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眼中的张季鸾和《大公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三、四十年代,当毛泽东还是在延安的时候,就经常阅读蜚声海内外的《大公报》,并通过这一重要窗口,来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动态和变化,从中汲取许多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总编辑张季鸾和《大公报》颇为熟悉,且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解放后,毛泽东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赞誉张季鸾和《大公报》,殷切地鼓励新闻工作者应该向张季鸾学习,把《大公报》的成功经验及有益的东西学过来。 一、“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病逝于重庆。消息传来,毛泽东等其他中共领导人在延安特致唁电,其中有:“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这是毛泽东等其他中共领导人对张季鸾一生的总体评价,主要是从政治方面讲的,对他的大节持肯定的态度。 1958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约见当时《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等,又谈起张季鸾和《大公报》,指出:“《大公报》从天津起家时是由三个人的‘合作社’从别人手里接办的。这三人‘合作社’是吴  相似文献   

2.
它是一张“文人论政”的报纸 在旧中国,《大公报》一贯标榜自己“不党、不私、不盲、不卖”,是一张“文人论政”、“以文章报国”的民间报纸。因为它敢于痛骂执政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日报》曾多次刊登文章责骂《大公报》和王芸生“其主义为民族失败主义,其方略为国家分裂主义”,“助长动乱,危害国家。”他们公然连续发表“一查王芸生”、“二查王芸生”、“三查王芸生”的社论,指责《大公报》为共产党“张目”,是新华社的“应声虫”。 有人说《大公报》曾给国民党帮过忙,那是指《大公报》也登过一些反共言论。早在1941年5月,王  相似文献   

3.
原《大公报》总编辑不仅是报坛名宿,而且是位研究有素的日本问题专家。他编著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七卷本),是一部研究近代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很有价值的著作。该书不仅受到国内学者推崇,日本史学界对它也非常重视。这部书的缘起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大公报》领导人张季鸾和胡政之召开了从未举行过的编辑会议,讨论今后的编辑方针计划。张季鸾严肃地宣布:国家已面临紧要关头,我和胡(政之)、吴(鼎昌)两先生商定,报纸今后更应负起郑重责任。他宣布了两项决策,一为明耻,一为教战。所  相似文献   

4.
《说难》,是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写的一篇文章,原载1898年8月5、6日《国闻报》,后辑入《国闻报汇编》。《说难》以甲乙二人对话的形式,从“酒肆中之庖人”、“北里中之女子”和“报馆中之文章”三者的对比中,详细分析而得出了“酒肆最易,女闾稍难而仍易,惟报馆最难”的结论。办报为何最难?严复认为在于众口难调,而且直面社会上所有的人。他说:“从甲则违乙,从乙则违甲,故甲观之以  相似文献   

5.
王静 《青年记者》2012,(8):75-76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办.其创办人英敛之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办报的目的就是:开官智、开民智、开女智.该报在创刊号中就强调“本馆以开风气、牗民智为主义”,体现了《大公报》独特的办报理念.本文主要讨论《大公报》宣传不缠足运动所做出的贡献,试图解析《大公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如何宣传这一活动.虽然近年来学界对《大公报》的研究很多,但是笔者想着重讨论《大公报》不仅积极宣传不缠足运动,而且参与其中,将报纸的主张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6.
香港《大公报》在10月7日、8日两天详细摘要连载了本刊第9期以本刊记者魏永征署名的《周瑞金、凌河、施芝鸿:皇甫平三人谈》一文。《大公报》转载此文的标题是《“皇甫平”揭秘》,肩题是《四篇评论招来“姓社姓资”争论》。其内容包括原文的“皇甫平点将录”、“皇甫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还有第五篇,没有写出来”、“非同一般的反响”、“皇甫平为何保持沉默”、“为什么在‘姓社姓资’问题上  相似文献   

7.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192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时开始兼任《大公报》及国闻通讯社记者,历任天津《大公报》编辑,上海《大公报》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和总编辑等职,从事新闻工作达60多年,历经坎坷,成为"民主报人",是现代中国著名新闻记者和新闻  相似文献   

8.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9.
新记《大公报》是旧中国颇有影响的一份大型民营报纸。从六十年代之初开始,一些曾在该报工作过的老报人,在回忆文章中称之为“报业托拉斯”。直到最近还有人甚至认为它是旧中国“首屈一指的报业托拉斯”,这就意味着还有第二号、第三号的“报业托拉斯”。也有人提出,新记《大公报》是文化机关,资本微不足道,不能算是报业托拉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在重庆举行的和平谈判,重庆乃至全国新闻界对此都予以极大关注。不过由于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关注的姿态不尽相同。本文旨在分析《大公报》对“重庆谈判”的态度,通过与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相比,显示其民间报纸的内在特征。 (一) 迫切地希望毛泽东到重庆来,是《大公报》关注“重庆谈判”的第一个特点。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第一封电报(寒电)发出后,重庆新闻界没有作出任何反响,就连《中央日报》也是如此。8月16日,《中央日报》和重庆各报都只刊登了中央社的新闻稿和蒋氏电报全文,而《大公报》除此之外,还在当日社评《日本投降了》中用充满激情的语句论及了蒋氏电报:“在我们欣庆胜利到来  相似文献   

