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采用多种方法,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可从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生活,细节入手;以身作则,细节导行;道德形成,细节升华四个方面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正正所谓"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同样,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整体框架与思路,也需注重关键细节,即直接影响教学进程、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的教学环节,尤其是生成资源,需善于发掘与捕捉,以小见大,精彩生成,让课堂绽放智慧光芒。那么,在初中品德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抓住关键细节,成就精彩课堂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一、未雨绸缪,预约精彩在课堂教学中,若要生就精彩,教师首先需要注重课前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本文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合理开发资源、准确定位目标、选择有效策略、关注教学细节这几个方面入手,浅谈在品德课堂中如何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为品德课堂不断注入鲜活的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4.
骆昕 《四川教育》2008,(4):38-38
课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一堂课中,更是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成就精彩课堂。这里,我就曾经听过的《一枚金币》这堂课,谈谈细节对于成就精彩课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要"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是品德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品德课堂里,我大力引进乡土文化资源,使课堂变得清新纯美.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侧重对人文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旨在为学生日常行为提供正面的指引,具有极强的情感性和教育性。我结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特征和教学目标,整合文本对话与情感教学,探究打造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由室内延伸到室外,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资源,在"融合"中拓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时空,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学生而言,习惯、道德发展与人格养成才是久远的。——这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所追求的核心教育价值,是德育课程的魅力所在!在数十载的教学实践中破译了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密码——"生动",即:品德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为生而动"设计教学、"依生而动"组织课堂教学、"促生而动"提升课堂实效。因为,只有学生心动了、行动了,品德课堂才真正的"生动"了,只有"生动"了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品德课堂。唯此,才能实现德育课程美好的育人理想。  相似文献   

10.
"细节决定成败"是人人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教学中,关注细节,也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教学中的无数个细节,在细节上下功夫、做文章,在实践中打造出小学英语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是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这一广大教师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的重要前提.《班级中的"岗位"》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此课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孩子较强的岗位责任心.现将磨课过程中的点滴想法整理出来,以期与教育同行一同关注品德课堂、聚焦品德课堂、研究品德课堂、优化品德课堂,探讨品德课堂中优秀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这样才能更好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使课程教学更具有操作性。一、创设情境课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的我,清楚地知道上好《品德与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在几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与教师、同伴、他人之间有效的交流、对话?本文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来当市长》一课为例,从"课堂对话方式"的变革这个角度来浅谈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的一些策略与作用,促进课堂对话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教学无小事",教育是一门注重细节的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预设细节、生成细节、练习细节,引领学生聚焦课堂学习的细节,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足够的课前尝试性学习,品德课就成了"无水之源",课堂教学将枯燥乏味、举步维艰。以"生本课堂"为基点,从"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前置性学习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探索一条小学品德学科前置性学习的有效路径,实现提升前置性学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支持系统,它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为《品德与社会》新理念的实现奠定资源上的支撑,能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品德与社会》课堂链接闽南文化的方法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民俗文化、名胜资源、民间艺术、节日文化等进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历史有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知识的凸显,品德课容易变成历史课。其实课程中的历史内容只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因此,德育课中的历史教学必须还原德育课堂本色,即"回归生活"。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一、把握历史教学的目标,追求实效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为什么有的课让人回味无穷,有的课却索然无味呢?我认为这与课堂是否重视了教学细节的优化有很大关系。精彩的教学细节,有如源头活水,使课堂清亮无比;又如点睛之笔,使课堂生动活泼。在备课时我们要注意细节的预设,课堂上我们更要注意细节的生成,让细节激活整个教学。在此,我结合《灰椋鸟》一课的教学,谈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思考。一、细节要"细"【内容】讲解分号的用法。【原教法】教师讲述:一个长句中有几个并列的分句,这几个分句之间就用分号隔开。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努力构建生本课堂,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如何让这一新的理念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今天就我执教的《乡风乡俗》谈几点自己的感受。一、以课标为准则,呈现本土资源《乡风乡俗》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第三单元中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