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韩贞以修道立身,倡导孔颜之乐。然而他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在他的不少诗中表达了他的悲苦之情,发出了他的悲涩之叹。韩贞的悲涩之叹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功名之叹,想出而未能出,于是失落、失望,从而看破古今,叹造化弄人。其二是求圣之叹,既然不能出,那退处而修,成贤成圣,但圣贤之路艰难,他信心不足,叹世事难尽。其三是忧道之叹,在求贤求圣的道路上他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世风日下,他叹民不行道与以道化民之功微。  相似文献   

2.
泰州学派最为杰出的平民弟子"东海贤人"韩贞,一心向善修道,其追圣与修道思想非常丰富。韩贞一生的追求就是通过修道成圣成贤,但现实的修道之路并不好走,所以他有时也会发出"空望"之叹。韩贞甘贫乐道,冲容养真,并提出了"私非入道"的修道观点,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意,人心思乱,望道忧民的人太少,所以他又发出了忧道之叹。  相似文献   

3.
《应帝王》篇"浑沌之死"的寓言之含义历来解释纷纭.《庄子》中(尤其在外篇)有许多与"浑沌"义近或相关的词汇,是为浑沌词族.对书中的浑沌词族进行归类分析,有助于理解浑沌之死的具体含义.它们涉及的全部是治身和反治世问题,而以治身修道方法为核心.浑沌之死讲的是闭目塞听的治身修道状态被打破,从而萌生聪明智巧,丧失真性,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辞令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不仅历经艰辛,而且饱尝饥寒之苦,可是在他的田园诗里,却往往表现出不以田园生活苦为苦,反以田园生活苦为美乐的思想情感。究其原因,就其独具个性的审美视角而言,主要是他从逃禄视角,图存视角,适性视角审视自己的田园生活所致;就其思想渊源而言,主要是儒家安贫乐道的人生观的影响和历代先贤对他的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八十枚果子     
他跪在老母亲面前,吐露了想要出去闯一闯的心声,又向母亲道了声"春节时一定回家"的话之后,便决绝地挥挥手,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连番的奔波后,他在距离家乡千里之遥的山区找到了一份生计——矿下作业。虽然工作苦、累,但还算心善的老板和不菲的工资,以及那些善良的工友们却让他苦中有乐。  相似文献   

6.
走进中小学,听到老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累并快乐着"——有苦有乐,先苦后乐,苦中有乐,但苦与累的感受无疑是强烈的。近期,又听到一位大学教授把教师们的生存状态归纳为这样六个字:"忙、盲、茫、繁、烦、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大致表现在三方面:课业负担过重之苦,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之苦,师生关系紧张之苦.由此而生的"愉快教育"提出要把这"三苦"变为"三乐"(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乐从何来?乐生于情,情源于境,境由人造.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所谈论的中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责任"。所谓最苦与最乐,无不和"责任"二字联系在一起。这种别开生面的苦乐观,在作者笔下,不仅阐发得令人由衷地信服,而且令人肃然起敬。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大学者。《最苦与最乐》是他的一篇演讲词,他那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和雄辩的文风,在文中表露得可谓淋漓尽致。其实,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梁启  相似文献   

9.
《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刘天华作于1926年8月。《苦闷之讴》即《苦闷之歌》,其"讴"字是借用了楚调、蜀音、蔡讴等传统腔调的称谓。今所谓"讴歌"作叠字解,讴即歌,歌即讴;作动词解就是唱歌。此曲又名《苦中乐》,说明刘氏在写作之时,虽感到异常的苦闷,但苦闷之中还没有丧失自信心,丧失进取心;还能苦中自乐,苦中找乐。在写作此曲的1926年,对刘天华来说确实是十分地艰难与困苦的。是年,发生了震  相似文献   

10.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上天给予人性,顺应人性的规律就是道,能按照这样做好就是教育。人生的根本是德,正像《大学》里所说:"德者,本也。"立德树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阳市浑南区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开启了一条"尊规律、顺天性、启智慧,打造中国好学校"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陶渊明通过田园山水展现了对世俗官场的厌恶和对利禄权势的淡泊。除此之外,陶诗还表达出了一种"乐"的情怀,陶渊明诗歌中的"乐"显然受到儒家的"乐"文化的影响,但也对儒家的"乐"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理想的语文,应该是"诗心语文"。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诗心"更应是它的心脏。每个人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染和滋养。因此,诗心语文主张走向田园、品味田园、创新田园和习耕田园,让学生亲近田园,在自然中抒真情、写诗意。诗心语文教学通过野外嬉乐节、生态式设计、一体双轨制上课和特定课型等,让儿童在田园嬉乐过程中对自然产生美好的情感,产生诗的思想、情感和语言。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一论断,可用《礼记·中庸》开篇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来作深入的阐释。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教育从其宗旨看,就是素质教育;从方式上看,就是文化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一内因,而在发挥这内因作用的外部条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育人至上,苦中求乐,忘我敬业"是他的精神追求;"心中只有事业,唯独没有自己"是师生们对他的真实评价。但他却总说:"我只是尽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我希望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点微薄之力,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多年来,他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他作品中的人物全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之中,被现实世界、精神世界、爱情生活中的痛苦包围着,他认为命运就是一张网,这张网什么时候破和怎样破法是没有定数的,人生就是一个"织网--补网--再织网"的过程."补网"哲学是他对命运本质的透视,具体表现为作品中的人物在世俗的黑暗中不顺命,为"挣脱"世俗的重压而"退让";人物都是在世俗的重压中从"苦"里悟出"乐"来,这是他对人生的终极体验.  相似文献   

16.
点击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谦翔老师有一次给高中的同学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作文乐(苦).几十名同学,没有几个人写"作文乐",多数人都倾诉了作文之苦.这种感觉也可能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礼记.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出发,对其作了简扼描述。在此基础上,首先,论述了道与文化的关系,论述了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其次,论述了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是"率性",是素质教育;教育的手段是文化育人,是"修道",是文化教育;特别论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最后,论述了"性"、素质,讨论了先天基因、后天环境、个人主观因素三者的关系;讨论了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认为当前必须坚持全面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困学苦旅     
原始佛教以各种缘起论,来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和“一切皆苦”等出世法的道理。佛法圣道就是要使众生断除颠倒妄见,离染求净,去苦得乐,证得涅架。但是,我在历史教育行当中已经走过几十年,却始终不得其法,不悟其道,总是无法做到去苦得乐,进入那种“涅槃”境界。于是,便免不了在那“无岸苦海”艰难地挣扎。  相似文献   

19.
探讨雷平阳诗歌中的三个主题:底层主题、厌离主题和生态主题。雷平阳的诗集就是一部底层悲歌录,他的啼血苦吟以艺术之气韵将生命灌注于诗歌之中,用艺术之境提升了人生之境,使不可避免的苦难和难以逃脱的命运在诗歌中得以升华。雷平阳一直想要逃离这世间。但同时又对这个世界怀抱着炽热希望。敬畏山水,着力于山水,是其生态写作的方向,也是其写作的基础性资源。荒野体验是雷平阳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田野"的实践中,他找到了最具生命力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韦力  覃志忠 《广西教育》2014,(36):61-62
正在素有"壮乡"之称的南宁市武鸣县,有一个享誉区内外、以弘扬壮族文化为己任的艺术团——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以下简称庆乐小学)"勒庆乐"艺术团,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勒庆乐"把壮乡山歌文化推向了世界文化大舞台。谈及这些成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勒庆乐"艺术团的指导教师黄天恒。他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组建"勒庆乐"传承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