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泰州学派从心学思想出发,强调“心悟”,反对外求。王艮强调独立思考,不拘泥传注,发明自得,并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王栋要求默识良知,笃实内求,沉潜思致。王襞既接受了王阳明的思想,也接受了王艮的思想,强调转机向己,悟处求真。“三王”心悟思想可谓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襞一生作诗很多。与王艮、王栋的教育性诗歌有所不同。他借诗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其诗风清新,不拘一格,雅俗共赏;以率性为特征,以自然为起步;其内容主要是他对社会、对生命的感悟和心理体验,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5.
韩贞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他继承王艮、王襞率性而为和心之妙用的思想,十分重视人心对于人的行为的主宰作用,倡导人发扬主体精神,解除束缚,冲破干扰,随心而动。同时,韩贞深刻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强调顺其自然,适应社会,并在主张率性而为的同时,主张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万事以"中"为准,以"宜"为要。  相似文献   

6.
韩贞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他继承王艮、王襞率性而为和心之妙用的思想,十分重视人心对于人的行为的主宰作用,倡导人发扬主体精神,解除束缚,冲破干扰,随心而动.同时,韩贞深刻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强调顺其自然,适应社会,并在主张率性而为的同时,主张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万事以"中"为准,以"宜"为要.  相似文献   

7.
王襞在"自然之谓道"的基础上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他认为,良知自然,不烦人力,只需率性便可自知自能;他把人的"天性之体"看作"流行之体",主张顺其自然,不假人力;他强调率性以归真,反对一切束缚,追求人性自由,以免用智用巧而扼杀和伤害人本就具足的自然之性.  相似文献   

8.
王襞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经世济用的思想,但在以何济用的问题上,他主张立本修身以济用,所以他不讲儒学的实用性而讲修身的实用性,他认为儒学只有通过修身才会发挥经世济用的作用;在知行合一问题上,王襞强调行道以经世,他认为修身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王襞关注的主要是知行合一的社会功能,他的经世思想既体现在他的言论中,也体现在他的亲民义举上;在经世济用的方法上,王襞认为自然之谓道,天命之谓性,人的实际生活不能受制于任何主观的或客观的意志,所以要发挥知行合一的经世济用功能,就应当做到"率性"不"立意",顺其规律而提高社会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王襞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和泰州学派关于修身养性的理论传统,强调养心的悠然自在性。他认为养心必须保持人本有的、纯粹至精的人性与良知,防止外界的污染;他既主张满足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又反对人饱食终日而枉负一生;他要求人们襟怀洒落,率性而为,不为见闻情识所乱。  相似文献   

10.
韩贞是明代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泰州学派的衣钵传承人。韩贞提出了独特的"天人一家"观点,对王艮、王襞的自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他巧妙地利用"天机"这一概念将天理、人性、良知等统一起来。韩贞从泰州王学的"人性即良知"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本有特性和"不着外力"的要求。韩贞极力推重自然之真,提倡"率性工夫",主张让人的"性体"顺应自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泰州学派"淮南三王"的"复初"思想非常丰富。王艮、王栋、王襞都就"复初"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王艮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气质杂性",只要人们诚意修身、体悟良知,就能恢复人之初的本性。王栋综合了王阳明的良知蒙蔽说和王艮的气质杂性说,主张体悟良知以保洁,以及反身格物、正心求初等修身复初观点。王襞认为人本有清纯的人性,但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被污染,出现了"失真"现象,他主张通过修养的办法去蔽复真。  相似文献   

12.
以身为本是王艮思想中最为突出的思想。对于王艮的身本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一步把握:一是王艮把身视为天下万物之本,将之置于至尊地位,目的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二是以他的自然观为研究基础,揭示其天人一理与心之本体的内在规律;三是从身与国家的关系突出诚意端本的重要性和反己正身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王襞是"身本"思想的竭力倡导者,他继承了王艮"身本"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王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内求,主张见危顺受;在格物问题上突出正己修身,正心为国,反身而修。因而王襞的"身本"论比王艮的"身本"思想更具合理性,也更有价值。王襞还继承了王艮的亲民思想,突出了"亲民安民"的时代要求,他心系民众,为解除民众之难做了许多有益的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王襞的格物正己与修身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襞继承和发展了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认为格物的本质在于正己,正己的核心在于修身,修身的关键在于诚意正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榕物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6.
韩贞遵从师训,把传授良知之学看着"经世之业",所以他倦倦以明道化人为己责,毕生安贫乐教。韩贞与泰州王学一样,在教育对象上无问渔樵与工贾,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当然他的学生还是以平民百姓为主。他特别注意照顾穷困学生,且不断扩大教育对象,做到平民化,从而使他的教育具有广泛性,群众性。韩贞教育精力主要在"化俗"二字上,目的就是让不善者重归于仁,从而建立稳定安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7.
王襞在人性问题上,受王阳明、王艮以及王充等人的影响。他主张人性天然,提出“自然之谓道”的思想,反对在人性上着力。在良知的问题上,王襞认为良知本自现成,纯粹至精,杂纤毫不得,所以他倡导“无为之学”。此外,王襞还认为良知或道都是至易至简之道,所以他倡导平常本色,提倡“平常”与“省力”。  相似文献   

18.
鉴于易代之际的政治现实,竹林玄学逐渐否定了正始时期由何晏、王弼等通过即体即用的双向训释建立的契合自然的名教理想,代之以纯粹的不可能实现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逍遥,使其理论陷入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难选择。阮籍《咏怀诗》的主旨、表达方式、抒情特点等同样呈现出选择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