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笔者在广西2011年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识远程培训的一个班级论坛上发现,有许多教师参与讨论一个帖子———"如何看待语文公开课",对公开课毁誉参半,持否定态度的典型理由是:"公开课好看不实用。"广西普通高中正准备实施新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正确看待高中语文公开课,并对其进行恰当的定位,发挥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探讨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这样的公开课值得提倡张涛最近,笔者听了一次对比公开课,顿觉耳目一新,值得提倡。这次公开课改变了过去那种"一人执教,众人观摩"的传统做法,让四位教师依次在四个班级执教,讲授同一课题。四位教师的教学目的一样,但教法各不相同;讲练结合型有之;自学辅导型有之...  相似文献   

3.
目前,许多的公开课,确有做假,做秀之嫌.把这样的"帽子"卡在公开课的头上,并不冤枉.于是,老师们常说,公开课好看,但学不来;羡慕,但望尘莫及.听课的时候往往蠢蠢欲动,回来以后,总是遗憾没有那样的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没有那样的教具,自己的课务那么重,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准备……是呀,公开课距离我们太远了,不是我们都能做到的.正如一个小品中说的,"都说距离产生美,现在是距离产生了,美没了."因此,许多公开课的效果是老师心头一热,在自己的教学中又再回到从前,一次次的公开课,结果老师们还是一遍遍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是我们的老师不思进取吗?不是.那么,在许多老师已经感到公开课的不足的时候,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只有重新认识它,并改变现有的弊端,才是上乘之举.公开课必需与老师们零距离.  相似文献   

4.
摭议公开课     
田力 《广西教育》2010,(35):19-20
公开课是中小学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形式,但是如今我们常见的公开课则大都成了领导评定教师业绩和水平的手段,或是某位教师演绎教学秀的载体。于是很多人害怕被人评价不愿上公开课,也有人指责公开课"作秀"。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这几年在新课改环境下听了许多老师的公开课,感受到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等说法的影响下,对话式教学很受青睐,"满堂灌"的现象基本看不到了,相反,大多数的课堂上都是师生的对话或学生之间的讨论,特别是年轻老师的公开课,课堂总是热热闹闹的。然而,许多课听完以后,却是所得甚少,这些所谓的"对话式"教学不由得让人担忧。  相似文献   

6.
程冠军 《物理教师》2008,29(2):11-12
公开课是进行教学交流,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公开课具有提供鲜活的教学参照,传递新的课程理念,成为新理念、新课程的导向等鲜明的特点.近年来,笔者在指导多名校内、外青年教师开设市区公开课,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下面就如何把握新课程公开课选课题的要素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关于公开课的功过是非,已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其实,真实的公开课能帮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是教师成长的台阶。一、为什么说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台阶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有人过于强调公开课的示范性、引领性。一些教师,对公开课的成败过度计较,为了上成一节完满的课而过于“作秀”,甚至“造假”。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地方:(1)过于注重呈现各个教学环节,节奏快,学生来不及反应,来不及思考;(2)过于注重课的好看,“满堂问”,缺少讲解,花架子多,中看不中用;(3)过于追求师生关系的“融…  相似文献   

8.
魏关英 《考试周刊》2012,(49):152-152
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公开课应该是实事求是的研修课,让人感到朴实、自然、踏实,而不是表演性的"公开课"。本文是作者对自己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的展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王玲 《考试周刊》2012,(14):177-178
一、引言与背景从当教师开始,我就与公开课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开课促进了我的成长,我对它也有了鲜活的认识。随着教学技能的日趋成熟,我在思考:"学困生"在公开课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是局外人、旁观者还是……?三次公开课的经历,让我慢慢地体会与明白,公开课不仅仅是教师教研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我最向往的地方"是一次社会化网络参与式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化网络工具"好看簿",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作品的创编表达和学习交流。本次主题活动教学实施共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学生主要是在"好看簿"上创编作品,第二节课学生主要是在"好看簿"上进行作品的观摩交流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些年来深受教育专家、教育部门及一线教师的关注。然而,笔者在各类数学公开课中仍不免发现一些"非有效教学"——即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现象的存在。事实上,这些"非有效教学"现象无疑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也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对其进行解读,有利于教师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为了"非有效教学"的价值回归——走向"有效",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中的非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追问,  相似文献   

12.
刘文 《教师》2013,(6):34-34
张老师执教的《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是一堂家常课,也是一堂公开课。全组老师带着课题意识认真观摩了这堂课,课后都认真研究了这堂课。以下我想从这一堂家常公开课看"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践行情况。"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的目标,是期望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3.
吕赞 《小学语文》2011,(4):59-59
近日,笔者跟一位读师范时的同学进行了一次交流,她跟笔者谈起了自己最近上公开课的感受。上学期,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她被推举在全市展示一节语文公开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束后,出乎人们的意料,她觉得自己一点儿成就感也没有,反而厌恶公开课了。笔者的这位同学说,自己没有成就感并不是说所上的公开课效果不好,而是觉得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像一个木偶、傀儡。原来,为了确保公开课的展示效果,也为了展示出本地区较高的语文教学水平,在公开课展示前期,笔者同学任教单位所在地区教研室的相关教研人员邀请了该地区的一些小语教学能手,组成了一个智囊团,同其一道进行了多次磨课。  相似文献   

14.
滕衍平 《河北教育》2005,(21):26-27
目前,许多的公开课,确有做假,做秀之嫌。把这样的“帽子”卡在公开课的头上,并不冤枉。于是,老师们常说,公开课好看,但学不来;羡慕,但望尘奠及。听课的时候往往蠢蠢欲动,回来以后,总是遗憾没有那样的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没有那样的教具,自己的课务那么重,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准备……是呀,公开课距离我们太远了,不是我们都能做到的。正如一个小品中说的,“都说距离产生美,现在是距离产生了,美没了。”因此,许多公开课的效果是老师心头一热,在自己的教学中又再回到从前,一次次的公开课,结果老师们还是一遍遍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是我们的老师不思讲取吗?不是.  相似文献   

15.
听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起始课"小熊购物",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一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情境图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最近听了十几堂公开课。公开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精品常态课",教师展示的是自己平时教学的常态,只是更加精心、细细雕琢而已;一类是"探索研究课",教师展示的不是自己课堂教学的常态,而是尝试新的教学思路与方式,有"出奇制胜"的寓意在。  相似文献   

17.
张开平 《成才之路》2012,(22):31-31
正公开课怎么上,怎样的公开课才是完美的呢?从教以来,笔者上过公开课,听过公开课,评过公开课,也组织研讨过公开课。我对中学语文公开课有自己的看法,现将这些想法罗列如下,以供探讨。一、授课教师应信心十足有不少教师上公开课时,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十分紧张。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当然,面对这么多听课的同行,他们中有的不乏教学中的高手,或有分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上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之路。虽然我们怕上公开课,但我们又期盼着能上公开课,这种矛盾心理基于公开课"三生三世"的磨砺。我们给公开课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叫"劫"。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劫",磨课过程的反馈、反思、修正自然就被称之为"渡劫"。经历一次"劫",感受阵痛与蜕变,享受成长与喜悦,是其中最大的乐趣与价值。其实,对于...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平台。近期,笔者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本文将以"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时为范例,谈谈如何上好公开课。  相似文献   

20.
<正>公开课,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要面临的挑战。从教十余年来,笔者有幸聆听了不少专家同行精彩绝伦的公开课。这些公开课之所以精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精彩的暖场。笔者试以观摩的几节公开课为例,说明暖场在公开课教学中的作用。一、祛除陌生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