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与"义"是理解《长生殿》结构和主题的门径与核心。在《长生殿》中,"情"是无乖典则,体现"忠厚之旨"的"情";"义"是饱含真"情"、发自肺腑的儒家伦理。《长生殿》存在着一明一暗两套结构,其核心一个是男女至情,一个是儒家之义,形成统一的交互结构。发乎"情",进而"义",是作者的衷心追求。"情"与"义"的和谐统一体现着洪升理想的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长生殿》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人生思考主题说、双重主题说、多重主题说等。梳理近几十年《长生殿》主题研究的成果,并概括评述,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部历史名剧以及当代文学观念的变迁都是有意义的。爱情说、政治说、人生思考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又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剧作本身不完全相符。《长生殿》的主题是多元性的,多重主题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长生殿》的创作意图、戏剧情节的关系、主要人物唐明皇由昏庸到忏悔的过程,以及杨贵妃性格特征等的分析,论证了该作的基本主题,认为它既不是“爱情悲剧”,也不是“爱国主题”,更不是“主题矛盾”,而是写昏君的忏悔,并借以“垂戒来世”。  相似文献   

4.
清初洪升创作的《长生殿》,是中国古典戏剧名著,但对其主题却说法不一。虽然古典文学界目前大多承认了这个剧本的爱情主题,但仅此还是不够的,《长生殿》的真正主题是宣扬具有启蒙思想色彩的“至情”说,此说是对汤显祖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6.
论《长生殿》的讽谏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洪升的创作意图,论述了《长生殿》的讽谏主题;对于所谓洪升的反清意识,以及《长生殿》的所谓反封建的爱情描写,进行深入论析,并予一一否定。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9,(2):78-81
戏剧《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故事。《长生殿》题材最早起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以世人每每提起《长生殿》想到的就是李、杨的爱情,在此,从李、杨故事的传播和民众的接受角度来探究《长生殿》的形成。自洪昇《长生殿》问世以后,出现一时间朱门绮席、酒楼歌社非词曲不奏演的盛况。《长生殿》的诞生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心理经过历代的演化而来,是世人口中津津乐道之作。  相似文献   

8.
要探讨《长生殿》主题,只能依据剧本中的《自序》、《例言》与《传概》三则材料。《长生殿》只有唯一的主题,即情爱主题。洪升塑造杨妃形象时,情感倾向基本上回归到中晚唐,择取了同情、回味与美化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运用了汤显祖的“至情观”,使杨妃的文化品格得以升华。对于李隆基形象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丈人是不断渐进的。洪升写李杨情爱时别具匠心:第一,写出了李杨不断深化与升华的情爱过程;第二,写出了李杨情爱的风流本色;第三,化用织女牛郎故事作合李杨的天上之情。  相似文献   

9.
王化旭 《江苏教育》2012,(Z1):82-83
《长生殿》是昆曲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曲目之一,其曲词既沉着开阔又清新雅丽,如《惊变》一出的"北中吕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既有写意又有细描,浓妆淡抹中,寄托了丰富的文人情怀,后人对之追捧喜爱堪比《牡丹亭》中的"皂罗袍"。洪昇生活的时代稍后于汤显祖,《长生殿》既出,时人评之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洪昇不仅毫无恼意,反而称其为"知言"。诚然,《长生殿》之所以彪炳文史,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它  相似文献   

10.
重新解读《长生殿·自序》,开辟一条寻绎《长生殿》主题思想的新途径,得出该剧主题思想的新结论,使《长生殿》主题思想的研究走出困境,提高了《长生殿》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对《长生殿》主题的讨论已经旷日持久,自1954年纪念洪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揭开惟幕,直到最近数年,讨论仍在时断时续地进行;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讨论的范围和基本思路并没有改变,依然在重复着五十年代所提出的两个问题——《长生殿》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还是批判政治?对爱情  相似文献   

12.
考察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史事,本来不用传奇剧本为证,但是根据毛奇龄所述洪昇是应庄亲王世子之请而作《长生殿》院本这一特殊情况,理应考察《长生殿》剧本及洪昇好友述及《长生殿》之诗文.《长生殿》不仅隐藏地反映了顺治出家,而且隐藏地反映了董小宛入清宫.学界考察《长生殿》借古喻今言董小宛入清宫史事者极少,《长生殿》隐藏地反映顺治出家,学界无人涉及.  相似文献   

13.
重新解读《长生殿&;#183;自序》,开辟一条寻绎《长生殿》主题思想的新途径,得出该剧主题思想的新结论 ,使《长生殿》主题思想的研究走出困境,提高了《长生殿》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借人演史,以情写兴亡,这就是《长生殿》的主题所在。作品穿插内外两条线索,显示出了锐利的社会批判力。  相似文献   

15.
从《沉香亭》《舞霓裳》到《长生殿》─—论《长生殿》创作的心理历程孙京荣学术界对清代著名传奇《长生殿》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悬而未决。本文试图以洪的创作历程作为视角,以剖析他各个生活阶段的心态为支点,通过对从创作《沉香亭》《舞霓裳》到《长生殿...  相似文献   

16.
《长生殿》的出现震动了整个清初文坛,对于流传千年的李杨爱情题材也是一次集大成。同一文学题材,被不同朝代的不同文体展现,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多重悲剧意蕴。《长生殿》的诞生,为我们阐释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永恒规律,触动着隐藏于人性深处的多重奥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历史题材,藉之表达心中悲喜。"李杨爱情"以巨大的张力性品格被历代文人咏叹,其蕴含的中国古典爱情意蕴和演绎"李杨爱情"的《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主题纷纭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清代传奇名作《长生殿》向来受曲学评论家高度好评,多少年来兴盛不衰。关于《长生殿》的研究论文更是不胜枚举。本文以《哭像》一出为例,从诗词典故的化用、叠词以及夸张手法的使用等几个方面来对传奇《长生殿》的传情达意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皇帝李隆基和他的妃子杨玉环之间众说纷坛的故事,是许多诗歌、小说、戏剧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文人们在各自的作品中对这个题材的主题表现和评定各抒己见。清初戏剧家洪(1645-1704)广泛参考前人作品,用长达10余年的时间,三易其稿,于1688年完成了《长生殿》一剧的创作。洪在《长生殿》中既批判了李、杨爱情所带来的政治上的严重后果,同时又歌颂了他们的真挚爱情,并对这一爱情的悲剧结局寄于深切的同情。因此,从作品描写的现象上看,《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复杂而难定。联系到李、杨故事的历史真实及作者写作的背景,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长生殿     
《长生殿》深受明传奇以来重视"情"的影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情感美学思想("言情观")。其中,一是强调"真情",否定虚情假意;二是划分"有情"和"无情",体现出他对"有情之人"的歌颂;三是"情悔",认为情感可以得到升华和净化,这是"情"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真善美境界。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有机构成,《长生殿》的情感世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中国古代戏曲的、爱情境界提供了新的典范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