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华苓生于20世纪20年代,《失去的金铃子》是她60年代在台湾创作的一部小说。叶文玲生于20世纪40年代,《三生爱》是她于21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二十年的年龄差距,四十年的小说距离,六十年的时空别离,却依然没有改变两岸女作家对女性、生命、爱情的理解。两部小说里的“水”意象与女性生命相交织,书写了女性独特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2.
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语言犀利简洁,内容大胆宣泄,表现了独立入世的精神。苏青作品深深烙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印记,映射出40年代笼罩在上海现代洋场社会里觉醒的女性灵魂,以及她彻头彻尾的对“俗”文学的追求。她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再评价。  相似文献   

3.
张锦莉 《现代语文》2006,(10):45-46
提起梅娘这个名字,恐怕很少人知道她是谁,更不会知道她就是20世纪40年代被人们称为“南玲北梅”中的梅。虽然她实际的创作水平并不能与张爱玲比肩,但是她的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当时沦陷区的学大放光彩,也受到了读的无限欢迎,即使是现在读她的作品,也仍然能够引起读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综观她的作品,始终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她的作品主要描写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东北的故乡生活,在对故乡生活的客观描绘中,揭示着生活的本质,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末,萧红在其创作的后期逐渐脱离了抗战文艺模式。她的创作立足于女性立场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民族圣战提出了反思,意味着女性知识分子对民族解放、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6.
陈染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个突出个案,曾引起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并结合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陈染的作品分析,来揭示陈染创作中的身份认同轨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陈染在20世纪80年代写作之初,还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经历了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与寻找的焦虑这两个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染的创作风格趋于成熟,她的作品开始具有了明确的女性意识,然而同时期陈染的作品还没有能力构建出理想的女性人格,她的身份认同之路依然充满了曲折。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以其极具才情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她的身世和文化认同角度看,其作品极具特色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她独有的“孤女情结”。  相似文献   

8.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琦君是20世纪50——90年代台湾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散文创作最注重接近普通人的心灵,数十如一日诠释着“平凡人生”。追忆和随感是琦君散文的主要内容。平静、简约的疏淡之美是其创作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安忆创作了许多以蚌埠地域意象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蚌埠是她20世纪70年代下乡插队时远离都市现代文明的慰籍,与《长恨歌》表现的上海的大都市现代文明的市民生活日常平庸却可能具有传奇性不同,身处内陆地域的小城蚌埠由于远离政治与文化中心,其文明更加务实和理性。这可能使她日后对那个时代的风潮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从而形成她的文学创作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庐隐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坛上的一颗新星。虽英年早逝,但她作品中的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动形象,丰富了小说艺术人物画廊。她的创作是现代文学的优秀遗产,值得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幵始了在中国的起步阶段;到了30年代,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40年代,我国的艺术歌曲更具有时代特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使我国艺术歌曲创作迎来了20世纪上半叶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代表作家,林白一直在创作中寻求更新和超越,人们也普遍认同她在新世纪创作上的巨变,但对其蜕变所具价值却争论不休。如果从林白自身和她的创作实际以及当下文学生态考察,它不管对林白还是当代文学,意义都是重大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论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了《长恨歌》如何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化的形象的。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中国近代女作家,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常以诗人之笔来创作小说,这也是她希望以诗化色彩来抒发文本主观抒情特点的创作特色之一。本文就以她的意象化叙事手段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她的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她意象化叙事的生成方式和功能效果,从中品品味萧红文学所蕴含的创作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文学景观。20世纪20年代《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斐声于文坛,4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助她走向人生的顶峰,70年代《杜晚香》招来一片质疑之声。丁玲的创作呈现出如此不平衡的现象,她也在荣辱毁誉间经历了巨大的落差。这构成女作家一生的悲喜剧。但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16.
从真诚到怀疑:张洁的嬗变--兼及其对女性文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影响下,张洁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写下了一批不乏歌颂、赞美之词,并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关注政治历史伟大进程的小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面对社会转型,她的创作更多从现实出发,转向了以关注当下、关注生存质量为重点,扩大了社会批判题材,告别了理想高歌的本模式,完成了“从真诚到怀疑”的叙述立场的嬗变。张洁对女性学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出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8.
《富萍》:人生的另一种审美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造力、活力的青年女作家,她总能给不断变化着的现时代生活提供一种合适的审美形式。20世纪80年代,她寻找“我们的村庄”;90年代,她寻找“我们的城市”;90年代末期,她又退居于“我们的村庄”与“我们的城市”之间。《富萍》的创作则是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徐坤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位颇具个性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写作”,这主要体现在她以“反串男角”的“恣意的调侃”的话语方式,关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透过“游戏”的面纱,可见其“追问存在”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奈尔5号     
这是一个尘封多年的故事。1991年2月小说《蓝森林》撞开了《少年文艺》编辑部的大门,1991年6月《蓝森林》被《小说月报》选登。在1991年的黄梅雨季,作者杨嘉华平静如水地挥别诗意的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离别了诗意,也离别了儿童文学创作。从20世纪90年代走到21世纪,她与她的儿童文学创作像在地球上蒸发了……没有制造悬念。她教书育人,在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乐此不疲。后来她诞生她的另一件作品——女儿,她的女儿一天天的长大,她为她买了许多漂亮的儿童文学书,她喜欢,她也喜欢。有一天,她沉睡十一年后的创作欲望突然被激发,她睁开了双眼,触摸到了儿童文学创作的脉搏,于是在十一年后的黄梅雨季,《夏奈尔5号》诞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