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自拍成为一种时尚,而网络自拍图片往往反映带有某些情绪或情感的自我,同人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韩芸婷 《东南传播》2016,(10):72-75
微信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友圈自拍"现象也时下流行,"自拍族"的自我展现、谋求互动等心理需求为人们探究和热议,而看图者这一群体却得到鲜少关注。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看图者作为"朋友圈自拍"的受众,其具有主动选择权利,直接影响着一个传播活动的顺利完成,即传播的终端。本文基于受众本位意识论,运用焦点小组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力图发现"朋友圈自拍"对看图人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颜值"、发图频率、照片类型等因素对观图情绪和社交态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肖 《东南传播》2015,(6):51-53
自媒体时代,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应用的不断提高,自拍现象在广大网民中蔓延开来,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是传播者,当自拍邂逅网络,无数个体的影像在网络上被展现,它承载着网民全新的表达内心和展示自我的方式。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下,解读网络自拍的大众心理,主要以女性为主,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代青年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渠道,美颜技术的发展让理想呈现更为便捷.已有研究表明,照片编辑(美颜)行为可能带来自我物化、身体不满等负面影响,但依旧在青年女性群体中风靡,因此现象背后的成因与意义值得探究.本文以来自不同地区的19位青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试图解读个体美颜行为的动机、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时代,也是一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自拍现象盛行,通过网络自拍展现自我价值观念,成为一种新的表达和沟通方式。本文通过对自拍现象的解读,探究自拍文化盛行的原因,并对其折射的形象重构,公私领域的交融,商业气息的交汇等文化内涵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1.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12.
胡泳 《现代传播》2013,35(1):109-114
自我具有多重性,这在虚拟体验中可以充分发现。本文将虚拟世界视为一个人类认同实验室,从人格心理学和自我心理学出发,试图通过厘清人们的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关系,讨论网上交往是否有助于发现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4)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自拍(selfie)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消费者用以展現自我的潮流。本研究以Ajzen(1985)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并且加入自我概念予以延伸,进而探讨消费者的自拍行为。本研究收集了202份消费者的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拍态度、主观规范会对自拍意向产生正向影响,而自拍意向会对自拍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主观我、社会我以及理想我皆会对自拍态度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本研究进一步讨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研究与营销意涵。  相似文献   

14.
梁巍  白金 《出版广角》2018,(5):76-78
微信传播基于强关系的特点,使其能通过线上呈现与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将动态变化的生活场景移动化,朋友圈的实时动态也同样被赋予自我呈现与主体重塑的重要功能.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性更强,大家能够通过朋友圈中介传递的功能表达与传播自我,一定程度上实现外界对自我的认知转变.其中微信自拍就是以微信为载体的社交行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从人际传播的角度来看,个人在朋友圈呈现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建构,这个建构过程既有对本我的表达,也有对群体价值、社会规范的认同与迎合,还伴随着自我披露与隐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社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促使豆瓣小组这一虚拟社群开始进入研究视野,豆瓣小组虚拟社群在使用媒介时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也值得人们关注。基于此,本文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视角出发,对豆瓣小组虚拟社群的研究缘起和文献综述、豆瓣小组的民族志以及豆瓣小组虚拟社群的文化景观和媒介实践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个体通过文化资本输出满足自我认同,在不断切换前后台的角色表演中建构自我观展,实现情感投射,在互动仪式链中形成高度的群体认同感,旨在剖析虚拟社群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建构过程,为了解豆瓣小组虚拟社群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数码摄影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利用智能手机或移动设备为自己拍照并上传社交网络,变得极为简单随意,这极大地激发了个体在一系列社会关系背景中的潜在心理:自恋,自卑,人格特质,自我感觉和意识,女性归属感以及女权主义。自拍因此混合了消极与积极、虚假与真实、个性化与大众审美。它不仅是一种观看自我的方式和载体,更是人们对自身复杂人性的又一次挖掘和呈现,这不禁引发了自拍对人行为意义异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人们陷入了自我认同危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是建立在公认的、完整的历史记录基础之上的,档案凭借其原始记录性成为了个体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借鉴社会学中自我认同建构的研究成果,分析档案在个体建构自我认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包括个体运用档案建构理想形象,借助他者记录塑造完整自我,内化档案价值构建身份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因此也面临各个层面的社会问题,其中城市新移民群体的自我认同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自我认同感是城市新移民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以来,移动智能媒体在外来务工人口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为主体视角,试图以此建构其自我认同的维度,来深入探究目前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的现状、造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北京高校后勤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自我同一性,自我存在感和精神归属感方面的特征,并尝试从社交媒体的层面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解释,从而对增强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感提出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曲莎薇 《图书馆》2022,(9):96-102
如何找到人们阅读的内在驱动力,使人们自觉产生阅读行为,是阅读推广主体——图书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将身份认同建构理论引入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分析以身份认同驱动阅读行为的作用机制,指出基于阅读者身份的自我认同是个体自觉产生阅读行为的内生动力。图书馆应该引导并帮助人们建构基于阅读者身份的自我认同,即在明确阅读者身份的人文价值内核的基础上,借助广告使其渴望拥有阅读者身份,并通过阅读推广服务帮助其建构阅读者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争取国际受众的认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环节。从概念看,自我维度的认同是人在道德视界中的自我确认;互动维度的认同是个人主体对他人他物产生的认可和归属感。根据这两种不同定义,认同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道德视界中自我确认的形而上的自我认同研究;另一类是在现实世界中制造合意的形而下的社会认同研究。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多视角的认同研究为国际受众认同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与学术参照。未来认同研究将转向跨学科和跨文化发展,运用大数据、智能技术精化受众调查和实验,以理论研究引领传播实践,让国际受众认同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成为“同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