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其成因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主要有:德育课程地位的失落;课程内容的失宜;课程实施的失效;课程评价的失实。德育课程建设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课程目的的一元性与学生需求的多元性的矛盾;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的矛盾;德育内容的精神性、思辨性与科学方法的实证性、精确性的矛盾。要使德育课程建设走出困境,课程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的德性;课程内容建设应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课程实施要加强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以评价促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它们具体表现为: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错位等。德育工作要解决上述矛盾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德育;其次要以生活为本,优化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最后还要认识到营造良好德育氛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如今的社会发展,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片面的强调德育的工具性价值,课程内容也过于窄化、抽象,缺乏情境性和层次性等等,使高校的德育课程建设面临困境。以科学发展观为德育建设的统领思路,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回归生活",切实关注、关心学生的个体存在,以正确的理念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活动性德育课程对于高校德育具有极大的价值,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及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具有学科性德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主要的教育形式。高校活动性德育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文化为视角对高校德育教师价值取向的矛盾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阐释了高校德育教师价值取向的矛盾现状,解析了高校德育教师价值取向矛盾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但在我国却具有良好的纠正应试教育偏差的纠偏功能, 它要求高校德育课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即把德育课程仅仅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较为重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矛盾、德育课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德育课程结构和层次不清等问题。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树立一种大的德育课程观念,从直接学科德育课程、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学校教育物质条件层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际效果不佳,存在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德育实施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只重目标不重过程等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应使德育课程非专门化,在课改中全面渗透德育因素;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以"无为而无不为"对抗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使德育成为践履之学;指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培育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巨大困境和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0.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生成的考察,应从单一课程的视域转向课程链,以课程间的互动甚至课程与社会宏观系统的互动为视角。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大学课程的互嵌融通、思政课与社会德育延伸连接均得到有效优化,但仍有提升空间。课程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应通过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互动中提升价值期待,在大学平行课程互嵌融通中强化价值体验,在后续课程优化检验中促进内化外显等路径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
左蔚琳 《科教导刊》2020,(2):170-173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充分发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时代背景下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方式来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从高校德育的统一化、批量化的现状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差异化的矛盾出发,总结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自我、自主、求新、包容的个性特征对其德性养成的影响,提出个性化德育是高校德育方法改革重要方向。90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应当得到关照,探寻满足多层次需要、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和关注个体道德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能够得出其在自然教育与公民教育选择的困境、教育分期理论在儿童成长现实中实施的困境以及高尚的教育与教师何以产生的困境,这些困境的产生是卢梭理想的道德教育与当时社会现实矛盾的体现,但这并不否定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相反,对其道德教育思想困境实质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当前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国学教育越来越热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学作为大学德育教育重要的文化内涵,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自信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高校德育教育实践中,应积极发挥立德树人教育功效,注重国学教育对高校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教学环境、高校德育教育环境和高校德育教育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渗透,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德育的本质、价值及活动的基本观念,它关系到高校德育的质量.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应该树立人本理念、个性化理念、生活化理念和责任理念.只有树立了新的德育理念,并遵循了这些理念各自所内含的不同要求,高校德育才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的主要意识形态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教育者需全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高校在凸显立德树人作用的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德育工作上,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在培养具有全面德智体美劳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后继者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济南市部分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一定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网络价值观念比较模糊;网上的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网上人格冲突突出;人与人之间存在信任危机等。网络化已渗入大学生生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抵制网络诱惑。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总体水平较好,对社会热点的道德问题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同时也存在责任意识、辨别能力、实践能力等诸多亟需改善的方面。因此,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入手,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建立开放性的道德教育渠道,实现道德教育理论的多学科融合等,使高校德育工作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发展创新,需要从多方面获得合力与张力。而德育发展张力需要从传承与革新、主体与客体、道德与法制、道德与生活、道德与政治、道德与世界文明等方面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为本.现行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忽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现象.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正确引导并努力实现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德育的立足点,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