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借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中有36条明确注明“借音”性质的语言材料。玄应所谓借音和假借有相同的内容。玄应所谓假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无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通假。通假是古人所谓假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3.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4.
表面看来,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形式似乎一样,都是因为音同或者音近而借字,因此,初学者极易混淆。但是实际上,假借和通假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假借和通假形义有别从形体看,假借不涉及形体的改变。比如“然”字,本来表示燃烧  相似文献   

5.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6.
假借是通过音同音近替代而产生字义的孳乳,一“字”而生数“义”,本义和假借义都依附在同一个汉字上;通假则是放着现成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音近的别字,其本质特征是依声借字。假借字在表意文字中引入了表音的因素,节省了文字数量,但影响了汉字的因形解义,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通假字则纯粹是先秦两汉人不规范用字造成的,它掩盖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易造成书面混乱,影响文字交际功能。但其求简性和引导文字以音会意的历史功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史记》三家注通假琐议方心棣先秦两汉古籍中通假是普遍现象。钱玄同曾云:“周秦诸于、史记、汉书、汉碑等,触目都是假借字。”(《汉字革命》)清代学者俞松也说:“读古人书,不外乎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而三者之中通假借尤要。”(《俞曲园书札、上曾涤生书...  相似文献   

8.
“古音通假”是古人用字的一种灵活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常遇到这种现象:句中隐去了该出现的字形,出现的却是与它的意义毫不相干的同音或音近(指古音系统)的字,这就是“通假”现象。隐去的字,叫“本字”;出现的代表字,叫“借字”;借字本身的最初意义,叫“本义”;在句中所代表的意义,叫“假借义”。如《楚辞·国  相似文献   

9.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0.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6,(10):124-125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一个现成字来记录语言中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的现象.古书中运用假借的情况比较复杂,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如"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属"用字法"还是"造字法"的问题、它与通假有无本质区别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不同类别假借现象的作用与特点,才有助于消除分歧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茂发 《现代语文》2007,(5):124-125
在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时,经常会遇到假借和通假问题,有关文章对这两个术语的理解和解释各种各样,差别很大。我们认为,假借与通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2.
“dui”是“師”字的初,是借“堆”字象形字的“dui”表师义的假借字。“币”字倒的“币”表师义的。后来“dui”和“币”两个同义字合成“師”字。dui、币、師同义,都是军队的师旅的“师”。  相似文献   

13.
试论“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借用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把传统训诂学中的所谓“通假字”区别为“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两个概念,指出:造形与用字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一般所称的“用字的假借”或“通假”。实际上,所谓的“通假”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是同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呢?王力先生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还说:语言里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  相似文献   

15.
杨树达的假借观包括“造字时有通借”和“用字时有通假”两大方面,前者指“音同借其义”、“义同借其音”、“形近借其音”和“义近借其形”四端,后者包括“同音假借”和“同义换读”两端。其中“声符假借说”为杨氏一大发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17.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18.
“六书”假借不同于有本字的假借。由假借所引起的字词关系的变化,既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还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以及专用假借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某词古今用字的不同与通假两类。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古音通假”(通论)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