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例1是: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胜利街车站下去18人,上来9人。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这是一道顺叙题,题意的发展顺序与计算顺序一致。以往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用两个问句的连续性题目引出两步应用题。先出现:“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胜利街车站下去  相似文献   

2.
加减计算的应用题,是两步应用题的起始,对整个复合应用题的教学,起着奠基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一道很有代表性的例题:“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胜利街车站下去18人,上来9人。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通过这道例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及其分步解答方法,而且还应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有意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小学第四册数学课本中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的第一道例题是这样的:“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胜利街车站下去18人,上来9人。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在计算这道题时,应先求出下去18人以后,车上有乘客多少人。应列式为:36-18=18(人) 这道式中的减数和差都相同,即下车的是18人,车上还剩下的也是18人。接着计算“上来9人以后,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应列式为:18 9=27(人) 由于第一步式中下车的人数与车上剩下的人数相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三册第100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2.初步掌握找中间问题的方法。3.初步学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练习题: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胜利街车站下去18人,________?(先让学生演示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提出问题,并写出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 师:这道应用题同学们只要直接将题中两个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就解决了,这样的应用题叫做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同学们开始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出示课题)。  相似文献   

5.
一、从实物演示着手,引导学生编写过渡题。我拿出一个纸盒放在教桌上的右端,并放进7支粉笔。然后把纸盒向教桌的左端推动,推到教桌长度的二分之一处,再从纸盒里取出4支粉笔。我告诉学生:我们把纸盒当作一辆公共汽车,粉笔当作乘客,纸盒停放的地方当作车站,请你们编一道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7人,到车站下去4人,车上还剩多少乘客?”我将学生编出的应用题写在黑板上,要求列式解答。在此基础上,我又拿出2支粉笔放进纸盒里,对学生说:我现在放进的2支粉笔,仍然当作乘客,请你们在刚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板书了一道题给学生讲解,但是非常遗憾,写的时候一不小心,我把问题“这时车上还有几个乘客?”错写成“这时车上还有几个人?”表面一看似乎没什么漏洞,但没想到的意外却出现了,就这几个字却引起了学生思维强烈的碰撞,并深深地震撼着我,现将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过程及反思整理如下。 出示题目:一辆公共汽车有乘客30人,途中下车18人,又上车18人,这时车上有几人? 师: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  相似文献   

7.
数学给人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有许多人认为是数学技能 ,其实不然。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一以贯之的教学目标 ,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更大。而巧妙的诱错练习 ,能使学生从“错误中”领悟有关数学思想。如教学“加减两步应用题” ,经过练习 ,学生形成了见“来”就加 ,见“去”就减的思维定势。发现这一单纯抓关键词的思维苗头后 ,我及时出示题组 :①车上有30人 ,下去8个 ,上来12人。现在车上有几人 ?②车上有一些人 ,下去8人 ,上来12人 ,这时车上有30人。原来车上有几人 ?在学生主动计算、验算、找错、改正的过程中 ,渗透了比较、逆向思…  相似文献   

8.
趣味智力题     
1.最少有几个座位?有一条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除去起始站和终点站外,中途有9个车站。一辆公共汽车从起始站开始上乘客,除终点站外,每一站上车的乘客中,都恰好各有一位乘客从这一站到以后的每一站。为了使每位乘客都有座位,这辆公共汽车至少要有多少个座位?  相似文献   

9.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指导直觉判断,训练直觉思维直觉判断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语言文字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综合的判断,是直觉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直觉判断不是按部就班进行逻辑推理得出,而是在对问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直接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直接判断,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如,一辆公共汽车原有乘客51人,到 A 站后,下去13人。上来17人。到 B 站后,又下去14人,上来10人。问: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若按习惯思维一步一  相似文献   