11.
1926年9月,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组成的“三驾马车”,以5万元资金为本钱,盘购了旧《大公报》馆,新记公司大公报就此续刊.以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组成的新记公司大公报里,张季鸾主持笔政,是《大公报》实际上的台柱子和挂帅人物.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洁 《新闻大学》2005,(2):31-35
新记《大公报》自1926年创刊始,以“四不主义”之主张,“文人论政”之立场,“公众、国家利益”之观点誉满华夏,却因抗战爆发前后昭然之“拥蒋反共”姿态而引后世诟病,其关于“西安事变”同期报道(1936年12月13日至1936年12月28日)向来是史家借以支持“拥蒋反共”论点的典型案例之一。就《大公报》在“西安事变”报道中的舆论导向, 学界已形成定论:吴廷俊称其为“高唱‘蒋之人才,绝无仅有’论”,《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作者任桐认为《大公报》所持为“拥蒋立场”,几篇社评“又完全是站在蒋介石与国民政府立场上说话的文章”。[1]  相似文献   

13.
《时务报》和《国闻报》均为维新时期维新派的舆论重镇。1896年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在维新派所办报刊中销量最多、影响最大。次年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则是当时维新派在北方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两家报刊分主南北之局势,成为维新派鼓吹变法的南北两"喉舌"。不过,就其发行量来说,两家报刊不可同日而语。《时务报》创刊伊始,发行量就达3000多份,一年后达到了12000多份,最高峰时达到17000多份,创下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新纪录。《国闻报》的发行量则颇不尽如人意,创刊数月后,发行量约每天1500份,旬刊《国闻汇编》则每期仅能售出五六百份。  相似文献   

14.
原《大公报》总编辑不仅是报坛名宿,而且是位研究有素的日本问题专家。他编著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七卷本),是一部研究近代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很有价值的著作。该书不仅受到国内学者推崇,日本史学界对它也非常重视。这部书的缘起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大公报》领导人张季鸾和胡政之召开了从未举行过的编辑会议,讨论今后的编辑方针计划。张季鸾严肃地宣布:国家已面临紧要关头,我和胡(政之)、吴(鼎昌)两先生商定,报纸今后更应负起郑重责任。他宣布了两项决策,一为明耻,一为教战。所谓明耻,他说:“盖使国民仰汉唐之盛,悲今日之哀,亦以证明中日文化渊源之厚,而责日本凌压中国之残暴。”就是说,先要让人民从近代史上了解外侮的由来。当场指定一名记者汪松年负责编辑甲午前后以来的对  相似文献   

15.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16.
正戊戌变法时期,天津是维新派在北方开展报刊活动的又一个重要据点。严复等创办的天津《国闻报》,与上海《时务报》桴鼓相应,分执南北舆论界牛耳。它不仅是天津地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报纸,同时也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和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富有特色的《国闻报》】《国闻报》是在上海《时务报》创刊后的第2年,即1897年10月26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创刊的。社址设在天津租界紫竹林海大道,由严复与王修植(菀生)、夏曾佑(穗卿)、杭辛斋(慎  相似文献   

17.
1897年10月26日《国闻报》在天津创刊,一个半月后,同年12月8日,国闻报馆又出版了旬刊《国闻汇编》。在《国闻报》问世时,全国维新派报刊已不少于20种,可是包括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在内的中国北方,却没有一家维新派的报刊。《国闻报》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报创刊不  相似文献   

18.
张颂甲 《传媒》2002,(5):40-41
现在人们可能只知道我国香港有一张《大公报》,而不知道当年《大公报》是从天津起家,“文革”前的北京《大公报》曾是中央一级全国性的经济报纸。现在人们大都知道我国有一张权威性的经济报纸《经济日报》,而不知道这张报纸和当年的《大公报》有着某些历史渊源。那么,《大公报》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报  相似文献   

19.
纪念王芸生,缅怀他对《大公报》的贡献,不能不提那篇著名的社评《看重庆,念中原!》,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公报》停刊事件.据我所知,当局勒令一家全国性大报停刊三日,“以示惩戒”,这在中国新闻史上还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20.
张湛苹 《新闻窗》2010,(1):117-117
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从1913年担任《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到1949年在新记《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岗位上去世,在新闻界一共打拼了37年。他曾经担任过《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创办《新社会报》,主持《国闻周报》,担任新记《大公报》的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