10.
某市23路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开往终点站,途中要经过9个停车站。如果这辆公共汽车从开出时起,除终点站外,每个站都有乘客上车,且在每个站上车的乘客中,分别到下面各站下车的都各有一人。为了使每一位乘客都有座位,这辆公共汽车至少应有多少个座位?  相似文献   

11.
趣味智力题     
1.最少有八个座位? 有一条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除去起始站和终点站外,中途有9个车站。一辆公共汽车从起始站开始上乘客,除终点站外,每一站上车的乘客中,都恰好各有一位乘客从这一站到以后的每一站。为了使每位乘客都有座位,这辆公共汽车至少要有多少个座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 这一天,他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道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来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下一站又下去了74人,上来69人;再下一站又下去17人,上来23人……" 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回答:"小儿科!告诉你,车上还有——" "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列车一共停了多少车站."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情景是千变万化的,常常会有偶发事件或是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因此,教师应确立课程开发意识,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地筛选学习活动中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的情景和鲜活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我出示了一道题目: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A人,途中下车18人,又上车20人,这时车上还有几人?因一时疏忽,我把“这时车上还有几名乘客”,误写成“这时车上还有几人”。生1:列式解得A-18+20=(A+2)人。生2:我觉得这道题没有必要列式计算,上车20人,下车18人,实际…  相似文献   

14.
有一条公共汽车行车路线,除去起始站和终点站外,中途有9个停车站?一辆公共汽车从起始站开始上乘客.除终点站外,每一站上车的乘客中,恰好各有一位乘客从这一站到以后的每一站下车。为了使每位乘客都有座位,那么这辆公共汽车最少要有多少个座位?  相似文献   

15.
一、建"不等式模型"建不等式模型是一种常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下面举例说明.例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5a-4)名乘客,到某一车站有(9-2a)名乘客下车,车上原来有多少名乘客?解:根据题意,得5a-4≥9-2a,解得a≥13/7,又(?),解得:4/5≤a≤9/2.所以13/7≤a≤9/2.因为a为整数,所以a=2,3,4.5a-4分别为6,11.16.即客车上原有乘客6人或11人或16人.例2为美化青岛,创建文明城市,园林部门决定利用现有的3600盆甲种花卉和2900种乙种花卉搭配A、B两种园艺造型共50个,摆放在迎宾大道两侧,搭配每个造型所需花  相似文献   

16.
有些教师在教学多步计算应用题之前 (如两步计算应用题 ) ,总是先出示两道一步计算应用题 ,让学生轻松解答后再拼成例题。如 :①红花有8朵 ,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 ,黄花有几朵 ?②红花有8朵 ,黄花有32朵 ,两种花共有多少朵 ?拼成例题 :红花有8朵 ,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 ,两种花共有多少朵 ?学生有了准备题作“桥” ,于是能顺利地解答新的例题 ,表面上造成新授很成功的假象。孰不知 ,多步计算应用题是由几道相关联的一步计算题复合而成 ,其数量关系复杂了许多 ,在条件和问题之间多出了一个或几个“中间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些“中间…  相似文献   

17.
九义教材第四册中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引入是把一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的第一个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扩充为两个条件“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在教学时做了  相似文献   

18.
(一)1.一辆公交车上原有18名乘客,到甲站后,下去了一些又上来12名,这时车上正好有20名。在甲站下去了几名乘客?(浙江上虞市)2.第一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  相似文献   

19.
车上的乘客     
周末的时候,妮妮和爸爸妈妈去看望住在乡下的奶奶。长途汽车上原来有乘客29人,到红山村下去8人,又上来4人;到四岩村下去7人,又上来10人。请你算一算,车上的乘客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如果多,多几人?如果少,少几人?  相似文献   

20.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在简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需要提出一个中间问题,求出为回答最后的问题所缺少的一个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弄清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认识直接条件、间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如何帮助学生寻找中间问题和抓好结构训练呢?我常采用下面几种方法.一、把两道简单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题的训练.1.学校有男少先队员250人,女少先队员比男少先队员多50人.学校女少先队员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